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炎忙前忙后为哈行社区助老站老龄办军休所联合举办庆“八一”座谈后拍照。</span></p> <h5></h5><h1><b>月光下的精神还乡</b></h1><p>——评温炎《银月落河深》“载道”传统的当代践行</p> 作者/刘德文<br><br><h3> 温炎,哈尔滨银行鸡西分行员工、哈尔滨银行鸡西社区助老服务站优秀志愿者。他在哈行鸡西社区助老站和平分站服务期间,常为站内举办的活动拍照、陪老年客群团队朗诵,深受助老站老年人喜爱。<br> 温炎近作《银月落河深》堪称“文以载道” 的典范之作。诗人以一轮明月为枢机,在承续传统审美形式的同时,注入现代人对精神归属的深刻叩问。诗中之“月”,从“月银空悬凝玉碧”的宇宙视野,到 “心舟夜渡星河盼”的心灵投射,再到“直上广寒问九天”的追寻,令“月”意象完整实现了 “从景到情、从情到道”的三级跳跃。<br> 与之相呼应,诗中 “河落炊烟”“围炉共话”“雁字家山”等意象,并非对古典语码的简单拼贴,而是将儒家伦常的温暖(如 “围炉共话”)与道家自然的超逸(如 “闲云舒卷”)熔铸为一,生动诠释了“道在日用”的内涵。<br> 在艺术技法层面,全诗流转自然,对仗工稳。“山一程来水一程” 的复沓回环,“月挂摇影三千里” 的时空拓展,皆暗合 “道”之运行中 的内在节奏。<br> 尤其 “但得长圆如此夜,何须惆怅问流年”一句,既化用苏轼 “千里共婵娟”之典,又独出新意 —— 从传统文学中对 “月之圆缺”的感伤,转向对当下圆满的肯定与守护,尽显 “与道偕行” 的生存智慧。<br></h3><h3> 此诗的独特之处更在于,诗人以“月”“河”“炉”“雁”等意象为媒介,将个体乡愁(如 “心逐雁字向家山”所抒之情)转化为对 “精神原乡”的普遍性追寻,精准回应了现代人“渴望心灵安顿”的深层需求。<br> 温炎的《银月落河深》既是优秀的节日诗,更是超越性的 “载道”之作 —— 它以月光为舟筏,载我们重返“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诗意栖居之境。</h3><br><br><h5>附:《银月落河深》<br>作者:温炎<br>月银空悬凝玉碧,金风河落送炊烟。<br>千里婵娟何所似,秋意绵绵古来圆。<br>山一程来水一程,心逐雁字向家山。<br>围炉饮尽千杯酒,共话平生笑满颜。<br>月挂摇影三千里,心舟夜渡星河盼。<br>但得长圆如此夜,何须惆怅问流年。<br>此生愿守今宵月,直上广寒问九天。<br>莫笑浮生来去处,闲云舒卷自天然。</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