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西安旅行记

赵阳金

五 <p class="ql-block">第八天十月七日早上在酒店用过免费早餐后,我们便出发前往陕西考古博物馆。天气阴沉,却压不住心头的期待,西安这座古城总在不经意间把历史的气息扑进你怀里。</p> <p class="ql-block">餐厅角落那束金黄的装饰草还在我脑海里摇曳,像是为这趟文化之旅轻轻点了个题——朴素中藏着诗意,一如这座城市的气质。走出酒店时,阳光虽未露脸,但街边树木的剪影映在灰白的天幕上,已悄然铺开一幅静谧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见“陕西考古博物馆”几个大字刻在厚重的石碑上,金漆在阴云下仍透出几分庄严。花坛里五彩的花朵簇拥着碑座,像是今人向历史献上的一束敬意。我们缓步走近,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馆内常设展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四个篇章缓缓展开。从旧石器时代的火种,到周秦汉唐的辉煌遗存,二十多万件文物标本静静陈列,像是一封封未曾寄出的家书,写满了祖先的智慧与生活痕迹。走进展厅,像是踏进一条时光隧道,每一步都踩在文明的脉搏上。</p> <p class="ql-block">一面立体地形墙上,立方体拼出陕西的山川轮廓,黄土高原的沟壑、秦岭的起伏,在灯光下清晰可辨。我站在它面前,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孕育如此厚重的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就写满了故事——风沙刻过,河水冲刷,王朝更迭,皆成纹路。</p> <p class="ql-block">中央一个巨大的圆形装饰悬于空中,两幅古代壁画环绕其侧,画中女子衣袂翩跹,眉目含情。墙上的字写着“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我不由驻足。千年前的画工一笔一划描摹的不只是容颜,更是那个时代对美的理解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一座多层古建模型藏在玻璃柜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虽微小却气势不减。顶层小窗紧闭,似有人曾凭栏远眺;中层几个人物雕像姿态各异,仿佛正议事或宴饮。我凝视良久,竟觉得那屋檐下真有笑语传来。</p> <p class="ql-block">一件漆器静静躺在展柜里,红黑纹饰交织成龙凤图腾,四角缀着绿金装饰,华贵而不张扬。它不说话,却让人一眼看出主人曾有的尊荣。那一刻我忽然想,所谓“国之重器”,未必都是青铜巨鼎,也可能是一只盛过佳酿的杯盘。</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宝座之上,一人端坐,左右侍者执矛捧盘,牌匾高悬,气氛肃穆。那不是戏台上的演绎,而是某个清晨真实的宫廷一瞬。我甚至能想象香炉轻烟袅袅升起,铜漏滴答,时间在壁画里凝固,又在观者心中重新流动。</p> <p class="ql-block">一排青铜鹅立在展台上,有的昂首,有的低头饮水,羽毛纹理清晰可见。它们不会鸣叫,却让我听见了千年前池畔的风声。这些曾摆在贵族庭院中的陈设,如今成了我们与古人对话的信使。</p> <p class="ql-block">修复工作室的展示板上,一步步拆解着陶瓷修复的过程:清洁、粘接、补缺、上色……工具整齐排列,像医生的手术器械。原来文物不只是被供奉的过去,更是被精心照料的“生命”。有人在默默帮它们延续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匹陶制骆驼昂首站立,身上绿棕相间的彩饰依旧鲜艳。它曾跋涉于丝路风沙,驼铃响彻大漠。如今它静立于此,背负的不再是货物,而是整个东西方交流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尊神兽雕塑端坐,面容威严,手持法器。它不属于现实世界,却守护着某种精神秩序。我站在它面前,竟生出一丝敬畏——信仰或许会褪色,但那份对未知的虔诚,始终未变。</p> <p class="ql-block">一组陶瓷器皿错落陈列,高瓶低碗,盖罐圆润,每一件都带着手工的温度。它们曾盛过饭食、酒水、香料,也盛过某个家庭的晨昏与悲欢。如今我们看的是工艺,当年主人看的,是日子。</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人来人往,有人拍照,有人默立,也有孩子踮脚读说明牌。这些陶瓶瓷盘,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它们不再属于某朝某代的某户人家,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它们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天色依旧阴沉,但心里却亮堂了许多。这一天没登城墙,没逛回民街,却仿佛走过了三千年的长安。考古不是挖土,是把被遗忘的名字重新念出来。而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最安静、最深情的自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