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放假期间,在朋友圈关注到平凉一中张世明老师(笔名独化)正在筹备“独化作品分享研讨会”,主题为“见我”,时间确定在10月5日下午3点,但活动地点尚未确定。活动的两天前,张老师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参加,恰好有时间,我便欣然应诺。到活动当天上午9点,我见到活动地点仍然处于待定状态,便推荐一个小场所,也就是平凉儿童阅读推广研究会阅览室,电话相约半小时后去看一看。当张老师走进阅览室,看见几排整齐的书架、励志的读书标语和醒目的活动主题电子屏,高兴地说:“太好了!算个读书的好地方!”便将活动地点确定了下来,并且确定活动主题为“书香国庆.诗意中秋” 主题读书会暨独化作品分享研讨会。随即我俩分头行动,张老师开始通知参会人员,我通过张惠霞会长和单位负责人开始做活动安全程序报备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研讨会准时开始。本次活动中,除张老师邀请的文化名人及其学生外,还有部分平凉儿童阅读研究会会员及老师参加,并分别对独化的诗歌、散文、小说进行了深情朗诵,成为活动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历时两个小时,活动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看到活动顺利进行,自己心中也挺欣慰的,别人有美好的愿望,能想法设法去帮助实现,有时是力所能及的,有时可能要费些周折,有时甚至还要有点“舍己成仁”的想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当天的活动感受之一。</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平凉一中语文老师景龙作为主持人,对张老师做了全面介绍。接着,张老师满怀深情回顾自己创作之路,基本分为大学期创作的高产期、工作之后创作的深挖期、退休前创作的拔穗期和展望未来的攀峰期。期间他朗诵自创的一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我告诉亲友,</p><p class="ql-block">我死了</p><p class="ql-block">你们会伤心的!</p><p class="ql-block">但我活着,</p><p class="ql-block">我很孤独……</p> <p class="ql-block"> 活动期间,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郭三省先生的分享发言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他在发言中说:一是心生羡慕。身临现场,感受到文字作品通过优美的声音朗诵出来,可谓是:口角生香,耳际流韵。也增强了认知,诗歌不仅要阅读,更要有声音和感情色彩的表达,在诗歌朗诵中让人听到了文字字面、文字背后和文字发酵的寓意、意蕴和底气,尤其与作者面对面的朗诵,更为令人神往。二是交往甚厚。我和独化是好友、酒友、文友,在长期交往中,以文会友,以友研文,以文互赏,感觉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独化诗意浓” 。三是真心诚意。从诗人的写诗,到作家的创作,又到父母的教子,再到个体的做人,独化是一个可读、可学、可爱、可赞、可敬的作家及诗人,其为人是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社会责任,其作品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之后杜海涛、马路明、张涛、王国强、胡凤玲等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大家都认为,独化的作品中充满着文人情怀和师者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独化先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起来别有一番洞天;研讨会中的嘉宾点评,让我认识了更多的优秀文化名人,多了一份超出职业视域看世界的视角。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独化先生作品文字历历在目,专家精彩点评缭绕耳边,自己的心中也是波浪此起彼伏。一方面是对“生而知之者”和“学而知之者”的高山仰止;另一方面,也不无感慨自己仅是“困而学者”或“困而不学者”。这是本次活动的感受之二。</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对本次活动也抱以较高的期望,不亚于小时候跑几十里山路去看一场电影,也不亚于在大学里花很长时间排队挤进学术报告厅聆听知名教授讲座;也满怀着对独化先生其人其文的理解和敬意,略有几点浅见:</p> <p class="ql-block"> 就为师者而言,独化先生是一位拥有教育家精神的作家、诗人。独化老师首先是一位老师,其实这种“师者”的身份,早已超越了职业的范畴,内化为他文字与行动的核心精神——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倡导的教育家精神。理想、情怀、专业、创新、责任与奉献,共同构成了教育事业的灵魂。他是一位用文学作品践行教育理想的诗人,他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是一堂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生动课程。</p><p class="ql-block"> 就其为文者而言,独化先生是一位富含哲理的思想者。张老师的笔名“独化”,或许表达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某种精神联结,突出其对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内在运行规律的独到体认。作为一位文者,他绝非浮光掠影的描摹者,而是一位沉潜于生活与历史深处的思想者。</p><p class="ql-block"> 就其为人而言,独化先生是一位博学而笃志的可敬之人。无论外界潮流如何变幻,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与精神家园,保持着独立思考的风骨与对纯粹文学品质的追求。这种坚守,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难得的定力与纯度。他的为人,谦和而内敛,温润而坚定,恰如他的文字,不事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他以其学识与品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喧嚣时代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治学为文的可敬典范。</p> <p class="ql-block"> 《论语》子张十九中讲,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张老师专注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件事,通过诗歌、小说和散文等作品表达出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内心中的那颗仁的种子自然而然趋于成熟,这可能就是“仁在其中矣”的道理所在吧!这是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之三。</p> <p class="ql-block"> 《礼记·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较浅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