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山

大龙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国庆、中秋节日中,恩师吴先生发微信来,说是10月5日中午要请弟子们一起聚聚,既表达她对大家的思念,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她的关心。她快90岁了,要宴请我们这帮过了70岁的弟子,在情理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但她的口吻却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于是我也只好从了她。在与几位同学联系沟通的那两天,脑海中不断涌现着60多年前的情景…… </p> <p class="ql-block"> 教我们那会儿的吴延老师</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随父母从全国各地汇集南京,进入刚成立的子弟小学。此时全国试行汉语拼音教学不久,各地起始时间不同,即使我们已升入高年级,但一个班的水平还是差之甚大。先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对我们说,她在北师大读书时参与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试点,这项知识学好了,会受益一辈子。于是,在小学毕业前她给我们补上了这个短板,大家的汉语拼音竟无一人落伍。</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果然,弟子们的受益如期而至。九十年代学电脑,同学们的输入法无一例外都是汉语拼音。今天我们已年过70,偶有提笔忘字,也是第一时间用汉语拼音解惑,这状态真被先生在60多年前所言中。</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先生与弟子们的交流从未间断过。</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但还未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经先生推荐,毛泽东诗词成为了我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至今,我们依然记得她手捧教案在教室的中心通道上缓缓度步,声情並茂地颂读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那深沉稳重的语气,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们这帮不大点的孩子深受感染,纷纷把“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自己的立志,而先生这一刻的神彩,则牢牢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教书有一绝,越是调皮和成绩略差的学生,她越是舍得下气力去教育引导,这意味着她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也意味着原本可以分配去南师大教书的她,为我们付出了更多的牺牲,她用“润物细无声”的坚守,蠃得了“桃李满天下”的回报。当年她连续带的几届毕业班参加南京市小升初考试一直名列前茅,各种大赛也是屡屡夺标,而她弟子们的人生更是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  先生待学生也有一绝。不管你什么出身,她总是一样关怀、一样尊重,並反复告诫我们人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的人格深受先生的影响,成人后身上即使有一点人文关怀精神,也是起点于此吧!</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影集里装着太多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历史的一小部份,朱建设同学已将其存入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  先生退休后对弟子们的影响竟还有一绝,那就是带领着不同年龄段的人舞起来,这一跳就是几十年,让我们总能在广场上、舞台上看到她的身影,她那妙曼的舞姿依然在向我们传达着她的温暖和对生命的挚爱。</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妙曼舞姿与终身舞伴。</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教硕、博生们学习舞蹈。</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早已从各个岗位上退休的弟子们说起先生,无不怀着敬仰的心情,称其为深耕我们心田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为了款待我们,先生叫女儿提前订了一大桌菜,並不断地催促我们多吃菜、多吃菜,其实大家这年龄也都吃不了多少,只是高高兴兴地将先生的这份情谊惴在怀里,埋在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