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外走了不少国家,国内也快跑完了,留着省内慢慢走。今年九月,我们订了一条大理自由行的线路:剑川、沙溪、大理洱海。第一站是剑川,我们乘大巴从大理过去,刚下车就有车站的车来接,顺利入住了“四季温柔”民宿。名字起得真不假,风是软的,天是蓝的,人心也跟着慢了下来。那天我们去了剑川湿地公园,芦苇荡在风里轻轻摇,水鸟掠过水面,像不小心划破了镜面。回程时打电话叫了赵师傅,他开着车顺道捎了个老外,她说着磕绊的普通话,手里攥着一张手写的地址。赵师傅绕了几个圈,街巷太窄,门牌又模糊,最后只好先送我们回酒店。她站在车边冲我们挥手,那一面之交,像一片叶子落进水里,涟漪很快散了,却不知后来又浮了上来。</p> <p class="ql-block"> 到了沙溪,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石板路上,风从古戏台那边吹过来,带着点草木的香。当我们漫步站在沙溪古镇时,这时刚好来到那面写着“沙溪”的墙前,墙上有藤蔓攀着,底下是个木花盆,绿意悄悄爬上来。那一刻,风真的停了一下,像电影里的镜头。没走多远,竟又看见了那个老外了,像似巧遇又像是缘份,又在沙溪镇碰见了,我们打了个招呼,她眼睛一亮,笑了:“又是你们!”这地方不大,可接连三天遇见,就不只是巧合了,是缘分,我老公举起手里的相机,在写有"沙溪"的墙旁边帮我们俩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既然那么有缘份,我们约了老外下午5点在"遇见"餐馆吃顿饭,她很爽快的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我们准时的来到餐馆,木桌擦得很干净,茶壶冒着热气。为了让她记住沙溪我专门点了一个沙溪的特产松茸顿乌鸡,一个油炸豆腐,一个炒连花白。在上菜之前我们正式聊天了,</p><p class="ql-block"> 她说着不太熟悉的中文介绍她自己,名字子叫苏丽雅,是德国人,现移居到澳大利亚,1955年12月日出生,我啊了一声,她接着说,她五年前来过剑川和沙溪,这次是故地重游,她很喜欢中国,她的儿媳妇就是中国人。五年未来中国,这次来感觉中国变化太大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古镇也变了,更干净、更文明了。她说她很喜欢这里,中国人非常好客她举起大手指称赞到,中国还是最安全的国家。我为我生长在中国感到十分自豪。我们俩还是同年同月生的姐妹,我们举起手里的茶杯,以茶代酒祝贺我们旅游路上的相识。</p><p class="ql-block"> 有些相遇,不必深交,只是让旅程多了一点温度。</p><p class="ql-block"> 她手托着下巴,望着门外的巷子出神。阳光一寸寸挪进来,这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偏偏在沙溪这样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被风拉近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去了镇上一家先锋书店,先锋书店员是一处原来生产队的仓库改造的,木梁横陈,光从高处的窗子漏下来,落在书页上。我随手抽了一本讲茶马古道的书,翻了几页,字里行间都是马蹄声和风沙。店里很静,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像雨落在瓦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和那个老外,其实走的是同一条路——不是地图上的线路,而是那种想从喧嚣里逃出来,找点真实、找点慢的冲动。她或许也在某个书架前停过,指尖划过同样的书脊,读过同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这趟旅行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点头、微笑、几句闲谈。可正是这些轻得像风的瞬间,让剑川的湿地、沙溪的石板路、墙上的藤蔓、桌上的茶烟,都变得有记忆。我们总想往远处走,以为风景在别处,可有时候,最美的部分,是那个在异乡忽然看见熟面孔时,心里轻轻一动的感觉。原来所谓“有风的地方”,不只是地理,是人心被吹动的那一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