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朋友交给我一个任务。当然,任务不一定是光荣的、神圣的。但,可以肯定,这任务绝对不是暧昧的、庸俗的。“任务”是要替他的新著写一篇序。</p><p class="ql-block">但凡序跋之类的东西比较难下笔,原因是由别人命题、被牵着鼻子走。如果我是牛,被牵着不打紧,可惜只是一只三脚猫。</p><p class="ql-block">书是一本学术性颇浓的作品,名曰《探索陆羽》。作者长期生活在陆羽生息的地方,探索起来驾轻就熟,相对有利于资料蒐集。而我,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那就只能以该书第一个读者的身份,写点东西向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更多的广大读者推介,我还有这份自信。至于工拙、庄谐就不必计较了。</p><p class="ql-block">写书序是正经事,况内容关系到“茶神”,就必然严肃。动笔之前准备斋戒沐浴,尚幸毋需像太监那样“净身”,阿弥陀佛!不过读完书的初稿,那就更放心了,或者说是放肆。因为作者主张把陆羽从神坛上请下来,还其本来面目,和我们一起喝茶。这个建议很好。我差点要说:“正合朕意”。我的作风佻皮,不懂说教。这篇所谓“序”,作为游戏文字好了。相信作者不会当“秋扇见捐”,我是心里有数的,因为此时正值炎夏。</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陆羽煮茶图”,河南巩义出土</p> <p class="ql-block">我认识作者在广东珠海一个茶园里,初次见面,我称他“先生”。他睁圆两眼望着我说:“岂有此理!”事实摆在眼前,从年纪至外貌他都比我小,这是他不敢认“先生”的理由。但称他“后生”,碍难启齿。不过,我想,身体发肤,眉是先生,胡须是后生,及至成年,胡须一定比眉毛长,换言之是“后生”长过“先生”。是的,我称他“先生”实在“岂有此理”,相反,我是“先生”,他乃“后生”,是“确有此事”。爭论无益,我索性以“老弟”,他又以“老兄”,两人互称。本来是兄是兄,弟是弟好了,却冠上个“老”字。他说:“我们都已成‘家’了。”不是名家,不是专家,而是“老人家”,所以“老”。彼此默许、会心微笑。</p><p class="ql-block">说了一大堆言不及义的“废话”还没有指出“老弟”姓甚名谁。原来他姓寇,单名一个“丹”字。“问姓惊初见,称名忆女人”。我很喜欢“寇丹”这个名字,原因是充满“脂粉味”。同性相拒,异性相吸。这个道理谁都懂得。“蔻丹”,是女子用来涂染指甲的化粧品,有各种颜色,涂在指甲面上,成了有彩的胶质软膜,光润鲜艳。因“蔻丹”(Cotex)这牌子为指甲油中最有名,故泛称此类化粧品为“蔻丹”。“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喜欢这个名字正是这个原因。不过他不是女性,是个胡眉汉子,而且已经“落草”,是“寇丹”,不是“蔻丹”。但我更喜欢他。虽然“落草”为“寇”,寇并非盗贼的专称。粗略数一数就好几个“寇”:归入道家的《列子》是战国的“列御寇”,东汉的寇贾,宋的寇准,他们都有一个“寇”字,却不是盗贼。至于这位“老弟”,不偷不抢,非贼非盗,不求闻达于朝,但图研习于野,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寒儒”,所以有个像我这样的穷鬼“老兄”。说他“寒”,实则“热”,在茶文化的领域上,或处书画的疆场中,寇丹是一位热门人物。不但名气热,待人接物也热。</p><p class="ql-block">寇丹和我很不同:他是努尔哈赤的族裔,满族人;我是“斩白蛇,建丰沛”刘邦的同宗,是汉人也。寇丹和我又有极其相同之处: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轩辕的后裔。更相似的是他喜欢自学,我也境困无师。而他成“才”,我成“呆”,这是题外话。记得我曾以《思佳客》一阕相赠,后来他以此词镌制紫砂壶遗我,历数载矣。词云: </p><p class="ql-block">见面如新有白头,茶园倾盖却情投。研膏溅乳纤纤</p><p class="ql-block">捧,夜叙南湖明月楼。 君姓寇,我宗刘。同声相应气 </p><p class="ql-block">相求,青山一道皆云雨,满汉何曾有族沟。</p><p class="ql-block">寇丹生于京畿,久居湖州,夫人吴氏宛如女史,汉人也。王昌龄诗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孙中山山生倡“五族共和”。从来只有“代沟”一词,而“族沟”未之有也。词末志年份,时为壬午秋九,是二千零二年,转瞬已过七载。这几年来,他不断钻研探索,挖掘陆羽的历史,卓尔有成;在各有关刊物,发表鸿文,皆成不刊之论。香港凤凰卫视、杨澜主持的《中华文化专栏》,专程访问时,他强调:一旦把陆羽变神,陆羽就不能被质疑和探索研究,陆羽也就“死”了。访问者赞赏他的研究态度。这辑访问播出了五年,历久而不衰。他的立论受到国内不少茶人学者著文嘉许,赞同他的研究视觉。当然,也有人全面反对,一定要维护“神”的地位,而不顾历史对人的局限。为此掀起了“稷下”的热潮。可是寇丹所持的治学态度是“求知存疑”、“存疑求知”。他总是这么坚持,已近于固执。是的,这就是所谓“择善固执”。</p> <p class="ql-block">《探索陆羽》分成多个章节。就《陆羽茶经》中所涉及的:茶、水、器、具、造等内涵,作者用几句话来归纳:“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进而阐述茶中的“美”与“禅”。光是“西江水”一词就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寻找各方面的论据。此外也谈到陆羽的一位“红颜知己”,说明李冶并非妓女。其中多篇文章是作者参与中外各地国际茶会上的发言纪录和他写过有关茶事的书序。包括《后记》在内,本书收入了三十六篇文章。站在学者的角度而言,《探》是一本学术性颇高的文献;作为消闲者去读,《探》不失为知识、趣味兼备的好书。品茗之人要读,喝咖啡者要读,连饮黄汤者更要读。“是所至嘱”!</p> <p class="ql-block">2009 年6月•澳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