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魂文胆忆邓公

南心

<p class="ql-block">酒魂文胆忆邓公</p><p class="ql-block"> 惊闻邓公火林先生中秋日仙逝,新余文坛顿失巨擘,剧坛痛折栋梁。</p><p class="ql-block"> 忆昔中秋夜,北湖之畔小石阶,几度与先生把酒临风,谈笑晏晏间,春晚盛事、雅乐宏篇皆成佳话。斯人已逝,而酒香墨韵长存人间。</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生,以酒为媒,以文为魂。其酒,非为沉湎,乃为燃情;其文,非为虚名,乃为载道。</p><p class="ql-block"> 为创作话剧《蒋国珍》,先生将自己封闭于罗坊会议纪念馆招待所,半月不出,与笔下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任宣传部分管文化副部长的我前去慰问,特意从家中拿出珍藏了十几年一箱二十四瓶二锅头。先生见酒,双眼放光,那份纯粹的喜悦,竟如孩童般雀跃。他捧着酒瓶,摩挲良久,连声道:“此情此景,念几十年!”那半月的孤寂创作,因这箱烈酒的注入,而沸腾成艺术的岩浆。最终,这部以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为原型的话剧,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成为新余市2018年着力打造的现实题材重点剧目,座无虚席,暖意融融,感动了无数观众。剧中蒋国珍一生捐资50余万元,资助2万余人,去世前存折仅余1.36元的无私大爱,正是先生以酒为引,倾注心血所塑造的时代丰碑。</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酒,是庆功的欢歌。每年全市春节文艺晚会,先生作为总撰稿,字斟句酌,通宵达旦。待晚会圆满落幕,他必邀一众同仁与领导共赴夜宵。此时,酒杯便是勋章,庆贺的不仅是演出的成功,更是对艺术赤诚的礼赞。杯盏交错间,是创作艰辛后的酣畅,是团队协作的温情,更是对新余文化事业未来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酒,是闯荡的豪情。为争取全国少儿舞蹈举办城市项目,他陪我邀请省文联余达喜副主席星夜飞赴贵州,面陈在贵阳考察工作的中国舞协领导。事成之后,先生并无他求,只在街头寻一烤鱼小摊,就着几杯薄酒,便开心得像个孩子。那滚烫的江湖气概,在杯底沉浮;那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在酒中激荡。酒香里,映照的是他为文化事业奔走呼号的炽热肝胆。</p><p class="ql-block"> 然而,先生的酒品,亦如其人品,刚柔并济,风骨凛然。愁绪萦怀时,他或独坐澡堂,借酒浇愁,酒入愁肠,化作笔下千钧力;与同侪共事,偶因艺术理念争执,亦会拍案而起,愤然离席,然争执背后,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是对艺术的无限忠诚。他尊文重道,从不贬损同行,常在外地寻合作资源,留下更多的空间给本地文人,提携后辈,不遗余力。而面对个别文人的欺名盗义行为,他则横眉冷对,嗤之以鼻,那份不屑与硬气,是文人风骨的最好注脚。</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莞尔又动容的,莫过于他任市电视台长时,与新上任女局长的“不打不相识”。起初,先生心中或有不服,几杯轮番敬酒下来,竟使豪迈先生醉倒,人高马大的个头竟然被瘦小身材的女局长背回家中。酒醒之后,先生无地自容,心悦诚服,引为毕生知己。这段酒中奇缘,恰似先生人生:烈性中藏柔情,风骨里见真淳。他服的不是酒量,而是能力与气度。</p><p class="ql-block"> 先生笔下,影视剧作皆成绝唱;先生胸中,家国情怀从未稍减。日饮三杯淡酒,风雨半生耕耘,终成渝水文坛之珍宝。</p><p class="ql-block"> 今岁中秋,先生已赴瑶池,然其文旌仍树云霄,其酒魂更融于新余文脉深处。他留下的不仅是一部《蒋国珍》,更是一种以酒燃情、以文载道的风骨——恰如古之陶潜、太白,将杯中物化为生命之诗,让清冽酒香浸润文化基因,流淌在华夏文人的血脉里。</p><p class="ql-block"> 北湖月依旧,何处觅仙踪?唯余先生酒中故事,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供后学细品。</p><p class="ql-block"> 愿先生此去,瑶池宴上,仍执酒觞,笑谈平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