<p class="ql-block">游子赵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大概是1993年,广府古城举办第二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会场选在古城北门外的古校场遗址。会议有一项议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名家,表演太极拳架和器械,其中有一位老者表演了太极剑,广播里介绍这位老人叫赵斌,八十七岁,广府城人,西安市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之后,在广府老家也听过赵老的一些往事,还从有关资料上,断断续续地看到有关赵老的事迹,便对这位同乡前辈产生了浓浓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斌(1906—1999年),原名赵武,字海元,号信心,永年广府城南街人。赵斌的母亲杨聪,系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女,杨露禅三子杨健侯孙女。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杨少侯),次子兆元(杨仲侯,杨聪之父,赵斌外祖父),三子兆清(杨澄甫)。兆元早逝,杨少侯和杨澄甫将赵斌视若亲外孙,赵斌称杨少侯大姥爷,称杨澄甫三姥爷。得杨家外孙身份之便,赵斌自幼在杨家学习太极拳,得到杨家正宗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斌习文练武,少年时就立志效仿班超,建功疆场。永年师范毕业后,十六岁即投李明扬部,开启戎马生涯,曾参加北伐战争,后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六期(炮科)学习。1929年,赵斌从黄埔军校毕业,到江浙沪地区驻防,任某炮兵连连长,镇守吴淞口崇明岛。1929年,杨澄甫到杭州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教习杨式太极拳。期间,杨澄甫通过当时的浙江省长张静江(兼国术馆长),又为赵斌谋了一个省政府闲职(兼)。此后几年,赵斌长期跟随三姥爷(杨澄甫)系统习练杨家拳,打下坚实根基,深得杨家拳之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赵斌蒙黄埔六期同学,时任杨虎城骑兵团长的孟庆鹏的举荐,离开浙江,到西北军杨虎城麾下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战术教官。1936年,杨虎城派其到南京炮校五期学习。1937年毕业后,回西安任黄埔第七分校15、16期炮兵队教官。后在赵寿山的38军任作战参谋,参加过中条山战斗,勇抗日寇。1941年,赵斌在河南洛阳某部任谍报队大队长,经常深入敌后,刺探日军情报。不久,升任冯玉祥部独立第五旅上校参谋长,移驻卢氏县。后因与旅长意见不合辞职,辗转回到西安,担任第一战区十三粮秣军械库总库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因不愿参加内战,赵斌退出军界,闲居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赵斌的老上司,时任陕西省长的赵寿山,介绍赵斌去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政府安排其做税务工作。因自己觉得不适应政府工作,1958年,主动辞职,专门从事杨式太极拳传授事业,兼授古文,担任西安市武协委员,后又担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改革开放后,任陕西省黄埔同学会顾问,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58年开始,赵斌四十余年如一日,教拳不辍,从学者逾万。1984年,赵斌创办“西安市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让杨式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西北大地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21年离开家乡以后,一直到1993年,七十多年,赵斌从未回过永年,做为广府游子,长期漂泊在异土他乡。1999年,93岁的赵斌寿终正寝,安葬在广府老家,落叶归根。永年县政府在广府城外东南隅,为其建造了“赵斌太极园”。前国家武协主席徐才,为赵老题写碑文:德高望重,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斌趣闻一:赵斌性格刚直,生性好斗,在家乡时,外号“邪猫”,经常带领本家十几个兄弟,跟西大街李家子弟打群架。李家也是太极名门,李家领头的李槐荫,是武式太极拳宗师李亦畬的嫡长孙。两伙孩子互不服气,经常约架。赵家练杨家拳,李家练本家拳,某种意义上,也是别开生面,不同流派之间的太极技艺交流活动。虽然打得很热闹,但从不记仇,甚至还打出了友谊。成年后,赵斌和李槐荫在南京邂逅,二人回忆起少年趣事,仍兴奋不已,遂当场交换庚帖,义结金兰,这真是不打不成交。此次分别后,二人再无机缘谋面(李槐荫于1956年去世)。无巧不成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槐荫之子李光藩,以河北《中国太极拳》杂志社主编的身份,来信找赵斌组稿,赵斌向其打听李槐荫的下落,得知李光藩竟然是故人之后,唏嘘不已。此后,两人时常书信来往,再续世交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趣闻二:赵斌原名赵武,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曾因骑马,与学校的马夫发生纠纷,脾气暴躁的赵武出手把马夫打伤,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还关了三天禁闭。事后,教务长张治中将军对其训诫,并帮赵武改名赵斌,“斌”字有文有武,希望赵武今后能文武双修。自此之后,赵武改名赵斌,一直沿用到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年时,赵老常自谦“不文不武”。其实,赵斌先生当得起这个“斌”字。论文,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属于少有的知识分子,他聪敏好学,博闻强记,具有深厚的文史学养,晚年尚能熟背《古文观止》五十余篇,另外,赵老的书法亦颇有造诣,功力深厚;论武,他自幼练拳,成年后投身军伍,又在黄埔军校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参与过北伐和抗战,戎马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阔别家乡72年的赵老,回到广府老家后,感慨万千,遂挥毫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小立志离永年,半生戎马半教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来还是故乡好,两袖清风归田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文中赵斌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参考了赵老的儿子赵小斌和赵幼斌发表的公开资料,特此声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