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中秋至,夜空如洗,月华如水。我伫立窗前,仰望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心中泛起别样的涟漪。人生七十余秋,即便退休后,我也从未提笔书写这个节日,只因厌倦了那千篇一律的伤春悲秋。今夜,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欲与这亘古之月对话,说说这时代变迁中的中秋新韵。</p> <p class="ql-block"> 月还是那个月,但赏月之人与赏月之境已大不相同。古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虽依旧举头望月,却不必低头伤怀。赏月时分,数干里之外的子女们隔屏相聚,天南地北的亲人们分享着同一轮明月影像。这让我想起季羡林先生说过的话:“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然而今时今日,故乡的月亮已可通过屏幕实时共赏,科技的桥梁让相思之念大为消减。“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窘境不再,纵有万千思绪也可即时传输。</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中秋活动也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颜。如今的晚会,AI数智人“月光行者”以“问月”与“踏月”双线叙事贯穿全场,街舞团队与智能机器人同台共舞。无人机组队在夜空中变换出各种图案,甚至机器狗也在月光下巡游。这些创新并非要取代传统,而是为古老节日注入新的活力,让千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延续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我并没有丝毫要否定中秋传统文化价值的意思。相反,在乡间过中秋时,我能真正体会到这个节日与农耕文明的深刻联系——田野里金黄色的稻谷香,秋虫唧唧的呜叫声,是构成中秋节最本真的氛围。祭月、赏月、品月饼、饮桂花酿、燃灯、烧瓦塔等传统元素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文化不是僵硬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不断吸纳新的支流才能奔涌向前。</p> <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我们为何不能开创一种全新的中秋表达方式?既保留“月圆人团圆”的核心内涵,又赋予它时代的新意。当宇航员在空间站与地球家人共赏明月,当青藏铁路上的列车驶过雪山之巅,当南极科考队员直接用卫星信号与祖国相连,这些场景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中秋诗篇?“月是故乡明”的情怀依然,但故乡的概念已随四通八达的航空线路、纵横交错的高铁网、即时通讯的无线信号而扩展、变化。</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中秋夜,我不再沉浸于“中秋是离家千里的一份乡愁”的感伤,而是欣赏科技与传统融合新景观后的快乐。月亮依然承载我们的情感,但表达方式已然革新。恰如有人仿写古诗词所言:“明月岁岁有,今又挂中天”——皓月依旧,人心已新。我终于明白:我们的诗文应该笔向时代,锋指潮流。</p> <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深,月光依旧清澈明亮。我关上窗,不再有古人的孤寂凄清。因为我知道,无论身在何处,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已找到与挚爱之人“共婵娟”的新方式。中秋文化正在科技的催化下焕发新生,而我们,都是这一变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应该是这一伟大变革的讴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