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古都 天下大同 (上篇) <p class="ql-block"> 《七律·天下大同》</p><p class="ql-block">魏风汉韵贯长虹,三代京华气势雄。</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凝岁月,恒山悬寺傲苍穹。</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开新宇,孝帝改革化旧风。</p><p class="ql-block">今日名都春正好,九龙腾跃耀星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来北京已一月有余了。闲暇之余,在孩子们的安排下,2025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我们驾车从北京来到山西大同,领略北魏古都的人文地貌。</p><p class="ql-block"> 大同的秋天,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大同,少了夏日的燥热,多了些清冽和宁静。漫步在古城的街巷,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听秋风拂过檐角的铜铃轻响,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在这份独有的秋日风情里。</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在秋日的暖阳下更显沧桑厚重,墙砖的夹缝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故事。登上城墙远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远处的街巷与屋顶错落有致,染上几分秋日的慵懒。</p><p class="ql-block"> 郊外的景致更是迷人,恒山的松柏依旧苍翠,却在山间点缀了金黄与火红的秋叶,层次分明;悬空寺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更显奇险壮观,蓝天白云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别有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大同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中心区域,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墙。</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墙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郡建城。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而成。 城池轮廓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为7.24公里,面积约达3.45平方公里。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p><p class="ql-block"> 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箭楼、城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防御体系严密。</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进程和文化形成的见证,见证了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以及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的兴衰起落。它也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位于大同市平城区中部,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汉高祖为对抗匈奴在平城修筑城池。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定都平城,修建皇都。辽金时期,大同作为陪都,佛教文化发展,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建成。以城墙围合的主城,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街道呈棋盘式格局,以四牌楼为中心,东称和阳街,西称清远街,南称永泰街,北称武定街,四条大街将古城分为四隅,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华严寺,是中国辽金时期华严宗派的重要寺庙之一;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历悠久、规模最大的九龙壁之一;鼓楼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融合了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化文化,是大同历经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十月一日晚用8000架无人机进行飞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p><p class="ql-block">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p><p class="ql-block"> 按照开凿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本篇仅介绍上面三个景点,余下景点请看下篇。</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 家 刚</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7日 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