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远征 哈巴探秘 (之三)

追梦神游

第三天 ( 2025.6.17)<div>  在做此次出行计划时,游览珍宝岛是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深知在我国这块岛屿上,曾于1969年发生过中苏边界武装冲突,这是我国解放后军事斗争的重要一页,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这次冲突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中国对外战略政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深挖洞、广积粮”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div> 根据沙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的1000年“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从乌苏里江往南至兴凯湖,中俄两国以乌苏里江和<div>松阿察河为界。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凡通航界河均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并以此划分岛屿归属。珍宝岛及其附近的卡脖子岛和七里訫岛均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历来属于中国管辖,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br></div>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饶河县,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状如元宝而得名。1969年末那场对苏自卫反击战中,英雄的守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这里就是他们的驻军阵地。 当年营房门上的对联: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身居珍宝岛、心怀五大洲。让我们无限钦佩战士们宽阔的胸怀和共产主义风格。 <div>一. 乌苏里江乘游艇游览珍宝岛一圈</div><div>本想和以往一样,可以登岛,实地感受一下中俄边界冲突的境况。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珍宝岛算国防重地,已经不准许登岛,只能乘游艇环岛一圈,也算让闻讯而来的游客们,不是空手而归。我们经过多方争取无果,只好接受这一事实,那就乘游艇游览一圈好了。有人说无聊, 而我们的团员们则兴趣斐然,毕竟没有空手而归,隔江叹息吧。</div> 到达码头的时候, 看见了这个高高竖立的巨石上镌刻着数个巨型大字: 百年首捷 一岛独胜。这种豪情宣言,让我们兴奋不已。 后面是珍宝岛通电纪念碑, 2000年6 月22日,结束了全岛无电的状况。可见守岛官兵们曾经在何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为捍卫祖国的<font color="#333333">尊严,矢志不渝, </font>再苦再难也驻守在祖国的边疆。 简 介<div>珍宝岛位于祖国东北边境,驻岛官兵三十多年来,在无电情况下履行着守卫祖国的神圣职责。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及黑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全体干部对国防建设十分重视,对驻岛官兵非常关心和厚爱。于2000年4 月投资捌拾万元,为珍宝岛官兵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此项工程得到饶河县政府,东方红林业局和饶河供电局支持和帮助,于2000年1月开工,至2004年5月竣工,珍宝岛官兵为纪念此举,特立此碑。</div> 登上游艇,游客必须穿上救生衣,以备不时之需。登艇的团友向岸边尚未上艇的团友挥手致意,短暂的分离,让大家都有点难舍难分了。 上艇后,大家都挤坐在后甲板的长椅上,尽情享受着江河上的微风和阳光,红色的救生衣和鲜艳的国旗遥相呼应,船上洋溢着笑意和欢乐。 视频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在船上的情况,风很大,船速也极快,大家的心情亦随着船速的不停变化而变化,因为越往前行,离我们的目的地——珍宝岛越近了。<div><br></div> 看到珍宝岛了,团友们不约而同的指向对面...... 这就是珍宝岛的边防站,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可惜我们无权登岛,只能隔岸兴叹,心中充满遗憾。 大家一起呼唤,“珍宝岛,我们来了!”。期望对面的战士们能够听到我们的呼声,一定会深受感动, 因为他们的身后有我们! 看看岛上的高耸的观察哨,醒目的红色警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珍宝岛上官兵们的誓言,是他们誓死要用生命保护祖国的神圣领土。 这一圈玩的很尽兴,很满足, 我们又回到出发的港口,开始准备下船,进行下一个项目。 港口发现一艘很漂亮的小游艇,都说这种小艇是登陆珍宝岛的专用船。心血来潮,我们几个登上小艇,并合影一张,心情极好,自欺欺人,就算我们已经上过岛,又从珍宝岛回来 了。 二. 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div>离开港口,直奔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被命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珍宝岛战役纪念馆)</div> 烈士陵园的大门口的标识牌,上面明确说明这里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宝清县城东2公里处,始建于1969年,1984年进一步扩建,因其安葬着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又称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纪念碑修建在离大门口数百米的高台上。园内安葬着在战斗中牺牲的五位战斗英雄和六十三位烈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是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容、于庆阳同志。陵园内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纪念馆和汉白玉五英雄纪念碑等。 全体团员在纪念碑前列队,脱帽致敬。 向纪念碑敬礼,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意。 <font color="#333333">这是为悼珍宝岛烈士 ,2009年清明时节,张志习同志撰写的祭文。</font> <h3><font color="#333333">毛主席的警句豁然在目</font>: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 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h3> 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墓区简介:<div>  陵园墓区始建于1969年,占地面积4,330平方米,整个墓区坐落于万金山北麓,园区南侧,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68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其中包括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容和于庆阳五位烈士。<br><div>  陵园墓区先后经过几次改建返修,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烈士陵园不断风化、破损,为了更好地缅怀先烈,寄托烈士家属和广大人民对全体烈士的无限哀思,县委、县政府决定, 于2013年10月1日重建烈士陵园。建成后的陵墓为卧碑样式的花岗岩构造,正面镶有烈士遗像和军徽,墓碑设计简约大气,整齐划一,凸显庄重。</div></div><div> 如今墓区内苍松翠柏,庄严肃雅,陵墓排列整齐有序,座座墓碑掩映在松林之中,希望为国捐躯的珍宝岛烈士能与松林为伴,与日月同辉,在宝清这方土地上安息永存。</div> 战斗英雄陈韶光烈士之墓<div>  陈韶光同时,一九三六年一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九五九年三月参军,历任四十六军一三三师侦查连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中共党员。</div><div> 在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捣毁敌人火力点,因身体多处中弹,英勇牺牲。一九六九年七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div> 战斗英雄杨林烈士之墓<div>  杨林同志一九四四年九月生于山东省莱阳县(今莱阳市)。一九六二年八月参军,历任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0 一团三营炮连战士、班长,中共党员。</div><div> 在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五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 他击毁击伤敌坦克装甲车两辆,受伤后继续顽强作战壮烈牺牲。一九六九年七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div> 战斗英雄孙征民烈士之墓<div>  孙征民同志,一九三六年六月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一九五一年参军,历任沈阳军区工程兵第二工区司令部学员、教官、参谋、副科长,中共党员。</div><div> 在一九六九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率领战士出色完成排雷任务,三月二十日在排雷时英勇牺牲。一九六九年七月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div> 战斗英雄于庆阳烈士之墓<div>  于庆阳同志,一九四四年九月生于辽宁新金县(今普兰店市)。一九六三年三月参军,任四十六军一三三师三九七团侦查连战士,中共党员。</div><div> 在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头部中弹后继续向敌人猛烈射击,冲向敌群壮烈牺牲。一九六九年七月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div> 战斗英雄王庆容烈士之墓<div>  王庆容同志,一九四0年七月生于四川省三台县。一九五九年三月参军。历任二十三军六十八师二0 二团一连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中共党员。</div><div> 在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 他率突击队冲入敌群,在胸腹部受伤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一九六九年七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div> 祭拜过珍宝岛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后, 我们走下台阶,陈青不停地摇动着《三五九旅后代》的红旗,传递着三五九旅将士们的革命奋斗精神, 向烈士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三.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纪念馆<div>大门敞开,欢迎我们去参观学习。</div> 一进门就看到巨大的半圆形的群雕像,反映出战士们在战斗中视死如归的形象。 上面有毛主席鼓励战士们英勇战斗的红色口号: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毛泽东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div>(1)沙俄通过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div><div>(2)沙俄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约为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div><div>(3)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中国人有永久居住权,中国政府有永久管辖权。</div><div>(4)沙俄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去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div><div>(5)沙俄通过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和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div><div>(6)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keer界约》规定自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向南”。</div><div>(7)沙俄通过1991年中俄《满洲里界约》割去中国的领土。</div> 这些照片充分反映出苏军干扰中国边民正常生活和生产的情况。 英烈墙上张贴有六十八位在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献生的年轻战士们的照片。看到他们年轻的面庞及坚毅的神情,反映出这些年轻的战士们自愿为国捐躯的高尚精神,向他们学习、致敬! 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div>中苏两国是东半球两个最大的陆上邻国,1689年中苏两国签定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div><div>1969年3月2 日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开始紧张。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举行了会谈,从此中苏两国冲突得到了缓解。</div><div>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第四次边界问题谈判开始。经过谈判,两国建立起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新型国家关系。</div> 结束语<div>历史是最富有哲理的教科书。回顾珍宝岛战斗事件,宣传和传承珍宝岛精神,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建立起“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做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的新型国家关系。让中俄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让世界充满爱。</div> 赠珍宝岛烈士纪念馆<div>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建设和谐稳固边防</div><div> 2009年元月</div><h5>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黄献中题词</h5> <h3>珍宝岛显军魂精神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3><div><br></div><h5> 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题词 </h5> <h3>英雄壮举彪炳千秋 爱国精神激励万代</h3><div> 2009年2月12 日 张又侠</div><h5>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司令员 张又侠题词</h5> 参观完纪念馆,大家聚集在纪念馆门前的一棵“将军柳”周围,和硕大的柳树合影,因为该柳树枝繁叶茂,是王震将军于一九八0年四月十二日在视察宝清县期间亲自种在这里的,树龄已经高达半百以上了。 离开珍宝岛纪念馆 ,直奔赫哲族人聚集的四排参观,途径八五二农场管理局,我们在此稍作休息,并合影一张,随后继续朝赫哲族居住地前行。 四. 赫哲族鱼村<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 ,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扑鱼和狩猎为衣食主食来源的民族。 它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语。赫哲族信仰萨满教,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人宠爱吃鱼,尤其喜欢吃生鱼,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它民族不同的特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本想去鱼市参观游览一下,见识一下赫哲人究竟经营何种鱼,可惜去晚了, 什么也没看到。能看到这个赫哲人居住的房子就很高兴了。</span></div> 第四天 (2025.6.18)<div>我们住在饶河县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这里房屋的建筑颇有赫哲族风格,看到这个尖顶式屋顶,就会联想到赫哲人居住的尖尖顶篷的房子, 而且大多是兽皮或鱼皮铺顶,即美观又实用。</div> 去往“赫哲风情游客服务中心”的路上,就看到了远古赫哲人居住的房屋的模型,很简陋,但是很实用,住在这种高大尚的窝棚里一定也很舒心吧。 一. “赫哲风情游客服务中心“,<div>其规模令人震撼,展品很丰富、详实。我们开始认真学习赫哲族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知识,很有意义的扫盲运动。<div>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雕像,是一位头顶猎鹰,手握长枪,骑在猛兽身上的赫哲族猎人。赫哲人的图腾是熊、虎、鹿,这里究竟是什么兽, 我无从辨认,怕贻笑大方,就留给你们来确定好了。</div></div> 细看这个猛兽很凶悍,张着大嘴嘶吼着......,认真辨认,觉得是熊,因为熊的威猛得到赫哲族人的欣赏和赞美,熊是力量和勇气的代名词,很受赫哲族人的赞赏和喜爱。 看到赫哲妇女的穿戴,惊艳全场,尤其那个带着羽毛的帽子,感到英气飒爽。见不到该族人后裔,和模特来一张合影也好呀。 <div>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div>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div>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div><div>县城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即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个,即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嫁令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个,即赫哲族”食鱼习俗“”萨满舞“”叉草球“”开江祭祀仪式“”鱼皮制作技艺“和”东北黑蜂养殖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个,即赫哲族”河灯节“”打布鲁“”传统渔猎工具制作技艺“ “神话传说”“传统酿酒技艺”和“大板屯酒酿造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一个,即赫哲族“狗爬犁制作技艺”“大马哈鱼捕捞习俗”“天鹅舞”“鱼骨工艺”“传统服装服饰”和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泡菜制作技艺”“花甲礼”以及“山核桃镶嵌品技艺”“中意特色手擀面”“彩绳编制技艺”,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共二十六个。</div> 世界级非遗项目:<div>葛德胜 </div><div>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人,男,赫哲族,1911年出生。他讲唱“伊玛堪”的代表故事有:《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等部作品,集文字达40万。1984年4月,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div> 付占祥<div>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男,赫哲族,1955年生。</div><div>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赫哲婚俗》、《赫哲狩猎》、《冬季捕鱼》等系列代表作。</div> 葛玉霞<div>赫哲族萨满舞代表性传承人 女,赫哲族,1959年生。</div><div>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有《求天赐福》、《驱邪保平安》、《捕鱼狩猎敬神舞》等代表作。</div> 龙雪松<div>赫哲族传统渔猎工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男,赫哲族,1973年出生。</div><div>201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赫哲族开江祭祀仪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赫哲族萨满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div> 赫哲族萨满文化<div>赫哲族的先祖所居之地属于萨满文化区。在他们的神话世界中,动植物、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祖先等,凡是在人们的经验范围中出现过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神灵,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祀它们,以祈求它们帮助或者去除灾难。</div><div>“萨满”来源于通古斯语,意思为“激奋者”“疯狂者”,表示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有的解释为“巫神”。赫哲族的萨满有派别和品级,其派别以神帽上的鹿角枝数多少而定,品级以其帽上的叉数多少而订高低,鹿角叉多者为高,少者为低。赫哲的萨满 ,共分三派:河神派,神帽的鹿角左右各一枝;<font color="#333333"> 独角龙</font>派,神帽的鹿角左右各两枝;江神派,神帽的鹿角左右各三枝。当看到神帽上鹿角枝数的多少,就知道他的派别;见到枝上叉数的多少,就知道他的品级。</div><div>萨满于春、秋时节“跳鹿神”亦称“跳太平神”。意思是求神驱鬼消灾求福,保护全村人丁兴旺,祈求渔猎丰收。有群众集体参加,是<font color="#333333">很隆重的宗教仪式。“跳鹿神”之日,萨满全副神装,请年轻力壮者手持鸠神杆、鹰神、神偶、神刀击鼓,从萨满家中边跳边唱鳩神歌而出。在屯中跳,到其他人屋内跳,所去人家早有准备,其户数为单数</font>,甚至有的去几十里以外的村屯跳,据说可赶走藏在各村屯里的鬼怪和病魔,以保护人口平安。患病许愿而病愈,求子许愿得子者,都在跳太平神时还愿,显得更加热闹。</div><div>萨满舞是萨满信仰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所做的舞蹈表演。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主<font color="#333333">要舞段在表现神灵附体时跳出,这时鼓声急促,舞蹈激烈,充满神秘色</font>彩。萨满舞在舞蹈语言、舞蹈道具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反映出渔猎社会发展阶段的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div> 各种不同装束的萨满 鱼皮制作技术步骤:<div>1. 赫哲族人根据不同的鱼类选择适用于制作不同物品的鱼皮。</div><div>2. 将整条不刮麟的鱼,用刃器将鱼皮沿鱼脊背从头到尾 撕下来。</div><div>3. 把剥下来的整张鱼皮,用木钉定在屋内墙上,阴干若干日。</div><div>4. 将晾干的鱼皮叠放在木砧上,用木棒或木斧捶打使 鳞自然脱落,鱼皮逐渐变软。</div><div>5. 用刮皮刀将热好的鱼皮上的杂乱纤维刮干净,再根据 鱼皮花纹走向、颜色深浅来剪裁和拼缝。</div><div>6. 鱼皮服饰艺术加工,用植物的花、叶或茎杆等杂色, 再把各种纹飾图案缝制在衣服上。</div> 赫哲族人的精美鱼皮装饰品 手工制作的装饰品 妇女的服装 男士的服装 我们坐在赫哲族人的窝棚前,这个棚估计只能住下三个成年人,其他活动都在棚子外边进行,诸如烧饭、吃饭等, 这就是赫哲族人日常生活的环境。 大家对这样的窝棚都有兴趣,我们五个人都坐不下,拥挤的很。 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族<div> 在中国东北广袤的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如同一颗闪烁的星辰,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下游熠熠生辉。</div><div> “赫哲”有“东方的人们”之意,亦有“沿江居住的人”之意,而赫哲族更是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div><div>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font color="#333333">支。与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 "女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圣祖实录》始见”赫哲“族称。</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近、现代赫哲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东北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font></div><div> 赫哲族是一部写在鱼皮上的史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人类文化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div> 赫哲族人现代的幸福生活 赫哲族人渔猎时驾驭的小船 与赫哲族萨满在一起,我会得到神的庇护,将来必定心想事成! 展厅内有一艘赫哲人使用的渔猎模拟船, 我上去体检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 不过船身过于狭窄,若在风浪中扑鱼,能安全站立行驶吗?很担心,必须靠捕鱼者的驾驭技术了。 我们好奇地站在不知何用的围栏内,有点像零售窗口,或者是住房的后围栏。总之,好奇的地方总有好奇人的身影。 二 .“乌苏里船歌文化纪念馆” 进门等待讲解员的时候,就来一张合影吧,还是女士们扎堆,爱热闹。 《乌苏里船歌》简谱 <div>词:胡小石 编曲: 汪云才 郭颂 演唱:郭颂<div><br></div></div> 胡小石,1940年6 月出生,扬州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历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委员、《词刊》编委,2006年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div>60年来,创作歌词1500余首,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乌苏里船歌》是其代表作。</div> 饶河---《乌苏里船歌》诞生地<div>1962年,我国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反映当时人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并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作新的作品,受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牛乃文的委派,当时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舞剧院分别指定时年32岁的编曲作者汪云才和22岁的词作者胡小石于5月先后来到饶河县西林子公社四排大队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div><div>5月的饶河,江水浩荡,鱼鹰翱翔。赫哲族渔民在乌苏里江撒下幸福网,鱼儿装满仓;在网滩上燃起篝火,唱起豪迈幸福的民歌,赫哲人火热的生活,极大地感染了汪云才、胡小石老师。他们在四排村吃百家饭,听众人唱。其中的《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v><div>饶河的山,乌苏里江的水,大顶子山下的白桦林让胡小石激动不已。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四排村大队部的油灯下,胡小石把满腔的激情化作五段美好的歌词,赞山赞水赞生活,深情地表达了对赫哲人新生活的赞美。并把歌曲定名为《乌苏里船歌》。在回到哈尔滨后,郭颂、胡小石、汪云才多次聚在一起,精心打磨这首民歌。几个月后,这首歌终于定稿。至此,一曲歌颂人民具有赫哲族曲风的民歌诞生了。</div> 四排赫哲族乡居民区原貌 三 .滨江公园 沿着江边的大道,可以舒心的散步,旁边是一望无际的江水,头顶上是湛蓝的天, 身体的疲劳之感顿时消失殆尽,我们再次被太阳充氧了! 在路边的长凳上休息一下,看我们多有情趣,一旦见到路过的团友们就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 我们的热情是乌苏里江输送的。 四.中俄界江乌苏里江<div>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东源乌拉河发源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境内的锡霍特山之西侧,西源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一般以乌拉河为正源。两源汇合后,由南向北流经虎林、饶河、抚远等县(市),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注入黑龙江。河流长度890公里,其中从松阿察河口以下至黑龙江口492公里为中俄界河。左岸中国境内主要支流有穆棱河、七虎林阿布沁河、饶力河。右岸俄罗斯一侧依次有伊曼河、比金河、霍尔河等主要河流汇入。</div> 我的背后是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 在乌苏里江面上能看到苏联的军舰游弋在江面上。 五. 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div>纪念碑始建于1945年9 月,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日战争解放抚远战斗中牺牲的27名苏联烈士而兴建的。是中俄两国人民血肉联系的纽带,是缅怀英灵的祭奠之地。</div> 苏联海军烈士陵园简介<div> 苏联海军烈士陵园位于抚远县县城西北风光秀丽、古木葱茏的抚远西山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中俄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div><div> 1945年8 月1日,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第一枪就是在抚远打响的。同年9月,为纪念在解放抚远战斗中牺牲的27名苏联战士,抚远县人民政府修建了这个烈士陵园。</div><div> 陵园的主体建筑是纪念碑,用抚远优质花岗岩砌成,主碑高30米,正面铭刻“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是一个金色楷体大字,下面刻有黑龙江省委第一人书记欧阳钦题词“用献血铸成的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两座副碑高10米,分列主碑两侧,四周为宽敞的石铺平台,整个建筑和谐幽雅,庄严肃穆。</div><div> 中共抚远县委员会</div><div> 抚远县人民政府</div><div> 2003年十月一日</div> 华夏东极国家森林公园简介<div> 华夏东极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477.29公顷,分为大蜂场、大加湖两个景区。......<div> 华夏东极国家森林公园拥有重要的风景资源, 山水边城兼具森林公园规划范围包含南山、西山、蛇山、大蜂场,并涵盖了浓江河部分流域、大力加湖的全部水体,紧邻黑龙江,远眺抚远水道,是抚远市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森林公园地处我国东北第一市,临近中俄边界,站在南山山顶可看到对岸俄罗斯境内的自然景色风光。<div> ......</div><div> 森林公园内不但有自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金元时代的新开流文化遗址,还有代表着中苏友谊的苏联海军英雄纪念碑及代表佛教的东明寺。</div></div></div><div> -------- --------- -------------</div><div> 我们只祭拜了苏联海军英雄纪念碑,远的地方,需要登山的地方就没有去。看来我们还是遗漏了许多美好的景区,只能带着遗憾返回了。</div> <div>六. 东方第一县城门<br></div><div> 抚远市是黑龙江省直辖,佳木斯市代管县级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中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当地在市政府所在地抚远镇距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洛夫斯克市航道距离仅65公里。 </div><div> 抚远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是满族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原名“伊力嘎”,赫哲语意味“金色的鱼滩”。 <div> 抚远市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 ,中国最大的湿地——三江湿地,位于抚远境内,湿地面积300万公顷,被誉为“东北第一县”。 </div></div> 第五天(2025.6.19 晨四点)<div> 一. 东极广场看日出<br><div> 为了能够在东极广场看到东方升起的第一缕阳光,19号凌晨两点左右,大家就匆忙起床,带上备好的早餐,从抚远一路向东出发,要赶到太阳升起之前赶到广场,才有30%的机遇能够看到日出。</div><div> 赶到广场,才发现我们不是首批来客。看日出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因为还要受当日气温、湿度以及气流条件的影响。我们一直不安心,默默祈祷好运来,能看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不辜负我们的早起和来到祖国最东端东极的辛劳。</div></div> 在晨光中,只能依稀看到对面或远处的景物,如同剪纸一般。 幸运的很,等待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等到了好结果。只见太阳像害羞一样,一点一滴的爬上来。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灵魂得到了净化,不再考虑人生中的磨难,心无任何杂念,只想享受晨光带来的幸福感。 太阳慢慢跳出了地平线,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一天,它把光明和温暖撒满人间,我们在阳光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享受着太阳对我们无私的关爱,只有在阳光的抚育下才能健康成长。 看看我的姿态,像不像我托着太阳,给人间输送阳光!可惜我的手离太阳的光晕远了点,否则,更贴切,更形象。 清晨的阳光终于上来了, 一切都看得逼真, 才发现广场上有这么漂亮的观望塔。若登上旋梯,再观看日出,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至少在视觉上会有更大的冲击哦! 侧面还有不少休闲的亭子,为早起前来等待观看日出的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息地,这里是东极哦。 抚远的东极标志,造型和构思很奇特、新颖,所有的元素都在圆环中标示出来了。 这个大型的“东”字繁体字,动态感十足,后面的大型设施是为抚远近期要举办的大型招商会做准备。相信会议一定会成功,因为在这样的地点,举办任何形式的活动,天天沉浸在东极的第一缕阳光下,美好的氛围会让人和事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一定会成功。 我在东极的界碑处留下了一张身影,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地域辽阔,疆土富饶。 <div>二. 坐渡轮出境前往哈巴l</div>清晨八点, 我们赶到了码头——东方第一港, 即将登船奔赴俄罗斯的东方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船上有海关检查区,两位带有胸牌的俄罗斯人,在登船口的位置负责检查。不过对于我们这样短期组团出境的中国人,他们一向很宽松,知道我们都是游客,给俄罗斯送钱去的,不为难我们哦。 船上大多是到中国旅游或经商后回国的俄罗斯人,中国人多数是像我们一样由旅行社组织的短期游客,一共两天,照片后面的那些小红帽就是我们的团队。 位置还算宽敞,尤其船一发动,许多游客就坐不住,跑到甲板上去观景,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舒适感。 部分团友集聚在船尾的甲板上,享受着船只飞速前行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声,以及船后溅起的浪花。大自然让我们陶醉,在乌苏里江上游弋幸福无比! 我们的女士和俄罗斯的朋友坐在一起,中俄友谊万岁! 站在船尾,牵起中国国旗的一角,向全世界宣布:我是中国国民,迎着清晨的曙光,游弋在中俄界河乌苏里江上,面向哈巴罗夫斯克高声宣布:我来了!<div> ——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