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印象

净月

<p class="ql-block">  2024和2025连续两年参加“词曲中国”组织的颁奖典礼,活动的最后一天,都是组委会的车辆把所有的与会者,拉到这个刘老根大舞台,吃完午饭,大家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 这个北京前门刘老根大舞台(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是赵本山旗下本山传媒开设的连锁剧场,成立于2009年5月2日,是刘老根大舞台全国第九家连锁剧场。 </p><p class="ql-block"> 剧场融合东北二人转特色与北京四合院风格,装修古朴且具有黑土地文化元素。作为全国知名喜剧品牌,其表演以“绿色二人转”为主,包含东北秧歌、说唱、小品等元素,内容幽默风趣且融合现代舞台技术。</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的前面,有一个不知从何处找到的,一个老树根雕刻的老子像,雕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车辆把所有与会者拉到这儿,放下行李,就跟着导游去了天安门广场。因为晕车,我和另一个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则留在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 后面酒店的工作人员说,离午餐还早,何不去附近的前门逛逛,想想也是,于是背起背包,一个人边走边拍,朝前门走去。走了不久,就看到这个台湾会馆。</p><p class="ql-block"> 北京前门台湾会馆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大江胡同的涉台交流场所,始建于1890年前后,由台湾举人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需求催生,现为京台交流史的重要展示平台。 ‌</p><p class="ql-block"> 会馆最初由台湾籍进士施士洁于1893年主持建立,1896年迁至大江胡同现址。1949年后曾作为民居使用,1993年恢复为纪念场所,2009年扩建后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整合了云间会馆和福德禅林。</p> <p class="ql-block">  台湾会馆旁边的“五人上书”雕像。这些铜像讲的是清光绪二十一年的事儿。当时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北京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等人和在京的台籍官员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这就是著名的“五人上书”。</p><p class="ql-block"> 这些铜像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是对那些勇敢站出来反对割台议和的台湾举人的纪念。每次看到这些铜像,我都会想起那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简称“大栅栏”,读作“dà shí lànr”)地处北京中心地段,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门西大街,是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核心区域大栅栏街全长275米,宽约5米,呈东西走向。</p><p class="ql-block"> 大栅栏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廊坊四条”;明弘治元年(1488年)为加强治安,在巷口设立大型木质栅栏,得名“大栅栏”。清代因汉人迁居外城,商业迅速繁荣,成为北京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 重大事件‌: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街区遭焚毁,后重建;2000年北京市政府在街口重建铁艺栅栏;2015年4月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街区保留明清至民国建筑肌理,拥有劝业场旧址、瑞蚨祥绸布店、同仁堂药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盐业银行、交通银行旧址等。汇聚内联升、张一元、六必居等中华老字号,形成“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的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影视行业诞生地(如1907年大观楼电影院)和京剧发祥地(曾设庆乐园、广德楼等戏园),街区承载京味民俗与会馆文化(现存27处会馆),被誉为“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  鲜鱼口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传统商业街,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东起崇文门大街,西至前门大街,全长约三华里,形成于明代正统年间(约570年前)。 ‌</p><p class="ql-block"> 鲜鱼口原称鲜鱼巷,因漕运码头鲜鱼市场得名。据传说,清代一位老人在此买鱼后放生,逐渐形成以卖鱼为主的市集,故改称“鲜鱼口”。 ‌</p><p class="ql-block"> 该街区是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代表,聚集了众多老字号商铺,如便宜坊烤鸭店、天兴居炒肝店、长春堂药店等。历史上曾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之说,与大栅栏商业区共同构成前门地区的繁华景象。 ‌</p><p class="ql-block"> 2007年起,东城区政府投入超6000万元用于老字号保护,2011年修缮后定位为“京味特色美食街”。街区采用鱼形装饰主题,保留了颜料会馆等明代建筑。但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区域已拆除,目前仍在推进整治与活化利用。</p> <p class="ql-block">  祥义号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冯保义与清宫太监总管“小德张”(张祥斋)共同创立的绸缎店,全名“祥义号绸缎店”,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北京“八大祥”之一。 </p><p class="ql-block"> 祥义号最初位于北京大栅栏街8号,1900年迁至现址(大栅栏街1号),成为当时京城顶级丝绸商户。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更名为前门妇女服装店,1999年恢复原名,2008年随大栅栏改造焕发新生。 ‌</p><p class="ql-block"> 现存门面为二层砖木结构,融合巴洛克风格铁艺与中国传统装饰,大门入口的铁艺大棚采用繁缛的镂空铁艺装饰,顶部匾额刻有“祥义号绸缎店”字样。该建筑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早期以制作宫廷服饰起家,曾为慈禧太后制作寿服及宫内戏服、朝服。后扩展至绸缎销售,成为“八大祥”中唯一专注丝绸制品的商号。现主营金银器皿定制及传统丝绸制品,延续手工技艺。 ‌</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中,时时能够看到一位中国导游,带着一群外国游客,四处穿行。他们对这些中国的古建筑、美食、服饰等等,充满了强烈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的成名地位于北京前门青云胡同29号院。该院落是梅兰芳1916年至1922年居住并度过演艺生涯早期阶段的重要场所,也是他早期艺术积累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在此居住期间完成了从青衣到京剧旦角的转型,通过经典剧目《穆柯寨》等作品奠定演艺基础。1913年他首次赴上海演出《穆柯寨》,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引发轰动,正式开启其艺术生涯的高峰期。 ‌</p><p class="ql-block"> 目前该院落经改造后已成为戏剧文化活动空间,通过近年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等影视作品的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梅兰芳故居及京剧文化的关注度。</p> <p class="ql-block">  周一的上午十点多,空中阴云密布,下着小雨,街上游人稀稀疏疏。</p> <p class="ql-block">  北京前门左庭上院是一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的酒店,坐落于故宫南侧,紧邻天安门广场,融合明清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奢华体验。 ‌</p><p class="ql-block"> 酒店外观采用明清时期的梁柱、门窗等传统元素,内部收藏大量百年历史的老物件,如浮雕斗拱、青瓦飞檐等,大堂内设古亭和老物件陈列区,营造出宋词意境。 ‌</p><p class="ql-block"> 早餐服务‌:以素食为主,精选叶叶菩提的经典菜品,强调原味、本味、真味融合。 ‌</p><p class="ql-block">‌ 下午茶‌:提供精致茶点,摆盘艺术化,搭配新鲜水果和特色甜品。 ‌</p><p class="ql-block">‌ 艾绒褥子‌:每晚为客人铺放,缓解疲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叶叶菩提(前门店)是位于北京前门的高端素食餐厅,以禅意环境与精致素食闻名。</p><p class="ql-block"> 餐厅位于南晓顺胡同4号楼(前门关帝庙旁),装修融合中式庭院风格,设有流水庭院、神兽木门、唐卡壁画等传统元素,营造出宁静雅致的用餐氛围。</p> <p class="ql-block">  云间会馆(又称松江会馆)由上海松江商人集资兴建,是清代北京前门地区众多会馆之一,主要服务于同乡商贸与社交需求。 ‌</p><p class="ql-block"> 2005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前门地区进行改造,云间会馆与相邻的福德禅林被并入台湾会馆,使其面积从500平方米扩展至39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目前云间会馆作为台湾会馆的组成部分,不再独立开放,其建筑功能与文化内涵已融入台湾会馆的整体规划中。</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冰糖葫芦,是以山楂和白砂糖为主料的传统甜品,起源于南宋,盛行于北京,以其酸甜口感和清脆糖衣成为北京冬日代表性小吃,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冰糖葫芦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绍熙年间(约1190年)。据记载,宋光宗宠妃黄贵妃患病,御医无效后,一江湖郎中建议以冰糖与山楂同煎服用,半月后痊愈。此方传入民间后,百姓将山楂串签蘸糖,演变为今日冰糖葫芦。民国时期,北京东安市场“隆记”等店铺使其声名鹊起,成为街头常见小吃。‌‌</p><p class="ql-block"> 我买的这串冰糖葫芦,是小梨加糯米加冰糖制作而成,吃起来酸酸甜甜,兼有糯米的香甜。</p> <p class="ql-block">  吹糖人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制作可食用的立体或平面造型,被列入多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吹糖人技艺可追溯至明朝,据传与明朝宰相刘伯温有关,清代演变为"糖丞相"形态,后融合皮影、剪纸技法形成独特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吹糖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1月入选临沂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以麦芽糖或蔗糖为原料,通过加热软化后制作造型。传统工具包括炭炉、糖稀勺、多层木架及竹签、麦秸秆等。</p> <p class="ql-block">  广德楼戏园位于北京市前门外大街大栅栏街39号,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园之一,与意大利斯卡拉剧院等国际知名剧场属同期建筑。</p><p class="ql-block"> 戏园采用传统砖木结构,四方形戏台设有楹联与莲花狮子雕饰,观众席分池座、厢房、楼座等区域。程长庚、余紫云等京剧名家及“喜连成”科班曾长期在此演出,胡洁青为其题写“曲艺发祥地”匾额。</p><p class="ql-block"> 1954年原址重建为前门小剧场,转型为北京曲剧主要演出场所。文革期间更名为北京曲艺厅,2016年启动重建工程,现设200余座席及10个豪华包厢,保留古建筑风格的同时配备现代化舞台设备,兼具曲艺演出、史料展示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