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片有约】 千年神韵 只此青绿——评电影《只此青绿》

摇曳英姿(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名:摇曳英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74404455</p> <p class="ql-block">  因为喜欢舞蹈,所以看了《只此青绿》;因为热爱追剧,所以看了《只此青绿》。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通过演员的一个转身,一个抬腿,一次回眸等肢体语言,将《千里江山图》具象化,那是一种大美无言的震撼,是<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传统文化、舞蹈语汇与电影艺术</b>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的青年书画研究员在打开古画《千里江山图》的那一瞬,作为展卷人的他被牢牢的吸引:壮丽的锦绣山河竟被人装入了这幅长卷里,是谁有如此胸怀?是谁有如此的神采?银幕上出现印章:蔡京的题跋、乾隆的题诗和印章……终于找到作者名字:王希孟,年十八。这就是电影《只此青绿》的片头。</p> <p class="ql-block">  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剧《只此青绿》,它讲述了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跨越近千年的时空,目睹了希孟忘我创作的故事。片中通过研究员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探索《千里江山图》创作的艰辛历程,从中感受到无数劳动者共同铸就这幅传世之作的匠心精神,<span style="color:rgb(1, 1, 1);">也是国风美学从静谧画卷到光影世界的完美跨越。</span></p> <p class="ql-block">  影片分为:<b>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章节,</b>其中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等章节是表现篆刻、制娟、采集颜料、制作毛笔和制墨,片中用舞蹈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矿物颜料制作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听雨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雾气氤氲中的江南,水天一色,清澈的雨连接着梦幻与现实,少年希孟在雨里奔跑着,跳跃着,激荡起串串水花,尽显希孟在创作之初的喜悦心情,完美展现一个少年为热爱而创作的幸福感,那是毫无保留的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完全被治愈了。</p> 挥一笔,燃一生&张翰版王希孟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天才画家希孟的饰演者张翰是我非常钦佩的舞者,此刻他不再是《倩女幽魂》里流尽相思泪的痴情书生,也不是醉酒的民间老艺人,而是令我感动、心疼的“王希孟”。</p> <p class="ql-block">  片中希孟的两次回眸,可谓道尽他的一生:少年希孟初入翰林,青涩懵懂,无所畏惧,带着少年的天真一头扎向未来。他着粉色长袍,头戴簪花,俏皮的回眸,脸上带着一抹灵动的笑意,可见十五岁的他是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几年后的他,仍然是那个少年,此次回头,头发凌乱,他似乎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为了那幅画,他燃尽自己的十八岁。将他一生对青绿山水的热爱与痴狂都凝聚在了这一眼之中,定格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b>张翰将希孟的朝气与破碎刻画的入木三分,</b>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p><p class="ql-block"> 羡,岁月无忧!</p><p class="ql-block"> 叹,命运无常!</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知道十八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b>”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王希孟的执着、坚持,才有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p><p class="ql-block"> 没有谁是天生的天才,他们只是把热爱熬成执念的普通人,王希孟如是,舞者张翰亦然。</p><p class="ql-block"> 从用墨打底稿、上底色,再到绢本上反复着色,才能完成画作,至此一幅画至少需要五遍左右的绘制,而希孟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这是需足够的忘我入画。挥一笔,燃一生。<b>张翰用强大的张力和细腻的眼神把希孟短暂且饱满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b></p> 令人叹服的青绿腰&孟庆旸版青绿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刻画的青绿的角色形象,青绿是颜色,更是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叫“青绿腰”?舞蹈中这样的“腰”是表达什么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  青绿不是一个人,她脱胎于山石之间。镜头里青绿踩在细石上,希孟作画时,青绿们开始舞动起来。镜头切换,呈现出来如水面的镜面效果,<b>她们折腰那一刻,仿佛是毛笔的笔触按在了纸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描画山石的技法</b>:有勾勒,有皴法,有着色,有晕染,青绿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移动中广袖飘舞,在精细入微的运镜与场景调度中,将静态山水转化为灵动之舞,或峭壁的凛冽,或江流的婉转,仿佛每次舞动都能听到溪流潺潺,看见青山巍峨。</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组镜头意味深长:当一群青绿女以群山的方式跳完后,青绿站在光束下,双眼望向天空,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青绿的饰演者孟庆旸说:她似代替着希孟的眼睛,看过这片祖国大好河山,而当转向观众时,她是在告诉观众:“你们是否感受到古人对我们的这份馈赠!”</b></p> 传承 <p class="ql-block">  所谓传承,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的传承。</b>影片让《千里江山图》这卷沉睡的古画“活”了过来。片中将画里的青山绿水、亭台楼宇、渔樵耕读,转化为流动的肢体语言,用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千年文化在银幕上焕发新的光彩,让观众得以透过舞蹈,触摸到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精髓,这一点在影片入画章节达到高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精神的传承</b>。影片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的执着与敬畏。王希孟以青春之笔绘就山河,舞者们以赤诚之心诠释画魂,二者跨越时空形成共振,这是对艺术极致追求的精神,是将个人生命融入大美天地的情怀,它传递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以新的方式守护着那份对美的信仰,让这份精神如同青绿的色彩,历经千年而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只此青绿》如春风化雨悄然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那一抹青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影片《只此青绿》是《 千里江山图》生命的延续,片中希孟和研究员之间的多次互动,好似看到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这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画意诗情,气象万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只此青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超然忘尘,时光潋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看我千里江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川烟霞,醉了流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光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音乐:《只此青绿》片尾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