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阑珊处

观沧海

<p class="ql-block">《花事阑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望京住了十多年了,“四得公园”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昨天,好友刘哥给我发来他游览四得公园的视频。画面里的四得公园,草木含情,光影成诗,一种静默的喧哗直抵心扉。</p><p class="ql-block"> 于是,今儿上午,我在花家地西里站坐上了416路公交车,仅四站八分钟,就到了四得公园。</p> <p class="ql-block">  步入园门,空气里似乎还浮动着昨日人潮退去后未曾散尽的花香与笑语。抬眼看到第八届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的告示--9月29日至10月6日。盛会刚刚落幕,而我,踩着10月7日的晨露,竟意外地赶上了这场盛大花事悄然收拢的裙裾一角。</p><p class="ql-block"> “这么近,那么美!”--河北省旅游局的那句广告词,此刻如同量身定制。园子确实精巧,不尚铺张,却处处透着匠心打磨的“精”。它像一枚浓缩的琥珀,将设计师们泼洒的才情与自然的魂魄,凝练其中。</p><p class="ql-block"> 目光所及,已非寻常草木。艺术的呼吸在秋阳下无声流淌。</p> <p class="ql-block">  您瞧:那组叫作《浮野•呼吸》的作品,三个简洁的圆环,像是被风遗落在草地上的呼啦圈,牵连着深秋野草的茎叶。竹木的骨架与恣意生长的野生植物缠绕共生,看似无序的“野蛮”之下,自有一股内在的秩序在脉动。它像一座漂浮的岛屿,将城市喧嚣悄然“再野化”,注入一丝温柔而原始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过,《苏华灼灼》带着震撼撞入眼帘。超现实的语境里,讲述着大地的“涅槃重生”。美人头像的雕塑静穆如谜,承载着泥土深处的情感震颤。最撼动心魄的,是那从象征灰烬与枯败的背景深处,挣扎缠绕而出的根系!它们如不屈的筋脉,驮负着烂漫的野花,奋力穿透层层阻碍,向着光破土而出。这生与死的强烈对弈,草木荣枯的无声轮回,仿佛天地间最磅礴的生命史诗正在上演。</p> <p class="ql-block">  我身后这个作品叫《盛放》。大地的枝桠被巧妙编织,构筑成流线型的道路,行走其下,仿佛与大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咱们并非置身事外的看客,咱的步履穿行,咱的目光停驻,都已是这盛大生命图景中流动不息的一部分,点燃着属于自己的微小火光。</p> <p class="ql-block">  《明明在野》的名字便透着不羁。三个随意编织的银白色的像角的东西,它们拒绝被组成某种“应有”的范式。风过处,似乎裹挟着野性的呼唤,吸引着步履去踏碎无形的界限。这里的“野”,并非散漫无章,而是骨血里奔涌的、滚烫的生机,是清醒地聆听内心节律,执着奔赴独属自己那片山海的勇气宣言。</p> <p class="ql-block">  我走到《傣园艺境》作品旁,拍照留念。这幅铺展的画卷,将西双版纳的传说与风情娓娓道来。繁茂的热带意象,葱茏的生命力,无声地传递着那片遥远土地的魅惑与生生不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更多的作品如星辰散落,名字与构思已不及一一探寻。这尾声里的“明明如野”花植节,虽然错过了鼎沸人声的喧嚣高潮,却意外地赠予我一方沉静品味艺术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步出园门,回望那片沐浴在秋阳下的精致天地,心绪难平。一场迟到的花事,却重塑了我对草木世界的认知。原来,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在艺术家灵感的点燃下,竟能迸发出如此深邃的哲思与撼人的情感。它们不再仅是背景的底色,而是大地深沉的回响,是生命不屈的颂歌,是秩序与野性和谐共舞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原来美的发现,有时真的只需一次转身,几步之遥。心野了,方知咫尺亦有山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