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内蒙避暑自驾之旅中,我们在乌海停留了一晚。</h5> <h5>第二天早晨,驾车前往乌海的著名地标甘德尔山的成吉思汗像。</h5> <h5>甘德尔系蒙古语,意为哈达。因山势蜿蜒起伏形似哈达而得名。乌海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铜制雕像,雕像高 88.95 米,最底端周长 300 米,由 3.5 万块铜板拼接锻造而成,表面覆盖锻铜。雕像面朝西偏北,雕像由乌海市甘德尔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从 2009 年开始建设,2017 年完工,耗时 8 年,总投资额近7 亿元。</h5> <h5>在成吉思汗像脚下的停车场远眺,可以看到乌海湖大桥,大桥连接乌海湖两岸,路线全长6153.3米,其中桥长5120米,引线长约1033.3米。</h5> <h5>黄河景观是乌海市境内黄河流经段的自然地理景观,该河段流经乌海市区105千米,平均河宽250 - 500米,水深2.5 - 11.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69亿立方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9年1月竣工。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是杭州西湖面积的18.5倍。</h5> <h5>从甘德尔山下来,回乌海市区途中经过兴海寺。</h5> <h5>兴海寺的前身是卡布其尔庙,据史载,该庙约有 800 年历史,曾有喇嘛在此讲经诵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卡布其尔庙仍香火旺盛。后因历史原因,寺庙遭到损毁,2009 年开始依原貌重建。</h5> <h5>从兴海寺开行20分钟左右,就到达乌海湖景区。</h5> <h5>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总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h5> <h5>从乌海湖1号码头远眺,隔湖相望是阿拉善左旗的国家4A级景区金沙堡地生态旅游区,以沙漠葡萄主题和生态休闲为核心特色。 </h5> <h5>从乌海湖前往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途径乌海黄河公路大桥,桥长527m, 于2003年开工建设,2004年底竣工通车。</h5> <h5>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是展示三线建设时期历史的重要场所。</h5><br> <h5></h5><h5>纪念馆由原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改造而成,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的辉煌历程,展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在中苏边境局势日趋紧张、国际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并提出“三线”建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建有“大三线”企事业单位2100多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268家。这些军工企业和配套项目既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中,内蒙古“小三线”军工系统就包括位于现海南区六五四地区的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内蒙古跃进火力发电厂和位于现海勃湾区的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内蒙古木器厂、内蒙古第二铸锻厂、内蒙古胜利机修厂、内蒙古工具厂以及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内蒙古红旗化工厂、先锋发电厂及多个配套项目。</h5><br> <h5>乌海市积虽小(1754平方千米),但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关键的战略位置及对包钢等国家工业项目的支撑作用,于1976年设立为地级市。乌海市由原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而成,其设立源于19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对包钢辅料的需求。地质勘探发现该地区煤炭储量占内蒙古80%以上,且石灰石资源丰富,为包钢提供关键原料,乌海矿产资源富集,是它成为地级市的重要原因之一。乌海市的煤炭(有乌金之称)资源丰富,经济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乌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华北通往西北的交通枢纽。历史上为西夏防御辽、金的战略门户,成吉思汗亦曾重兵把守。<br></h5> <h5>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于1965年4月开始筹建,厂址在原伊克昭盟海勃湾市南30公里处(现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地区)。主要生产56式7.62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步枪;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于1964年11月开始筹建,厂址位于原伊克昭盟海勃湾市南30公里处(现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地区),主要生产7.62毫米普通枪弹;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于1964年4月开始筹建,厂址在原伊克昭盟海勃湾市凤凰山东南侧 (现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南侧),主要生产地雷、木柄手榴弹。内蒙古“小三线”主要配套单位有内蒙古红旗化工厂、内蒙古跃进火力发电厂、内蒙古电梯厂、内蒙古第二铸锻厂、内蒙古工具厂以及内蒙古木器厂。</h5> <h5>1984年,随着国际时局的演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向,中央决定不再保留“小三线”,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转产,全国各地的“小三线”开始执行“军转民”战略决策,由单纯的军品生产企业向军民结合、民品生产企业转型。乌海地区的“三线”企业从1979年“军转民”到1984年期间累计亏损1132.45万元。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工资发放靠上级拨款和银行贷款,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军工企业纷纷“军转民”,“六五四系统”适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型,相继生产了缝纫机、洗衣机、风力发电机、电梯等一批响当当的民用工业产品。“天马”牌缝纫机就是当时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的产品。</h5> <h5>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生产的洗衣机也叫“天马”。时任二通厂副总工程师的段友生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可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很多人手持现金却买不到洗衣机。从中嗅到商机的二通厂打算利用自身冲压技术的优势生产洗衣机。厂里买来各种品牌的洗衣机样品,技术人员对照着反复研究,多次实验后终于克服了模具方面的难题,并解决了技术上最大的拦路虎,1982年,二通厂第一批“天马”牌单缸洗衣机出厂,并顺利通过鉴定。当年,“天马”牌单缸洗衣机每台售价100多元,相比国内其他品牌的洗衣机价格实惠不少,且具有力量大、洗衣效率高的特点,可谓质优价廉。</h5> <h5>小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促进了内地和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的三线精神,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h5> <h5><br></h5> <h5>如今,部分小三线企业因时代变迁已停产或转型,但遗留的厂房、设备、职工生活区成为珍贵的 “工业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研究 20 世纪中国国防史、工业史、社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被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业旅游景点,让后人直观感受 “三线建设” 的历史背景与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