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坐落在应县城东北隅,净土寺历史悠久,金代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善祥奉敕修建。</p><p class="ql-block">1961年,净土寺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2006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顶部天宫楼阁藻井为金代原物。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精雕細刻,构思精巧,极尽华美,是极其少见的金代珍品。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是我国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堪称国宝一绝,天下第一藻井</p> <p class="ql-block">从木塔东门,可以出去,走10分钟,就到了净土寺。中间有正在建的集市。凭门票,可以返回木塔景区,从人工通道进入,再从南门出去坐车。</p> <p class="ql-block">原来被遮挡的净土寺,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门口路面也被硬化。</p> <p class="ql-block">门口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山门带天王殿,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寺庙不大,看介绍说是属于家庙类的,</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应县二宝,披头散发“石狮子”</p><p class="ql-block">毁坏的厉害</p> <p class="ql-block">石 狮</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称赞不已的“应县三宝”之一: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石狮体高096米为辽代遗物,原来立在净土寺山门前,后期遭到毁坏。</p> <p class="ql-block">经幢是中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p><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经幢照片最早出自日本所出版的《亚细亚大观》。如今净士寺经幢多散失四方,仅余罩内构件</p> <p class="ql-block">两边侧殿</p> <p class="ql-block">主殿大雄宝殿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为金代原物。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顶饰琉璃,其上的斗拱铺作独具特色,斗拱舒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线。整体建筑风格尽显古朴典雅,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宮楼阁为金代原物,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为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山西乃至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金代大殿的覆斗型天花板被分为九格,足足设置了9个藻井!可谓满布其中,令观者眼花缭乱。当心间、东次间与西次间各有3个藻井,东西两路藻井布局相同,由南到北依次是六边形藻井、斗八藻井、菱形藻井,当心间藻井的顺序恰好相反。不管是殿内的藻井还是平綦,均遍施金漆彩绘的龙凤、牡丹、莲花、如意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当心间中央之藻井面积最大,装饰极为华丽,镶嵌有以透雕技法制成的两条五爪金龙,其间有一颗红色圆珠,以此表现“二龙戏珠”的主题,龙爪掌心也涂上了红色圆形图案,显得格外立体,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西次间的中央藻井一样雕刻了两条五爪金龙,它们围着一朵圆形彩绘莲花,这点倒是不同于当心间中央藻井。可惜西次间中央藻井的龙身保存不佳,多有脱损之处</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p> <p class="ql-block">菱形</p> <p class="ql-block">西边</p> <p class="ql-block">角兽</p> <p class="ql-block">方井北面的天宫楼阁制作最为大气繁复,呈四柱三楼的牌坊式造型,其为单檐歇山顶,檐上滴水、瓦垄、椽子等细部刻画一应俱全。整体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按《嘗造法式》,其中央建筑学名“茶楼子”,两侧则是“挟屋”,互相之间屋檐紧密相接,中部宽、两侧窄。正脊两端有鸱尾,戗脊设戗兽,并有4根垂莲柱,中部2根,两侧各1根。茶楼子的转角铺作、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都能清楚看见。所谓“铺作”就是斗栱的古称。而方井东、西、南三面的天宫楼阁就不再设挟屋,主次分明。引人注目的是,殿内天宫楼阁各转角铺作的由昂上都安置有将军打扮的木雕“角神”。这是因为由昂的位置在转角铺作诸昂中最高,等于铺作的部分到此已经结束了,但由昂和檐下的大角梁之间还会存有一定空隙。比较讲究的匠人为了填补空缺,令建筑更加美观,常常在这个位置添置角神或宝瓶。</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中的清代壁画,有庄严殊胜的如来,善目低垂的菩萨,怒目圆瞪的金刚,画风质朴,技法娴熟,笔法劲秀流畅,把佛国圣境描画得淋濡尽致,栩糊如生。后墙中间的巨幅水墨画,讲的是《达摩宝传》里的故事,达摩与殿阎君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为金代原物。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四角翘檐舒展,呈现缓和而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协调端庄的感觉。屋顶还采用灰瓦绿琉璃剪边,脊部更是用黄绿琉璃装饰,戗脊端部立有骑凤仙人,显得格外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官楼阁基本为金代原物,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该时期小木作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檐下斗拱布置简洁疏朗,明间与次间均用补间铺作两朵,且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做法一致,均为单昂四铺作斗栱,昂呈琴面式,下出华头子,式样是宋金时期的典型做法。大殿前檐明间设格扇门,次间下砌槛墙,上安装槛窗,四面柱子都有侧脚,角柱略有生起。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远看木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下</p> <p class="ql-block">辽金文化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应县古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应州古城始建于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所筑。传说李国昌的儿于李克用出生时,住宅旁边的井里飞出过金风凰,故命名所筑的城池叫金風城,后称金城县。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全城人李嗣源当了皇帝,是年七月,將金城县升为应州。辖金城、澤源、河閃(山阴)三县,并在应州设置彰国军节度使。当时,城池规模很大,据遗迹测算,东西宽1330米,南北长1108米。历辽、全、元三朝,应州城都是这个规模。元来大乱,应州人民逃亡殆尽。明洪武八年(1375),知州除立城因城内人口稀少,旷地太多,于是将州城缩小。原南城墙、东城墙不动。将北城墙向南努408米,西城墙向东移470米。新统的城东西860米,南北700米。</p><p class="ql-block">此是洪武缩城后的应州西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二00六等九月</p> <p class="ql-block">应县西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