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漫游(三):跟团追记

莲娜

<p class="ql-block">今天要小结的首先是"金色之旅"巴斯团行程的中段-巨石阵。记得10多年前去英国游玩回到莫斯科后,朋友张问我:“去巨石阵了吗?”“没,在哪?”,“巴斯附近”。所以当有机会再游英国时,巨石阵自然而然地就在我们的行程单上了。旅行中的目的地往往会是因一幅画、一段文字或者仅仅是朋友的一次提问就在心里种草了。</p> <p class="ql-block">随车到达巨石阵,导游只发了一张导览图,而不是语音讲解的🎧,全团坐上景区倒驳车便入内自己看。</p> <p class="ql-block">巨石阵是英国最神秘的考古发现之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在一大片草地中,这些横着竖着的大石头看似毫无规律的摆放,确是人类史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告示牌便提出了巨石阵为何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原来巨石阵并不是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个遗迹。从导览牌正前方望去,700米之处有巨石阵库尔苏斯(Stonehenge Cursus)和更远处的罗宾胡德环(Robin Hood's Ball),它们早在开始建筑巨石阵之前的500年就已存在。该地区对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来说一直很重要,是那个时代早期的一个纪念碑,人们在这里聚餐、交流和举行仪式。 长形荒冢散布在这片土地上,是人们埋葬死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C就是脚跟石(Heel Stone),矗立在巨石阵的仪道上,最初可能是一块半埋在地下的天然沙砾巨石。它的存在,再加上这个地区可能存在的一些自然地质特征,成为了先民选择在这里建造巨石阵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巨石阵的第一部分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一个由内堤和较小的外堤组成的大型圆形壕沟,古兽骨和其他物品被放置在沟底。由蓝砂岩排列成两个圆环,是巨石阵的雏形。整个建造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历时1000年,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青铜时代早期(Bronze Age)。</p> <p class="ql-block">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呈环形排布直径超过100米,极具震撼力。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着的石柱上的,被称为马蹄形三石塔(Horseshoe of sarsen trilithons)。它们是怎么被搬运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又是怎么被抬放至上的还几千年都站立不倒?原来拱门之端的巨石并不只是简单地横压在马蹄石上,其凸起的部分是榫头啊!</p> <p class="ql-block">关于巨石阵的用途,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巨石阵是个"疗养地",身患重病的人来到这里就能被石阵圆环带来的巨大能量治好。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啊!</p> <p class="ql-block">大太阳下,只见这位女士褪去所有"身外之物", 赤脚站在地面上的圆圈中,面朝萨森三石塔深呼吸,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很好奇她这么做是为何求,回答说是从这个角度能吸取到石阵方向传过来的额外能量。信吗?反正我不信🫢</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巨石阵是古人的"日历",内圈的马蹄形蓝砂岩排列的走向与夏至日出的轴线一致,十分精准。每年夏至,这个一年中白日最长的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依然会到此观赏仲夏日出:此时太阳会从脚跟石上方略西的方向升起,然后阳光移入巨石阵的圆心;而在冬至这天,太阳又从巨石阵的背面穿过圆心,落在最高的萨森三石塔的两块直立的石头之间,撒下最后一缕阳光。</p> <p class="ql-block">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宏伟的巨石阵得以建成,同时还修建了一条通往石柱群中央的道路,这条古道恰好与夏至时的日出在同一条线上,形成了一条观日出的轴线。</p> <p class="ql-block">原本的砂岩石圈(sarsen circle)由30块巨大立石组成,现在只剩下17块竖石和6块横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巨石阵是50年代经历了一次超级现代改造工程后的成果。这一改造虽然是让名胜古迹得以重拾尊严和神秘,但同时也受到了"现代伪造"的指责。</p> <p class="ql-block">与5000年前的石头面对面时,每个人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先生感到有点无趣平淡,说这个点大可不必来;我却持有"既来之则安之",照着游客中心的图片学着摆拍,玩的也挺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些巨大的石头是被圈养起来的,与参观者有相当距离,仅靠手机拍至多只能是看个轮廓。</p> <p class="ql-block">但无论何种情绪,如不亲自踏足又怎能给出"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的结论呢?在我看来,巨石阵最值得来的时机是夏至看日出或是冬至看日落。</p> <p class="ql-block">"金色之旅"的大巴车在一日游返回伦敦的路上还将大家带到了温莎镇,一个位于泰晤士河谷的宁静小镇,却因温莎城堡而扬名。</p><p class="ql-block">车停在温莎和伊顿中央火车站,导游带着大家穿过车站的小广场,出来就能看到温莎皇家购物廊。</p> <p class="ql-block">温莎皇家购物中心的前身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火车站,这一历史背景与温莎城堡所在的温莎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关联‌。如今,虽然火车站的繁忙景象已不再,但保留历史火车头的细节,巧妙地将工业遗产与现代商业空间结合,与温莎城堡的"活态历史"保护理念形成呼应‌。游客在此既能感受维多利亚时代的交通记忆,也能便捷前往温莎城堡等标志性景点。(源自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温莎市政厅(Windsor Guildhall)是当年英国王储查尔斯和卡米拉在这里完成法定婚姻注册的地方。民事婚礼仪式相当低调,只持续时间约20分钟。而后再前往城堡内的圣乔治礼拜堂接受由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的宗教赐福仪式。这个仪式有约800名宾客参加,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菲利普亲王、首相布莱尔夫妇以及其他欧洲王室成员等。由于查尔斯和卡米拉都有过离婚经历,根据英国圣公会的规定,他们无法在教堂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即第一次婚姻的宗教婚礼)。因此,他们选择了先进行民事婚姻,然后再到教堂接受宗教赐福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温莎的街道上, 随处可见传统英式住宅,每一座都散发着古典与优雅的气息。街道两旁,餐馆与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而那些可爱的石板路,更是为小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那天恰好是周三,温莎城堡不对外开放,街上的游客要少许多。我们甚至都没走近,隔着条马路,远远地拍了城堡的外墙。伊丽莎白女王不在了,圆塔-拉温德塔楼上的女王旗也该改为国王查尔斯三世旗了吧?今日未见插旗,说明君主不在城堡,只是不知这一传统是否还有保留?</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伦敦塔的建造者-征服者威廉一世吗?他修建了九座堡垒用以保卫王室安全,以及护卫泰晤士河上的船只,温莎城堡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源自防卫而建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起初温莎仅是一个传统的英国乡村,然而,由于泰晤士河作为连接伦敦与英格兰中心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这里逐渐演变为一座繁荣的小镇。自公元1070年起,威廉国王在此地以木材为基础建造的温莎城堡,成为了镇子的标志性建筑。其后的亨利二世统治时期(1154-1189),城堡的围墙被石头替代并改建为宫殿,进一步彰显了皇室的地位。在爱德华三世(1327-1377)时代,他斥资对温莎城堡进行大规模改造。进入19世纪初,温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英国的皇室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我们从火车站的高梯上拍了张城市之上的温莎城堡,就当是进去过了☺️</p> <p class="ql-block">温莎镇临泰晤士河南岸而建,与伊顿这个小巧而古老的孪生镇隔河相望,两镇之间仅以温莎桥相连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温莎不仅交通便利,更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伊顿公学是英国亨利二世国王1440年创办的,历来伊顿公学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而闻名于世,学校采取军事化管理。这里曾走出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如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著名人物,也是威廉和哈里王子的母校。其实这所学校创立之初是一所平民学校,直到17世纪以后才再逐渐贵族化。</p> <p class="ql-block">伊顿公学没时间去,但剑桥的国王学院我们没再错过。根据历史记录,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在创立之初与伊顿公学有着非常紧密的纽带,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招收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这种特殊关系源于它们的共同创始人-英国国王亨利六世(Henry VI)。</p> <p class="ql-block">记得10多年前去的时候,从大门进入向左走方能看到国王学院的教室、图书馆、活动厅等。当时借光于闺蜜的女儿在此读书,我们甚至还去了宿舍楼,感觉像是走进了城堡里空间,窗户小而窄,楼层高高的,有的房间里甚至还有壁炉:反正不是常见的规整宿舍楼。现如今游客进大门后只能向右拐,一条用绳栏出的碎石小道通向学院名气大大的礼拜堂,且门票价格不便宜,需要20£。</p> <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英国规模最大的礼拜堂,体量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礼拜堂最著名的是宏伟的扇形拱顶天花板(fan vault),很眼熟。可不吗,在伦敦西敏寺里见过!世界最大的扇形拱顶,由建筑师John Wastell设计,于1515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的门厅与唱诗班席被一道精细的木雕屏风隔开,这是彼得•斯托克顿专为亨利八世设计制作的。屏风的上方是华丽的蝙蝠翼式管风琴,始建于1686年,不过后来几经翻修。</p><p class="ql-block">圣坛上有鲁本斯的画作《贤士来朝》和精美绝伦的东窗。</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彩绘玻璃都还是当年原有的,是本地区罕见地逃过17世纪英国内战一劫的幸存物。</p> <p class="ql-block">走出礼拜堂,来到水边。剑桥的主要学院沿着剑河整齐排列,城市则围绕着学校展开。</p> <p class="ql-block">走过国王桥,来到徐志摩的石诗碑前,环顾着"眼熟"的国王学院…下意识地跟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p><p class="ql-block">我们跟团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其他名校参观,只能以最便捷的"剑河撑篙",看学院的后花园以及跨越在剑河之上的那几座名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船码头走去…</p> <p class="ql-block">游船的出发点,(由北向南)在麦格达伦学院边上的桥,一座剑河上最古老的桥。1236年初建时是木桥,1754年换成石桥,现存的桥建于1823年,是剑桥诸多桥梁中交通流量很大的一座,该桥往北上一个坡道就是古代罗马的军营城堡,现在的剑桥郡政府。如果说剑桥(Cambridge)的名字是来源于剑河(Cam)上的桥,那么所指的应该就是这座桥(bridge)。</p> <p class="ql-block">所经过的第一个看点就是新哥特式风格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它位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建于1831年,由亨利·弗吉尼斯·菲利普设计。其繁复的雕花与威尼斯的同名廊桥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因囚犯的叹息得名,而剑桥的叹息桥则承载着学子们的浪漫与哀愁,有着全然不同的叹息之由。</p> <p class="ql-block">叹息桥名字的由来,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作为一种惩罚,学监会让考试通不过或犯了错误的学生到这里反省,受罚的学生会以泪洗面唉声叹气。</p> <p class="ql-block">虽然在设计上借鉴了威尼斯廊桥的封闭式结构,但剑桥的版本更显轻盈通透:下层为桥拱,中层为拱形长廊,上层为平顶,两侧设玻璃窗采光。当阳光透过镂空石栏时,仿佛传来了失意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是剑桥最富盛名的学院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过八位英国首相,</span>创建于1511年,由亨利七世之母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资助,她也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共同创立者。学院以宏伟的建筑和如画的环境闻名,既有哥特式的庄严气息,也有静谧的花园与后院美景。</p> <p class="ql-block">10多年前,因这座漂亮的大门我曾匆匆进去过一刻钟,记忆中所留下的只是那一整片披挂着秋日红叶的墙。</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旧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叹息桥的是厨房桥(Kitchen Bridge),现存石桥的主体建于1709年(部分结构可能追溯至1639-1720年间),因桥体直通圣约翰学院老厨房而得名,是剑桥现存的第二古老的桥梁。厨房桥,它可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设计的。经撑蒿女指点,能清晰地看到上面嵌有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始人玛格丽特·博福特的</span>盾徵、都铎王朝的皇冠以及铁门两侧石柱上的博福特家族纹章神兽-斑点神羊(类似羚羊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团队分坐在两首船上,两位女撑蒿一路有说有笑,还都会来几句中文。然而,在过圣约翰相邻的两座桥时,竟然撞在了一起!碰的一声,先生的胳膊肘"受难"😓</p> <p class="ql-block">继续泛舟向前就来到了剑桥规模最大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这座在学术成就、经济实力都是剑桥大学首屈一指的学院,由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创立。其毕业生中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著名哲学家培根、大诗人拜伦和多位王室贵族及六位英国首相、三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等。</p><p class="ql-block">撑蒿女身后的三一学院图书馆馆藏称不上丰富,却都十分有价值,包括圣保罗的"使徒书信"手稿(the Epistles of St. Paul)、牛顿自藏的《自然原理》初版、弥尔顿诗作手稿、弥尔纳(A. A. Milne)的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手稿和拜伦全身玉石座像。</p> <p class="ql-block">说到"圣三一",游客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学院门口边上的那颗"牛顿苹果树"。虽然它并不是当年砸到牛顿的那棵原树,但依旧是智慧与灵感的象征,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热门点。</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免费的看点就是三一学院大门上的亨利八世雕像!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b><u>椅子腿</u></b>。据说,本来国王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根椅子腿取而代之!最为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764年一座新的三一桥(Trinity Bridge)替代了1651年所造的老石桥。由詹姆斯·埃塞克斯设计的这座桥是连接学院主要建筑和研究员花园大道的一部分,横跨皇后大道。虽说是一级保护建筑,但三拱石桥看上去极其普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在参观学院时,望着漂满污物的河面问:"那么多的纸片是做什么的?"院长突发奇想解释说:"陛下,那是禁止在此游泳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穿出三一桥的拱洞,前面出现一条斜跨剑河的单拱桥-葛兰特旅社桥(Garrel Hostel Bridge)。</p> <p class="ql-block">跨度24米的单拱桥,桥身轻盈,设计得比较陡,说是为了让骑自行车的人减速。</p> <p class="ql-block">又有说这桥的设计是呈现海鸥展开翅膀时的样子…游客不用进入学院,从大街上能抵达葛兰特旅社桥。桥边上是建于1998年的杰伍德图书馆,隔河从正对面看,这座现代建筑的设计让人联想到船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桥的南侧就是与三一学院毗邻的三一学堂,斯蒂夫·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是该校的毕业生,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说到斯蒂夫·霍金,不由地让我想到了位于基督圣体学院泰勒图书馆外的圣体钟,亦称"蚱蜢钟"。如果算上上次来剑桥的话,这钟对我来说也是老相识了。左边的照片是这次拍的,反光很厉害,都看不清"吃时间的蚱蜢",右边的是2008年揭幕"时间吞噬者"时钟时的霍金,取此照片主要是能看明白那只蚱蜢。</p> <p class="ql-block">圣体钟面为24克拉镀金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无传统指针或数字,而是通过蓝色LED灯显示时间。顶部有一只金属蚱蜢雕塑,名为"时间吞噬者",象征着时间无情流逝。蚱蜢每分钟张合一次下颚,每15分钟抬起毒刺,每小时发出链条敲击棺材的声音,寓意生命的短暂。圣体钟下面拉丁文意为"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这是在告诫当代世人: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无常!(引自说明)</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是位于卡莱尔学院的卡莱尔桥(Clare Bridge),建于1639年,是剑河上<b><u>现存</u></b>最古老的桥。</p><p class="ql-block">克莱尔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二古老的学院,是所有学院中最有音乐氛围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学校的乐团和歌唱队往往能够吸引到全英国最优秀的年青音乐学子来此就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带护栏的三孔石桥,做工精细,造型优美。桥两边护栏上各有七个石球,但其中一个石球的背面被整齐地切掉了一个角。相传这是因为学院支付给建筑师的费用太低仅15便士!于是他将东北侧第二个石球切掉了与15便士对应的15度角,以这种方式让桥"永不得完整"🤗</p><p class="ql-block">点击照片🔍看</p> <p class="ql-block">船过克莱尔桥,东岸就是我们刚进去过的国王学院。因已相识,双倍的兴奋。坐在船上遥望学院的大草坪以及那些哥特式的建筑群,但由于所处位置十分尴尬,拍出的照片前面都是人挡着。</p> <p class="ql-block">相比学院恢宏的建筑群,这座单拱的"国王桥"却相当简约、不加修饰,建于1819年。看来,国王亨利把钱都投在建楼上了,对建桥没怎么上心。桥西头有一块从北京昌平运来的汉白玉石,上面刻着:轻轻的我...</p> <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国王亨利六世创建。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学院的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学院的建设周期长达八十年,经历了王朝交替和玫瑰战争,到亨利八世时期方告完成。</p> <p class="ql-block">与国王学院相邻的是王后学院,1448年国王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获得特许状,建立了这所学院,最初之名为“圣玛格丽特和圣伯纳德学院”。此时,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标志)正与约克家族(白玫瑰标志)进行着权力斗争,即“玫瑰战争”的前夕。</p><p class="ql-block">玫瑰战争爆发后,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取得了优势并加冕为王,学院需要重新获得新王朝的认可和支持。1465年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为学院获得了新的特许状,并给予了大量资助,相当于“再次建立”了学院。</p><p class="ql-block">一所学院先后由敌对双方的王后建立和庇护,这在剑桥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同时纪念这两位来自敌对家族、但都对学院有恩的王后,学院的名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Queens' College,明确指向“多位王后”。</p> <p class="ql-block">王后学院的名气就是在于我们隔着铁栏拍下的数学桥。👆的照片提示学院不对外开放,可剑河游船却满足了大家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剑桥人太钟爱牛顿了,非说这桥是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的,没用任何一颗钉子!事实上,桥是由数学家和工程师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设计,木匠‌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在牛顿死后的二十二年,也就是1749年才建造完工。</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桥为全木结构,采用传统木工工艺,未使用钉子或螺栓,仅通过精确的几何拼接(如楔形榫卯)固定 ,官方名字只是"木桥"。但原桥在1866年因腐朽被拆除,后由‌亨利·古斯塔夫·霍普金斯(Henry Grissell)用铁制结构重建,保留了原始设计的外观,所以我们眼前的桥为铁木混合结构。</p><p class="ql-block">数学桥之后还有座公路桥,名为"银街桥",这里是游船出发的南码头,许多乘火车来剑桥游玩的人往往会选此处上船。</p> <p class="ql-block">而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的就是站在银街桥上没遮没挡地将独特而又有传说的数学桥收入镜头。灵性的剑河柔情万种,带给我们怡然自得的好心情,我们的剑桥行完美结束。</p> <p class="ql-block">在伦敦最后一个跟团游的项目是"七姐妹白崖一日游"。英国的白崖有多处,孤独星球上推荐的是名声最大的多佛白崖,而"走遍全球"上则是被英国人美誉"纯粹的绿、白色的崖、深蓝的海和触手可及的天构成整个世界美好"的七姐妹白崖(Seven Sisters)。</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伦敦自己坐火车+公交车去也方便,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几个观景点都走到又不走回头路,我们还是选择了曲导他们旅行社的团。这个团最有特点的是全程车和导游陪着大家一起"爬"白崖,真正做到省心省力。</p> <p class="ql-block">七姐妹国家公园的西头是布莱顿,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度假胜地,大巴从伦敦出发后的第一个歇脚点就是这里。曲导给了大家个把小时自由活动,我们扫了一眼布莱顿的英皇阁,</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后花园"的布莱顿海滨,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天然度假胜地,尽管有别于法式的浪漫奔放,但也从英式的刻板中抽离出一丝优雅的懒散。在海滩小摊边我们品尝了自认为是此次英伦之行中最为可口的鱼和薯条,因为鱼是新鲜捕捞上来而不是冷冻的。</p> <p class="ql-block">能看到正面七姐妹白崖全景的地方在布莱顿与伊斯特本中间的西福德(Seaford),库克米尔河的入海口附近。我们的车由西向东行,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喧嚣的海滨小镇变成宁静的乡村。不到一小时车停靠路边,曲导带着大家走上一条人为踩出的小道,前方就是自然保护区中的海岸警卫小屋,从这里遥望遥拍七姐妹白崖最佳。</p> <p class="ql-block">从海上看到的七姐妹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它是数千年来海水侵蚀、天气变化以及冬季冰冻和冻裂的结果。这里的海岸线不断变化并向内陆移动,悬崖峭壁逐渐向海滩倾斜。</p> <p class="ql-block">悬崖上的山峰被称为眉峰,凹陷处被称为底部。我们在宣传牌的右侧看到它们各自的名称。Haven Brow最为高大,犹如一座避风的港湾守护着其它的六座;边上的Short Brow小巧玲珑;Rough Brow则是表面崎岖不平略显粗犷;Brass Point闪烁着黄铜般的光泽;Flat Brow是座平坦的山丘;紧紧挨着的是Bailey‘s Hill圆润温和,不求露脸;Went Hill则缓缓地延伸至白伶崖:一座被称为正在消失的第八峰。七座连续绵延的白色悬崖如同手牵手的姐妹,静静伫立在海边,沉默千年,见证历史。</p> <p class="ql-block">白崖下面的库克米尔港属于多佛以东的圣玛格丽特湾,历史上是个小型港口。1846年这条蜿蜒曲折的河道被一条更便于航行的多佛-加来运河(Dover-Calais Canal)绕过,原河道逐渐废弃,形成一个个孤立的池塘。再往左侧看,在旧的海岸警卫队小屋对面有一个小的混凝土建筑。1900年英法海底电报电缆‌在此登陆,连接着伦敦与巴黎,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以海鸟掉落的尸骨作根基,借英吉利海峡弥漫的咸雾当魂魄,电影《赎罪》中的画面成了游客力争参与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福德,车子带着大家继续向东开,直到车子无法再往里开的时候下车,然后跟着曲导爬上一个大高坡,途中还提醒不到坡头千万别回头看。这是整个游白崖途中最费体力的一段,然而守住了这个小神秘后迎来的是超高的回头率。我们来到了离伊斯特本更近的比奇角(Beachy Head),英国最高的海岸悬崖。如同被巨斧劈开的纯白悬崖瞬间映入眼帘,像一块巨大的抹茶蛋糕,白色的断层与顶部翠绿的草地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1902年建成的灯塔,红白相间,立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中的礁石之上,与</span>悬崖之间有几根悬索相连。在蒸汽船时代,它引导无数船只安全通过这片危险的海域。茫茫大海中,灯塔是这片海域的守护者,日夜给过往的船只发出回家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周杰伦《怎么了》MV的取景地,要不要也来一张,比拼一下🥰</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车就是往返于布莱顿与伊斯特本的公交巴士12/12A/12X路以及13X。</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七姐妹白崖的天气真是给力,风轻云淡,还不那么晒。如此的场景给人带来的是恬淡、宁静和致远。只是不知为何六月中旬的青青草地却枯干发黄。放眼英吉利海峡,感觉到了它的豪放。</p> <p class="ql-block">这片石灰岩悬崖不仅仅是一处地标,更是千百年来英格兰的天然屏障,是回家的象征,是希望的灯塔。连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时都曾感叹:"这些白崖是英格兰给我的最后一眼。"</p> <p class="ql-block">咱们不急不慢地向另一座白色灯塔走近。</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往下看白伶崖的底部和七姐妹白崖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终于我们沿白伶崖口的海蚀阶梯下行,来到了崖底的海滩。这里的景象与崖顶截然不同,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混着白崖上剥落的白垩岩,不停地被海水冲刷得圆润光滑,像是时光打磨过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英国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居然没听说它有平坦开阔的海滩,反而是高悬直立的悬崖。所以英国人特别钟爱沿着海边悬崖徒步,而非在海滩上晒太阳。有白崖的地方都有他们徒步的线路,我们这些匆匆而过的游客是没有机会体验悬崖之上徒步的乐趣了。</p> <p class="ql-block">再见,七姐妹白崖!这并非人工造就的景致,而是海洋与时间共同谱写的史诗。白垩纪的微生物历经一亿三千万年堆积而成的石灰岩墙,在盛夏的烈日下反射出清冷的圣光,至黄昏时又化作熔金的屏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