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博物馆(20251002)

咪咪熊

<p class="ql-block">酱釉双鱼纹龙嘴提梁壶</p> <p class="ql-block">陶鱼</p><p class="ql-block">年代:解放初</p><p class="ql-block">藏家:谢生</p> <p class="ql-block">铜器凉茶葫芦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国</p><p class="ql-block">葫芦壶是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此壶用作饮凉茶用。</p><p class="ql-block">藏家:连子</p> <p class="ql-block">青花麒麟送子四系油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光绪</p><p class="ql-block">清代麒麟送子图青花罐是清代晚期器物,腹上以青花绘有"麒麟"送子图;麒麟送子寓意人丁兴旺,此壶是饮食生活用具,可装油、茶水等。</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红陶龙头九炉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龙头烟囱红陶灶为长方形模制,有人物,两壁间各附三口水缸。此灶形设计是汉代岭南人对热能充分利用最好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藏家:连子</p> <p class="ql-block">青釉乳钉纹陶甬钟</p><p class="ql-block">年代:商</p><p class="ql-block">此甬钟雕刻有鸟纹、乳钉纹、谷纹等吉祥纹饰,是用于祭祀或宴飨的礼器。</p><p class="ql-block">藏家:连子</p> <p class="ql-block">绿釉魔蝎纹双系扁壶</p><p class="ql-block">年代:辽</p><p class="ql-block">此扁壶身上的纹饰有魔蝎、如意祥云、魔蝎是从印度传入我国,在唐宋时得到了广泛使用,主要作用是装酒用;同时也生动体现了佛教和中原的文化交流。魔蝎传入我国逐渐演变成龙首鱼身的神兽。</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灰陶莲花瓣纹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系瓶</p><p class="ql-block">年代:隋</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盖罐</p><p class="ql-block">年代:西晋</p><p class="ql-block">藏家:连子</p> <p class="ql-block">镂空熏香蒜头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红陶俑</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藏家:</p><p class="ql-block">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素胎红陶五联罐</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p><p class="ql-block">五联罐,源于东汉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演变和发展。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是以民间风俗和宗教题材为主,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在陶器工艺上的反映。五联罐就是一种陪葬明器,当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有资格陪葬这个物件,一般只有士大夫阶层才会使用</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红陶熊</p><p class="ql-block">年代:汉</p><p class="ql-block">藏家:博雅斋</p> <p class="ql-block">米字纹双层双蟹壶</p><p class="ql-block">年代:战国</p><p class="ql-block">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壶是双层双蟹,表示和谐之意,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p><p class="ql-block">藏家:连子</p> <p class="ql-block">宋瓷之美,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气韵,这些青釉瓷片中,器型以碗为主,并以盘、碟、杯、瓶等,开冰裂纹施釉大多不到底,都苗窑址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面积最大的古瓷窑址,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岭南古都秀美封开-﹣主题摄影展</p><p class="ql-block">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广大摄影爱好者对封开县的秀美景色进行拍摄,摄影作品组成了"岭南古都秀美封开"主题摄影展,充分展示了封开县的生态美、自然美、文化美。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人口约52万,是"西江走廊"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珠三角"与大西南的交汇点。东与德庆县毗邻,南与郁南县接壤,东北与怀集县相连,西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贺州市交界,素有"两广门户"之称。</p><p class="ql-block"> 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开古称广信,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广信县"设立"交趾刺史部",作为岭南地区最高地方行政中心长达370年,被誉为"岭南古都"。广信是岭南最早的首府,是粤语的发源地。在秦汉时期就是沟通岭北岭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的交汇点,是汉代海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对接点。</p><p class="ql-block"> 这里旅游资源丰富,风光秀美。辖区内有龙山、斑石、千层峰、贺江等景区。集中了石灰岩、砂页岩、花岗岩三种地质地貌,构成了各具特点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观,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p><p class="ql-block"> 这里物产丰富,环境优雅。贺江鱼、杏花鸡、莲都羊、麒麟李、白马茶、长岗油栗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是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型综合旅游文化古城。</p><p class="ql-block"> 中共封开县委宣传部</p><p class="ql-block"> 封开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8日</p> <p class="ql-block">岭南文化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封开是岭南文化发祥地、粤语发源地。封开古称广信,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这里孕育了有"岭海儒宗"之称的汉代大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封开现存大批文物古迹和保护完好的古城址、古建筑、古村落,如封川古城、杨池古村、杏花十二座、莫宣卿状元祠等,有麒麟白马舞、五马巡城舞等4个省级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封开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封开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由天下第一石、千层峰林、龙山溶洞、莲都画廊、贺江曲流五大园区所组成,拥有由花岗岩、石灰岩、砂页岩三种不同地质地貌构成的巨石、奇峰、幽洞等地质奇观和古人类活动遗址,是集地质遗迹保护、科普研究、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CIDMEL FENG EALE </p><p class="ql-block">北回归线上的绿洲</p><p class="ql-block">封开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北回归线在封开穿境而过,县城江滨公园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封开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省林业生态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2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38%。辖区海拔800米以上山峰15座,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面积6万多亩。</p> <p class="ql-block">贺江碧道画廊</p><p class="ql-block">贺江碧绿幽深,被誉为"中国最清澈最弯曲的河流"之一。贺江封开段蜿蜒曲折、江水清澈、林茂竹秀,九曲十八弯,是国内少有的回环形滨河景观,也是历史悠久的茶船古道和潇贺古道重要节点。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现为国家4A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包括龙皇岛古码头公园、台洞湿地公园、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扶来水上运动休闲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岭南古都 秀美封开</p> <p class="ql-block">广府之源</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封开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秦汉到隋唐、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遗存都连贯有序,它是岭南最早人类起源地之一,是中央政权在岭南最早设立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秦汉时期岭南与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交通枢纽,是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点,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封开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孕育出岭南最早的经学家陈钦、陈元,最早的佛学理论家牟子,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南汉开国皇帝刘隐等著名历史人物,是名副其实"岭南文化古都"。</p> <p class="ql-block">封开历史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封川县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开建县以开江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开建县始建于南朝。</p><p class="ql-block">封川县封川县以封溪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汉属交州苍格郡封阳县地。</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为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p><p class="ql-block">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属荆州临賀郡。</p><p class="ql-block">●晋水嘉元年(307年)改属湘州。歳和六年(331年)复属荊州.●南朝刘宋元嘉三年(426年)分封阳县地置开建县。</p><p class="ql-block">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格郡广信县。</p><p class="ql-block">©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属广州,不久属交州。</p><p class="ql-block">梁置南靖郡,开建为郡治地。</p><p class="ql-block">水安元年(263年)仍属广州。</p><p class="ql-block">隋废南靖郡。开皇十年(590年)废开建县并入達州。</p><p class="ql-block">●晋元照二年(420年)分广信置封兴县,属晋康郡。</p><p class="ql-block">大业元年(605年)复置开建县,属熙平郡。</p><p class="ql-block">南朝宋齐梁陈属苍格郡。</p><p class="ql-block">●唐武徳元年(618年)开建并入属封川。后复故。</p><p class="ql-block">梁初置梁信郡及梁信县。普通四年(523年)兼置</p><p class="ql-block">●五代南汉乾亨年间慶县并入封州。</p><p class="ql-block">成州,为州郡治。</p><p class="ql-block">●宋开宝五年(972年)并入封川县,次年复置,仍属封州。·元因之。</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仍置梁信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信县为封川县,后复置封兴县。</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初迁治南丰,属德庆州。隶属肇庆府。●清因之。</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621年)改苍梧郡为封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封州为临封郡。乾元元年(758年)</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封川、开建两县建制如旧,均隶属于粤海道。</p><p class="ql-block">复改临封郡为封州,均治封川县。</p><p class="ql-block">◎五代归属南汉所轄。</p><p class="ql-block">●封川县于1949年11月23日解放。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7日正式成立。开建县于1949年11月6日解放。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1日正式成立。1952年3月,封川、开建合署办公,称"封川开建县",县人民政府设在封川。后分属德封、怀集县。1961年4月,从德封、怀集县划出封开县,县城设于江口镇。</p><p class="ql-block">●宋为封州临封郡,属广南东路。绍兴元年(1131年)慶封州,改属德庆府,十年(1140年)复故。</p><p class="ql-block">●元初改属广西道。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封州路总管府,属广东道。</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封州,封川县属肇庆府。</p><p class="ql-block">清、民国仍属肇庆府。</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先秦史迹</p> <p class="ql-block">封开古人类在黄岩洞生活</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大型黄岩洞生活场景,展示早在十几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已有封开人生息繁衍。出土的近千件石器,以及30多个种属的动物牙齿化石,说明古人类及多种动物,如华南巨貘、中国犀牛、亚洲象、熊猫、野猪、鹿、羊等动物在封开生息和活动。</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岭南古人类及</p><p class="ql-block">广府文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距今十几万年前,封开境内就有古人类生息和繁衍。峒中岩考古发现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年代为距今14.8万±1.3万年。意味着"封开人"与曲江"马坝人"、云浮"蟠龙洞人"同样是岭南人的祖先,是广东人最早的祖先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东始祖﹣﹣封开"峒中岩"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学家对封开县峒</p><p class="ql-block">中岩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考证,</p><p class="ql-block">早在十四万年前,封开的先民</p><p class="ql-block">就已在河儿口镇、莲都镇一</p><p class="ql-block">带的洞穴内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岭南文化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封开境内有较多石灰岩溶洞,是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活的天然居所。峒中岩发现了距今14万年前的人牙齿化石;罗沙岩发</p><p class="ql-block">了2万、5万和8万年前的人牙齿化石和石器。像这样时代连贯、人类化石和石器工具之多的县份,在岭南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岭南文化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先秦岭南文化的交汇</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遗址分布在渔涝、杏花、罗董、封川、南丰、长安等6个镇,共60处。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特点与广西东北部、粤西和粤北的青铜文化基本相同,说明封开在两千年前已进入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封开大石铲</p><p class="ql-block">大石铲原是农业工具,在桂南木大量发现,广东以封开发现较多,在杏花、罗董、渔涝、金装、江口和彭川等地发现了10件。</p> <p class="ql-block">石锛</p><p class="ql-block">磨制石器的一种。通常呈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锅上端有"段"(即度去一块),称"有段石饼"。装上木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石斧</p><p class="ql-block">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和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 战国</p> <p class="ql-block">双锅铜灶 汉代</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汉唐风貌</p> <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p><p class="ql-block">逶迤的五岭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古人翻越五岭最好走潇水﹣﹣贺江一线。秦时在两水干流之间修筑"新道",联结潇湘水、潇水、富江、贺水、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连为一体,为中原与岭南的交往打开通道。广信县的水陆枢纽地位,备受中原统治者重视。从汉首都长安出发,经过"潇贺古道"到达合浦、徐闻、番禺和越南等地;并从徐闻、合浦出海。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南传,海外文化和贸易进口货物亦由此道北上。</p><p class="ql-block">自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至两晋时期近400年间。广信成为中外海上贸易最大的集散中心,货物进出口的最佳对接点。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派黄门译长率领的商船从徐闻、合浦出发,经越南,抵达今天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p> <p class="ql-block">波浪纹陶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蛇埔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素胎陶井</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杏花镇鹤头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规矩纹铜镜</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江口镇封川小学出土</p> <p class="ql-block">广信令印﹣﹣见证昔日繁荣</p><p class="ql-block"> 广信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时刚平南粤,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p><p class="ql-block">信”之意。</p> <p class="ql-block">广信令印</p><p class="ql-block">1953年长沙子弹库23号汉墓出土的一枚"广信令印"。据《汉书.百官公卿传》:"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广信称令而不称长,证实它是一个万户以上的大县。</p> <p class="ql-block">●封中图:西汉《地形图》</p><p class="ql-block">略图(图中长方框为"封中")</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广信</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广东图,司徒尚纪主编</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的"广信"就是现在的广东省封开县</p> <p class="ql-block">南越国区域图</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广信</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4﹣公元25年</p> <p class="ql-block">古洪钟的</p><p class="ql-block">'广信"铭文</p> <p class="ql-block">贰 </p><p class="ql-block">两广得名</p><p class="ql-block">两广之分始于北宋。以古广信县为界划分,广信以东谓之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而岭南从此能够以两广来加以代称。</p> <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p><p class="ql-block">逶迤的五岭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古人翻越五岭最好走潇水﹣﹣贺江一线。秦时在两水干流之间修筑"新道",联结潇湘水、潇水、富江、贺水、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连为一体,为中原与岭南的交往打开通道。广信县的水陆枢纽地位,备受中原统治者重视。从汉首都长安出发,经过"潇贺古道"到达合浦、徐闻、番禺和越南等地;并从徐闻、合浦出海。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南传,海外文化和贸易进口货物亦由此道北上。</p><p class="ql-block">自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至两晋时期近400年间。广信成为中外海上贸易最大的集散中心,货物进出口的最佳对接点。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派黄门译长率领的商船从徐闻、合浦出发,经越南,抵达今天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开片撇口瓷瓶</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 潇贺古道是成形于先秦楚越交往的岭口古道,由秦征百地而开拓的军事要道。</p><p class="ql-block"> 潇贺古道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促进民间商贸、农业、人</p><p class="ql-block">口、民俗、建筑等交流,是中原和岭南的商贸要道。</p><p class="ql-block"> 潇贺古道打通中原和岭南的交通障碍和文化区障,是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族群互动的文化要道。</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岭北军民南下,与越族杂处、通婚,带来中原先进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两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封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封开走出无数高贤名士,汇成了"广信派",登上了汉代岭南学术的顶峰。岭南的第一状元,南汉一朝皇帝,封开二千年,也是岭南文化璀璨的二千年。</p> <p class="ql-block">陶钵</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江口镇大龙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斜方格纹三足奁</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杏花镇鹤头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盆</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吉甫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红陶罐</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南丰镇利拿墩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鸡罩</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蛇涌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 白素胎陶盂</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吉甫出土</p><p class="ql-block">右 陶后</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蛇埇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 红素胎小方格纹陶罐</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江口镇蛇场出土</p><p class="ql-block">右 陶屋</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杏花镇鹤头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波浪纹小口陶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江口镇蛇场出土</p> <p class="ql-block">波浪纹四系陶罐</p><p class="ql-block">南朝(420-589年)</p><p class="ql-block">江口镇着守所后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素胎四系罐</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江口一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刘谦(?-894年),字德</p><p class="ql-block">光。南汉朝开国将领,刘隐、刘龚之父。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从刘谦励精图治创立封州根据地,到刘隐进驻广州平定其它割据势力,经两代人的努力,高祖刘龚具备独霸岭南的实力,最终称帝。</p> <p class="ql-block">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西汉时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人。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皇帝)的老师,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陈钦、陈元墓(将军博士墓)在封川县城郊野矮岗,现渔涝镇戴村有将军祠。</p> <p class="ql-block">关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唐封州(今封开)人。岭南的第一个状元。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唐朝大中五年(851年)辛未科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宣卿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春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p> <p class="ql-block">蕨村莫宣卿状元祠</p><p class="ql-block">该祠是唐懿宗钦旨设立的乡贤祠,是莫宣卿后裔祭祀莫宣卿及列祖列宗的地方,也是各个朝代地方官上香朝拜的场所。近代,不少青少年都慕名到状元祠祝福许愿,希望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上,像莫宣卿一样</p> <p class="ql-block">香炉</p><p class="ql-block">祠内的神台上有三只红纹白玉制成的香炉,香炉的红色石纹,象征血脉盈盈,人丁兴旺。三只香炉都缕刻有"状元祠"三个字,制作精美,已有1144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状元诗</p><p class="ql-block">(1)《五言诗》</p><p class="ql-block">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p><p class="ql-block">(2)《答问读书居》</p><p class="ql-block">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p><p class="ql-block">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p><p class="ql-block">(3)《及第自咏》</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平生志气与天高,且把文章压富豪。胆大截龙头上角,心雄拔虎嘴边毛。采薪扳折蟾宫桂,把钓去寻海底鳌。他日圣朝求聘我,素衣脱落换蓝袍。</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纸竹结成月一轮,仪容素白永无尘。山衔旭日日初吐,风箫名花花正新。乍觉胸前飞舞蝶,忽惊帐里走诸蚊。若然变作吴刚斧,砍伐蟾宫桂一根。(4)莫宣卿考"策呈论"题目为《兴国》</p> <p class="ql-block">陈元,字长孙,陈钦之子。对《左传》做了广博精深的考证与注释,被汉光武帝诏立为《左传》博士榜首,著有《左氏异同》。汉光武帝期间,陈元作为古文经学派代表,对《左氏春秋》的研究达到最高水平,在全国的学术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当时的广信(今封开县)是岭南《左氏春秋》研究的重心。</p> <p class="ql-block">士燮(137-226年),字威彦。广信(今封开县)人。士燮年少时师事刘陶,经逐渐升迁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三国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著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p> <p class="ql-block">刘隐(公元874年~公元911年)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岭南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封州刺史刘谦长子,南汉高祖刘龚之兄。</p><p class="ql-block">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刘隐出兵奇袭端州、广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他重用岭南士人,为后来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天祐二年(905年),授海清节度使,不久,加同平章事。梁开平元年(907年),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开平二年(908年),兼静海军节度使、领安南都护。开平三年(909年),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南平王。开平四年(910年),进封南海王。</p> <p class="ql-block">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广信(今封开县)人。东汉末三国初佛学家。中国著论弘佛第一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对佛学造诣尤深。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历代遗存</p><p class="ql-block">在封开县16个乡镇均发现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县内一些乡镇至今还保存有宋、元、明清时代的建筑、墓葬、城址、桥梁、水井等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都苗瓷窑址群</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历代钱币·</p><p class="ql-block">钱币图案</p> <p class="ql-block">民国铜元</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1912-194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小泉直一</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新莽货布铜币</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半两"铜钱</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公元2064)征集</p> <p class="ql-block">方足铜布币</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铜刀币</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蚁鼻铜钱</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左 平肩弧足带铭铜空首布币</p><p class="ql-block">春教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p class="ql-block">右 铜圜钱</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大斑石.</p><p class="ql-block">大斑石位于封开县杏花镇广信河畔上。它与周围的河谷、平原、高山地貌相映成辉,彰显地壳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时空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在世界地质史上,是比较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叁</p> <p class="ql-block">肆 建筑奇观</p> <p class="ql-block">学宫</p><p class="ql-block">封川县学宫旧址</p><p class="ql-block">旧址位于封川镇封川管理区之东。始建于宋代。初设于封川县城一里的东山。学宫原建有明伦堂、书房、学舍、尊经阁、敬一亭、崇圣祠、大成殿、步云楼、棂星门、花园等。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为封川县师范学校。1955年改建为封川</p> <p class="ql-block">开建县学宫旧址</p><p class="ql-block"> 旧址位于南丰镇东郊三里的大岗山。始建于宋朝。原建有先师殿、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敬一亭、书房、学舍等。民国至建国初期为开建县师范学校和开建中学。1955年被改建为南丰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祠堂、庙宇</span></p><p class="ql-block">乡贤莫公祠</p><p class="ql-block">乡贤莫公祠在南丰镇开建古城正门前西侧。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为纪念唐代状元莫宣卿而建,旧俗称状元坊。该祠为砖木结构,现仅存头门、厅堂二进,门上镶嵌"乡贤莫公祠"花岗石石匾。前瓦檐为木刻花雕,正中雕"金玉满堂"。莫公祠于建国前立建声小学,建国初期为南丰第二小学。1958年后是南丰镇居民住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旧村北帝庙</p><p class="ql-block">北帝庙位于平凤镇旧村,庙座北向南。明代建筑。为砖木结构,单檐布瓦歇山顶。进深各三间,明间4米,两次间共5.7米。梁架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有如意纹驼峰。柱身圆格木,柱础为红砂岩。该建筑的梁架结构与柱网排列,均为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塘庙</p><p class="ql-block">莲塘庙位于南丰镇莲塘管理区。清康熙二十五年(1609年)重建,乾隆、道光、光绪等历朝重修。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并配马鞍式封火墙,原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座,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现楼阁基本完好,具有清代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李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伍氏</p><p class="ql-block"> 大岗村李氏宗祠位于封开县南丰镇尚岗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中路三间三进,两侧青云巷。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262米。占地面积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闭的广场,正门面对广场影壁。广场左右分别立有4对、5对旗杆夹。祠堂中路建筑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龙舟脊,镬耳式封火山墙。面阔9.39米,进深32.62米,前后三进,步步升高。前座进深一间。柱础为花岗岩八棱形,雕刻有暗八仙和瑞兽。中座进深三间,梁架为穿斗式,驼墩雕卷草图案纹,格木柱。后座进深三间,梁架为穿斗式,第三间设神龛,上方悬挂"乡贤"长方形木牌匾。值得一提的是前座前檐的封檐板,雕刻有56位各种姿态的戏曲故事人物。其余的封檐板精雕花鸟、人物、图书、博古等图案。全祠共有壁画21幅。李氏宗祠是封开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围屋,其建筑结构独特、各种木雕丰富精美、彩绘壁画寓意深刻和石雕艺术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伍氏大宗祠位于杏花镇利宅水斗大平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伍、吴、马三姓氏合族为伍姓而建。光绪元年重建。该祠砖木结构,为三进两合院式布局。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琉璃檐。花岗石柱础。梁架为穿斗与抬梁架结合,驼墩卷草图案纹。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大梁宫</p><p class="ql-block"> 大梁宫位于渔涝镇扶学村。始建于唐,为青砖木结构建筑,单檐布瓦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五间,抬梁式五架梁,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8)重建。</p> <p class="ql-block">宗祠脊饰</p> <p class="ql-block">驼峰斗拱</p> <p class="ql-block">大造宫</p><p class="ql-block">大造宫位于平凤镇马琅岗。始建于唐初,宋、元、明重修。为两进合院式布局,今仅存门楼、后殿以及两侧围墙。后殿为单檐布瓦硬山顶。而阔三间,宽12.64米,进深五间,长11.68米。梁架为穿斗与抬梁结合。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五通宫</p><p class="ql-block"> 五通宫位于平凤镇城琰村。始建年代不详。后座为明正德元年(1506年)孟月建,前座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建。砖木结构,两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建筑。前座面宽三间,为抬梁式五架梁。该建筑形制古朴,为封开古建筑之瑰宝。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乡贤祠牌坊</p><p class="ql-block"> 乡贤祠牌坊位于南丰镇侯村乡。始建于清初,是封开县内发现的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古牌坊,为纪念明代清官侯应遴而建。</p> <p class="ql-block">  乡贤牌坊石雕,鲤鱼、麒麟、鹿、草龙均带有吉祥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古桥·</p><p class="ql-block">泰新桥</p><p class="ql-block">-﹣广东最古老的廊桥</p><p class="ql-block">泰新桥位于平凤镇平岗新村。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重修,该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阔3.4米,桥上有桥屋(桥亭),梁上铺桥板。泰新桥建筑精巧,造型古朴,为南粤古桥中的奇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泰新桥上抬梁雕梁画栋,装饰古朴而隽永。</p> <p class="ql-block">古亭古塔</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 古村</p><p class="ql-block">"岭南第一村"</p><p class="ql-block">-﹣杨池古村</p><p class="ql-block"> 杨池古村位于罗董。始建手明来,距今近400年历史。该村有保护完好的古民居60余座,都是方石青砖砌成合院式的清代建筑,座座雕梁画栋,蔚为大观。乡贤居、夫夫第等居室和叶氏夫宗祠的木雕、灰雕、壁画工艺精湛,被建抗学家誉为"岭南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望高村古民居</p><p class="ql-block"> 望高村古民居群位手封并县金装镇型高村。村中朱蛙、梁姓、袁姓为夫姓、村肉吉街兰东西走向,长500余米,酵面用卵看、青睐辅砌,街道两边尚春老店铺96间,明清里中华民国时期的民居有200多栋,民播以清代建筑居多。村道保荐有土地庙、街门等待统形式的古建筑,其中二十多林传统民番有峙南特色,屋顶为耳式封夹山墙,均为三间三进(或四进)春院式布构,身星外墙用青砖,部里墙用(称包金根)。主体建筑两边通常建青两里三排用泥砖砌墙的附建筑。2011年被到为户东省第三块全国支物普查百夫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汶塘古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南部,距县城江口镇约75公里。该村始建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清代乾隆十年(1730年)经历重修,现存镬耳屋等13座古建筑及7个汶塘水域景观。</p> <p class="ql-block">汶塘古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汶塘古村保存</span>完好的山播封夹山墙式古建筑锅耳屋。该吉建筑师府后来吉中三绝,融明来建筑风格和装部的西汪挑战建筑特色一体,冰育传纯支化中的"夫人舍"思想。</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古钟长鸣·</p><p class="ql-block">"弘光元年乙酉岁"大铁钟、"弘光元年夏日吉旦立"铁钟、"万历八年"铁钟、"康熙二年"大铁钟、"康熙八年"大铁钟、"康熙四十一年"大铁钟、"康熙五十五年"铁钟、"康熙五十八年"大铁钟、乾隆元年铁钟、乾隆十年铁钟、乾隆十七年大铁钟、乾隆三十年铁钟、乾隆四十二年铁钟、乾隆四十四年大铁钟、乾隆五十七年铁钟、嘉庆八年铁钟、道光二十六年铁钟、同治二年铁钟</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征集</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铁钟</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革命风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炳辉烈士,成为封开人民的骄傲;大革命时期,封川、开建县先后成立县、区、乡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军指挥部,有农会会址36处;解放战争时期,封开人民配合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六团和南下大军解放了封川、开建县,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志士英灵</p><p class="ql-block">李炳辉烈士·</p><p class="ql-block"> 李炳辉,封开平凤镇人。同盟会会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4月27日,随黄兴率领的"先锋队"攻进两广督署衙门,英勇顽强,冲锋在前,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八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委会平岗村。原为一间泥砖木结构,宽4米,进深5米的瓦房。厅上有木板楼,正门楹上横挂"炳辉李烈士祠"木牌匾。中厅为李炳辉遗像台座。内挂李炳辉遗像,并题词:"舍身为国"。1989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修葺一新。2003年,封开县人民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贰 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封川城琰乡农民协会旧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登河村委会城琰村五通宫。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再度重修。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91.6平方米。砖木结构,两进合院式布局,前后座均为硬山顶,抬梁式五架梁,柱础为复式,梁架结构及柱网排列均为明代风格。该建筑形制古朴,是封开古建筑的瑰宝。</p><p class="ql-block">1926年6月,封川县二区农民协会成立后,继续组织发动各乡农民参加协会,并扩大力量。1926年9月,城琐乡农民协会成立,会址设于五通宫,选举陈蔼佳任该农会委员长,苏焕贤为副委员长。农会成立后,组织会员开展"二五"减租,反对大斗大秤,收缴地主枪械等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1985年4月22日,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封川二区农民协会旧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马琅岗大造宫。宋、元重修,明代又再次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83平方米。原为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13米,进深27.03米。门楼正、垂脊均为博古脊。后殿面阔三间,正、垂脊均为龙舟脊。架梁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1926年,封川县第二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总部设在此处。1984年县政府拨款重修。前座及左右两边廊道被拆除,今仅存门楼、后殿以及两侧围墙。后座正脊于1980年改建,改建后的正脊饰鳌鱼、葫芦。现后座已于2000年由省、市老促会设为思源室,主要展示平凤镇大革命时期牺牲的26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整个建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砖木结构建筑的极好实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它又是大革命时期封川县第二区农民自卫军总部所在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之一。1979年9月,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封川特派队指挥部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渔涝镇的东南面,白马山脚下,村中有三排四进的青砖大屋,村前有一口鱼塘,与前山岗连接的只有一条鱼塘中的小路。因后山就是连绵起伏的白马山脉,进退十分自如。</p><p class="ql-block">1948年﹣-1949年封川特派队在渔涝地区活动时,就选择埇侣村作为常驻地。晚上的流动岗哨就设在前一山岗的鸡塘村,绥贺支队第六团政委封川特派队前队长黄江则秘密驻在鸡塘村中,后来何涛当负责人时就常驻在埇侣村的甲长家中。二、三战渔涝取得胜利,封川特派队都是在村中作战斗总动员,整装出发的。而莫汉率领的国民党第十二区专员公署第二总队进犯渔涝时,侦察到游击队驻在埇侣村,就兵分三路向游击队的驻地进攻。</p> <p class="ql-block">绥贺支队司令部驻封开遗址</p><p class="ql-block"> 绥贺支队旧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河儿口镇扶学村委会古邓埌村。1949年8月15日成立的绥贺支队,办公地点设于此。该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由中间的主体建筑和两侧各两列附屋以及正座前的晒地、围墙和晒地右侧的门楼组成的围屋。外侧附屋四角各有一栋炮楼。门楼位于主座的右前侧,坐西向东,面阔进深各一间。泥砖砌筑,悬山顶,正脊饰博古。门楼左右各有一间厢房。主座坐南向北,青砖、泥砖混合砌筑。面阔12.5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3253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四合院式建筑,第一进面阔七间,双层结构,硬山顶。门楣上嵌花岗岩石条阴刻"古湖世居"四个大字。左侧小字为"光绪二十五年乙亥仲夏",右端小字"宣化钟德瑞书"。中座亦为面阔七间,双层泥砖木构架。后座后檐墙顶部内侧的墙面横书"养志流芳"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绥贺支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司令员陈胜,政治委员叶向荣,副司令员陈瑞琮,副政治委员欧新,政治部主任陈其略。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纵队序列。活动于绥江和贺江地区。同时,绥贺支队第六团亦宣布成立,由封川特派队、封川人民抗暴义务自卫队、桂东人民抗暴义勇总队和怀集西区青年共三百多人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六团。团长刘乃仁,政治委员黄江,政治处主任何涛。在解放前夕,绥贺支队与南下大军互相配合,接连攻克广宁、德庆、封川、开建、怀集等县城,为解放西江北岸各县做出了贡献。1949年12月,整编为西江军分区第十三团。</p><p class="ql-block"> 绥贺支队旧址保存现状较差。主座第二进左侧基本保存完整,右侧已毁。第三进仅存明间。四角炮楼已被拆毁。右侧附屋全部拆毁,左侧附屋也有部分毁损。绥贺支队旧址对于了解绥贺支队的历史以及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2003年9月18日,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绥贺支队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解放南丰作战会议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金岗村委会金岗村梁氏宗祠。该建筑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向南,硬山顶,一间三进。两开天井,四廊两房。总面积977.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金岗乡农民协会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梁氏宗祠左侧的附屋内。</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南下野战军入粤作战,为了更好地配合野战军解放绥贺地区各县,中共绥江地委和绥贺司令部在做好截击堵歼逃敌,防止余汉谋集团残部溃退时可能占领西江沿岸的同时,还及时派出以李沧为组长、莫昭平为副组长等7人组成开建工作组前往开建,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弃暗投明组织起义。工作组到开建后,利用与当地武装的特殊关系,深入全县各地宣传革命战争形势,号召全县人民起来解放自己的家乡。经过宣传和串联发动,全县有识之士纷纷响应,积极、秘密地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训练自己的武装队伍,筹备粮饷。还策动了地方团队特别是莫延湛部参加起义。</p><p class="ql-block">11月初,一切准备就绪和绥贺支队六团批准开建工作组发动武装起义,攻打开建南丰圩的计划。1949年11月2日,绥贺支队开建工作组就在金岗村梁家祠堂召集地方武装部队和桂东人民抗暴义勇总队负责人开秘密会议,研究制订攻城方案。并确定了解放南丰战斗的总指挥为李沧,副指挥为莫昭平,总攻时间为11月6日零时。</p><p class="ql-block">11月5日入夜后,各部队在在金楼村集中。晚上9时许,按计划向南丰进发。11时左右,起义武装对敌人各据点形成包围,并切断了南丰通往各地的电话线。离总攻时间还差15分钟时,攻打文昌阁的邓卓魁部不慎枪走火。于是,总攻提前进行。经激烈战斗,起义部队和桂东人民抗暴义勇总队攻占敌大部分重要据点。至11月6日上午10时,伪县长伍穗新投降,南丰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梁氏宗祠是我县大革命时期开展轰轰烈烈农民运动的见证,在解放南丰的战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23日,封开县人民政府定为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平岗新村农民协会犁头旗</p><p class="ql-block">农民协会《会员须知》(1926年8月24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扩大会议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七至二十四日举行,通过制定《会员须知》决议案</p><p class="ql-block">会员须知</p><p class="ql-block">服从农会命令,遵守农会纪律。按章亲纳月费,拥护多数议决。不分地方界限,不分姓氏差别。不得借会营私,私斗尤须禁绝。凡属本会会友,务须亲爱团结。万众一心向前,打倒贪污豪劣。帝国主义军阀,专吸工农膏血。工农联合奋斗,敌人完全消灭。</p> <p class="ql-block">1925年平凤地区农民自卫军使用竹哨子</p><p class="ql-block">由三根细小的竹子制成,是当时农民自卫军在开展农民运动过程中用做通讯的工具,是农民运动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封川县第二区城琰乡农民协会"木印章</p><p class="ql-block">上部为方形,底部为圆形,印文为"封川第二区城琰乡农民协会印"</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华中南纪念章</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在中南全区解放之时,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林彪签暑的第二号命令,制发解放华中南纪念章(铜质,三彩烤漆)。约200万枚,颁发给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各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指战员以及有关人员,以示庆祝和纪念。正面由党旗、解放军戒装肖像构成。</p> <p class="ql-block">赵开</p><p class="ql-block">粤语重镇</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粤语作为岭南和海外广府人共同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岭南特别是西江流域最重要的汉语方言之一。粤语作为在岭南地区最早形成的汉语方言,既保留了诸多古代通语(雅言)的要素,又吸收融合了许多百越语言的成分,她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广信(今封开梧州一带)作为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汉初至三国的370多年间,一直是岭南的首府所在地,其语言和文化对广府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封开粤语保留了许多两汉三国时期雅言和早期粤语的语言特征,是研究上古汉语和早期粤语不可多得的材料。</p><p class="ql-block">粤语展示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积累封开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粤语材料,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及相关的口传文化,将这些宝贵的语言活化石保存下来并展示给公众,为广信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粤语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 关于粤语起源于何时何地,学术界仍有争论。有学者认为粤语起源于西江中游的古广信(即今天的封开)一带,也有学者认为粤语的起源应该是多源的,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撇开争论不谈,从岭南历史和方言的形成与传播的角度来看,封开在粤语的形成和发展中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在秦朝统一岭南之前,居住在岭南地区的主要是百越人,细分有百越、西瓯和骆越等族群。他们之间主要以土著语言进行交流。现在封开北部的长安、金装、莲都和七星一带仍有部分居民使用标话(一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语言)进行内部交流。</p><p class="ql-block">最早把中原通语或雅言带进岭南的,应为秦汉两代先后两次征服百越之后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戍卒、赘婿、贾人、逃亡者、为士兵"衣补"的妇女等。这些人主要集中在类似封开、广州、桂林、贺州这些岭南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等要塞地区,其所用的语言在岭南地区就形成了若干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官话方言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汉朝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后,中原通语伴随着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在岭南得到更大规模的传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原到海外的主要路径为: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潇水而至粤桂交界地区,然后再沿桂江和贺江至今梧州和封开一带,再经西江主干道及相应的支流到徐闻、合浦等港口,再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一带。从汉初到三国的370多年中,封开作为苍梧郡及交趾刺史部(东汉建安八年改为交州)的治所所在地,同时也是连通海上丝绸最重要的枢纽地区之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中原语言和文化在岭南最早传播的核心区域之一。中原的通语和当地的语言在此交流与碰撞,开始孕育一种新的汉语方言。有学者认为粤语就在这一时期形成于广信一带;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粤语尚未形成,这一时期的语言仍属于跟中原差别不大的早期岭南汉语,或广信官话。</p><p class="ql-block">在三国的孙吴政权将岭南的统治中心迁往番禺至唐末的漫长岁月中,中原的语言和文化在岭南地区得到全面的传播和发展,语言和文化融合深入融合,开始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虽然这一时期封开已经不是岭南的政治中心,但它依然是岭南的望郡。作为岭南最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战略要地之一,封开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仍然在岭南占据重要的地位。唐宣宗时期封开诞生了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可见封开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唐末割据岭南的南汉国刘氏家族就发迹于古封州(今封开)。先是刘谦任封州刺史,其子刘隐继承父业后凭据在封州积累的军事优势出任静海、清海军节度使和安南都护等军职,成为雄据岭南的军政一把手。刘隐死后,其弟刘龚继承兄业并成立南汉国,称霸岭南。从南汉国的兴起我们不难看出封开在当时岭南的军事和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学术界一般认为粤语正式形成于三国至唐代五代这一时期,时间不晚于南汉国时期。但是粤语形成之初的基本面貌是怎样的?这一时期封开地区和广州地区的粤语有何区别?粤语形成之后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关于这些粤语史最基础的问题,学术界尚未有系统深入的讨论,值得今后重点关注。</p> <p class="ql-block">东封开粤语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封开粤语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粤语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岭南,包括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西南等地区,粤北和粤西的部分地区,广西的中南部和东部(主要集中在西江上游各支流流经的区域),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工矿及林场(如三亚、陵水等地)。</p><p class="ql-block"> 粤语在海外的分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欧洲等国家的华人社区,东南亚地区粤语也很流行,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此外,在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及哥斯达尼加等国,粤语的四邑话比较通行;在非洲的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粤语的流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粤语概说</span></p><p class="ql-block"> 封开全境主要通行粤语,其整体上属于粤语勾漏片。因此,这个片区的粤语整体上要比其他地区的粤语保留更多上古汉语和早期粤语的语言特征。</p><p class="ql-block"> 语音上,封开粤语保留了许多早期汉语和早期粤语的语音特征,主要体现如下:</p><p class="ql-block">(1)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基本都读作清不送气的塞音及塞擦音(部分点仍保留浊音);(2)从邪不分;</p><p class="ql-block">(3)船禅不分;</p><p class="ql-block">(4)北部粤语古非组和古知组多保留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的读法;</p><p class="ql-block">(5)疑母细音和日母多已合流,读作区;</p><p class="ql-block">(6)晓匣母开口多读做 h ,晓母合口多读作 f ,匣母合口多读做零声母;</p><p class="ql-block">(7)一二等见系韵母有别,三四等韵母多已合并;(8)咸、深摄开口韵母和山、臻摄开口韵母有别,前者收 m / p 尾,后者收 n / t 尾;</p><p class="ql-block">(9)只有一三等或以一三等为主的韵摄基本都已合并(日母和影组韵母除外);</p><p class="ql-block">(10)古浊上调大部分情况下都仍能与古浊去调保持对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词汇上,封开粤语跟其他粤语一样都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和百越底层词汇,同时也有一些少见于其他粤语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粤语的特色词,诸如"人屋(大家)""大众""挖(带、引领)""口(音kua24,爬)""口(音娘,植物汁液)""口(音la33,抚摸)""六(牲畜住所)"等。这些特色词有些是古语的存留,如"大众""挖(带、引领)";有些是底层词,如"口(爬)""口(植物汁液)""口(抚摸)""六(牲畜住所)";"人屋"应该是仿造"人家"而造的一个创新词。</p><p class="ql-block">语法上,封开粤语都仍保留着上古时期" VP +否定词+曾"的疑问句式,稍有不同的是北部粤语已经脱落否定词变作" VP 曾",而南部粤语的"否定词+曾"则合音变为"能"了。另外,北部粤的正反是非问句用的是"阿+ VP "的形式(如"你吃不吃饭?"说成"你阿吃饭?"),这一句式在其他粤语当中相当罕见。</p><p class="ql-block">封开粤语可根据语言特征的不同细分为南部粤语和北部粤语两个片区(详见侯兴泉2016在《封开方言志》的相关论述),南部粤语主要通行于旧封川县,而北部粤语则主要通行于旧开建县,因此一般称南部粤语为封川话,称北部粤语为开建话。封开南北粤语的分布如左墙电子投影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  粤语调查报告</p><p class="ql-block"> 方言调查报告是对方言基础调查材料的整理。一般分单点报告(单刊)和区域性报告两类。</p><p class="ql-block"> 粤语早期影响较大的单点报告有赵元任的《中山方言》(1948),王力、钱凇生的《东莞方音》(1949)和《台山方音》(1950),余霭芹的《藤县方言》(1979)等。</p><p class="ql-block">区域性的粤语调查报告主要是詹伯慧和张日异主编的三卷本《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1987、1988、1990)、《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4)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8),这几大本著作基本完成了对广东境内县一级城区粤方言点的调查。陈海伦、林亦和刘村汉主编的《粤语平话土话方音字汇》(共两编,2009)主要是对广西境内的粤语、平话和土话的语音材料进行汇编。</p> <p class="ql-block">  粤语方言志</p><p class="ql-block"> 方言志实际上就是区域性的方言调查报告,因为方言志往往作为志书的一部分(专志之一),也可单独成书,在此单列进行说明。</p><p class="ql-block">省性的粤语志书有《广东省志.方言志》(2004)和《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1998),里面对广东和广西境内的几个代表性粤语方言点有详细的调查材料。</p><p class="ql-block">县市级的粤语志书不多,目前见到的有《信宜方言志》(1987)、《惠州方言志》(1991)、《佛山市方言志》(1992)、《增城方言志》(1993)、《电白方言志》(1994)、《南雄珠玑方言志》(1995)、《云浮方言志》(1995)、《封开方言志》(2016)等。</p> <p class="ql-block">粤语研究专著</p><p class="ql-block"> 粤语的研究,如果从萌芽阶段一些民间流传的韵书算起,已经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因此著述是比较丰硕的。这里只介绍一些具有全局性的代表性成果。</p><p class="ql-block"> 王力的《博白方音实验录》(1932)和岑麒祥的《粤语发音实验录》(1936),这两本书算是最早运用现代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作了。</p><p class="ql-block"> 余霭芹的《粤语研究》第一卷( Studies in Yue Dialects I : Phonology of Cantonese ,1972.)和张洪年的《香港粤语语法研究》(1972),这两本书是上世纪70年代研究粤语语音和语法的代表性著作。</p><p class="ql-block">高华年的《广州方言研究》(1980)和日本学者过伸久的《广西粤语比较音韵论》( Comparative Phonology of Guangxi Yue Dialects ,1980)是上世纪80年代粤语研究的代表性著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粤语研究的标志性著作是李新魁的《广东的方言》(1994)和李新魁等的《广州方言研究》(1995)。</p><p class="ql-block"> 詹伯慧主编的《广东粤方言研究概论》(2004)则是进入新世纪后全面总结广东粤方言调查研究成果的标志性成果。谢建猷的《广西汉语方言研究》(2007)则对广西培内的奥语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和总线。</p> <p class="ql-block">粤语工具书</p><p class="ql-block"> 工具书主要是民间学者自发编写的杂字类手抄。海内外正式出版的粤语。</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王寅年(1782年)由虞学围、温歧石所辑的《分韵提要》著的《广州音字典》(1983)和詹伯慧主编的《广州活正音字典》是使用驶广的三本粤语字典工具书。防上蛋码(8264)(台承强为中县像到察县》田当鲜售法办中婴外颂民像设自普佳仙障目音(皖上印(首导新仔粉召黎卫》)</p><p class="ql-block">饶秉才等编写的《广州话方宫洞典》(1981)、麦粉和请步云编写的《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1997)、郑定欧编写的《香港粤语润典》(1997)是市面上卖得比较好的几本粤语词典。</p><p class="ql-block"> 詹宪慈的《广州退本字》(1995)和候兴泉、吴南开的《信息处理用粤方言字词规范研究)(2017)可当做粤方言字的工具书来使用。</p><p class="ql-block"> 飞本星印度吉"第三首自财车、科国到间首工66出班区市贸</p><p class="ql-block">"华首工研印省》身文心部小台盾及"会之文旦味鱼"中出首工</p> <p class="ql-block">粤语研究期刊</p><p class="ql-block">《方言》期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1979年创办的方言专业刊物,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粤语研究论文。</p><p class="ql-block">《粤语研究》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一本单一方言杂志,由澳门粤方言学会主办,2007年创刊。该杂志集中发表粤方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出版20期。</p><p class="ql-block">《南方语言学》是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自2010年创刊至2018年底已出版了14期,也发表了许多粤语研究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粤语文学</p><p class="ql-block"> 粤语文学包括用粤语记录的各类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小说、谚语、谜语等。</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省地县各级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进行全面的普查与采集,广东和广西在这一时期也编纂了大量的粤语文学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中国歌谣集成·广东卷》、《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中国谚语集成·广东卷》、《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等。</p> <p class="ql-block">粤语艺术主要包括使用粤语来说唱或表演的民间曲艺和戏剧。粤语代表性的曲艺形式有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粤曲等,代表性的戏曲为粤剧。在海内外图书馆或书店都能找到大量粤语艺术的唱本、教材和影音资料。</p> <p class="ql-block">封开语音研究的相关材料</p><p class="ql-block"> 封开境内跟语言研究相关的材料还有各个时期的县志(如《开建县志》、《封川县志》和《封开县志》)、民间文学作品(如歌谣、民间故事等)、方言艺术台本(如采茶戏的剧本)、民间杂字抄本等。</p> <p class="ql-block">封开粤语研究专著</p><p class="ql-block">(2016)和《封开方言志》(2017),作者都是警南大学中文系及暨</p><p class="ql-block">两广毗连地区的粤通和平话展开全面的比较,认为两广毗连地区的沟满经光会识24车果饮卡子罩《粤话与漏片封开开建话音研究一庚与勾渴片享还及经聘平语的比较》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封开出部粤开谨话的通者蛋剂、拼眼片粤通和桂要平远是期一种方言、都属于尊通,可络称为西部尊选。</p><p class="ql-block">润汇和通法现代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供了丰富的速度材料、有切于整体上认识封开尊边的顶装。</p><p class="ql-block">家护汉汉泰海尔创察川华海参驭 S 激业相和道《经慧驶业拜》</p><p class="ql-block">《39利好到大射到与经象片餐的与第﹣﹣部的票感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地研究封开境内享送的专著有两本、分别为《电语</p> <p class="ql-block">封开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情况.</p><p class="ql-block">麒麟白马舞</p><p class="ql-block">该舞蹈是封开县大洲镇上律、垢塘、泗科、大和、歧岭及封川台洞无数代劳动人民口传身授的民间舞蹈,传承的方法有家族传承,也有师徒相传,但以师徒传承为主,故谱系错综复杂,现在由大洲镇上律麦氏家族一脉传承。摘要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代:麦天佑,男,1902年;传承方式:师传;学艺时间:1915年。</p><p class="ql-block">第二代:麦桂飞(师傅:麦天佑),男,1932年;传承方式:师传;学艺时间:1958年;居住地址:大洲镇上律村。第三代:麦鉴新(师傅:麦桂飞),男,1963年5月;传承方式:师传;学艺时间:1987年;居住地址:大洲镇</p><p class="ql-block">五马巡城舞</p><p class="ql-block">第一代:陈树斌(1883.9﹣卒年不详),封开县大洲镇人,五马巡城舞民间艺人。</p><p class="ql-block">第二代:陈建邦(陈巨兴)(师傅:陈树斌),(1916.5-1997.3),封开县大洲镇人,16岁开始登台表演。</p><p class="ql-block">第三代:陈立邦(师傅:陈建邦),(1936.10.5﹣至今),封开县大洲镇人,现为《五马巡城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第四代:黄博山(师傅:陈立邦),(1961.6﹣至今)。封开县大洲镇人,现为《五马巡城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五代:陈植、麦金杰、张灿明、莫婷婷、陈小娟等三十几人(师傅:黄博山)。</p><p class="ql-block">封开山歌</p><p class="ql-block">第一代:陈以兴,男(1900-﹣卒年不详)封开大洲镇人采茶戏民间艺人。</p><p class="ql-block">第二代:陈伟庭(师傅:陈以兴),字敏生,男(1919--2000)封开大洲镇人,12岁师从父亲陈以兴学戏,18岁登台演出。青年时期随多师学艺,生、旦具工,闻名于封开、广西苍梧一带,外号"吹笛柏"人尽皆知。曾办班传艺,培养学生近百人,并组建有剧团,到多地演出。</p><p class="ql-block">第三代:覃火兰(师傅:杨四妹),女(1938-1999),封开大洲镇人,师从母亲杨四妹,善唱。</p><p class="ql-block">第四代:陈月莲(师傅:陈伟庭、覃火兰),女(1962-﹣至今),封开大洲镇人,从小师从父母,善唱山歌、演采茶戏。第五代:莫祝霞、李爱英、梁闪妹、陈慧兰、李锦方等20多人(师傅:陈月莲)</p><p class="ql-block">采茶戏</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卢振丰,男(1918﹣卒年不详),封开大洲镇人,采茶戏民间艺人,青年时期随多位师傅学艺,生、旦具工,闻名于封开、广西苍梧一带。曾三次办班传艺,培养学生近百人,其中卢生香就出自他的门下。</p><p class="ql-block">第二代:卢生香(师傅:卢振丰),男(1935﹣至今),封开大洲镇人,16岁师从卢振丰学戏,18岁登台演出。</p><p class="ql-block">第三代:卢灿荣(师傅:卢生香),男(1962-﹣至今),封开大洲镇人,1982年拜封开采茶戏著名老艺人卢生香为师,开始学习封开采茶戏,现担任"阔旺采茶戏剧团"团长。</p><p class="ql-block">第四代:卢畅清、卢海松、卢火来等十几人(师傅:卢灿荣)。</p> <p class="ql-block">文德</p><p class="ql-block">山歌</p><p class="ql-block">◎文德山歌</p><p class="ql-block">文德山歌带有很浓郁的少数民族的味道,流传于莲都、渔涝一带,多在收获后的农闲季节演唱。</p><p class="ql-block">先是男的主动撩拨﹣-</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剩有开声到几时日出时辰有几耐</p><p class="ql-block">大众耍乐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点解你还有开声人家求你你就唱</p><p class="ql-block">同妹唱歌有几何</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只求阿妹唱支歌妹妹唱支哥唱支</p><p class="ql-block">支来支去似抛梳</p><p class="ql-block">想妹唱歌这般难</p><p class="ql-block">又要妹去担山</p><p class="ql-block">担山就话要出力</p><p class="ql-block">唱歌开口有何难</p><p class="ql-block">冇会唱</p><p class="ql-block">妹个从来少唱歌少读诗书肚里拙</p><p class="ql-block">水浸泮田有熟和(禾)</p> <p class="ql-block">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 封开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民间民俗风情:飘香的枫叶糍粑、开建妇女的麻布长衫、大洲村姑的发髻、祠堂社坛的花灯等,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生活</p><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开建,是封开县北部片的一个区域,其语言和服饰与南部片有着很大区别。该地区说的是南丰话,外边人听不懂也不会说;民国时期开建妇女很多都穿阔脚唐装裤,身上穿着家织麻布缝制的大襟衫,长可过膝,是当地特有服饰,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亮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庙会炮套</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封开县境内的庙宇、社坛众多,多建,清时期,少数在民国时期重建。各个庙寺、社坛有各自的诞辰,其诞辰日就是庙会期,庙会活动有每年一次的,也有相隔两三年或四五年一次的。</p> <p class="ql-block">江口镇北帝庙北帝诞</p> <p class="ql-block">江门北帝庙重建落成庆真仪式</p><p class="ql-block"> 鱼民及经常出海的人对掌管水族的北帝尤其崇拜,在"海陆丝绸之路"前都会到北帝庙参拜,以祈求出海顺利,平安返航。</p> <p class="ql-block">  北帝又称玄武大帝,传说他统管北方,又是水神。古时,渔民及经常出海的人对掌管水族的北帝尤其崇拜,在"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古广信"即今天的封开修建了北帝庙,民众在远航前都会到北帝庙参拜,以祈求出海顺利,平安返航。</p> <p class="ql-block">迎亲队伍</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封开县内各地男女婚姻都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订婚、请期、结婚三个程序。"通八字"、坐花轿、请客郎抬嫁妆等习俗。</p><p class="ql-block">杨池古村婚礼</p> <p class="ql-block">民间舞蹈</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之乡"大洲镇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代表作有《麒麟白马舞》、《五马巡城舞》、《春牛舞》、《鲤鱼灯舞》、《白鹤舞》、《蚌舞》等。其中,《麒麟白马舞》和《五马巡城舞》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麒麟白马戏</p> <p class="ql-block">春牛舞</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春牛舞,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由两个演员扮演,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牛头大一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在春牛舞了一阵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阵,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春牛舞</p><p class="ql-block">春牛舞朴实真挚,它的愿望也很朴实,其实就是借舞蹈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p> <p class="ql-block">五马巡城舞(二)</p><p class="ql-block">"五马巡城"舞是描述宋代五虎平西的故事,五虎大将把守京城,为防止外敌入侵日夜巡城。舞蹈由"开城"、"点卯"、"巡城"三个部分组成。"开城"展现的是歌舞升平、万民同乐的场景,以五马舞、马童舞、宫灯舞构成,战马、彩旗、花灯、罗伞一齐上阵,无比热闹。"点卯"表现"点将﹣一练兵一一出征的过程,以刀舞和旗舞为其主要内容,吸收了戏曲的表演程式,加强了叙述性、场中鼓声激越,战旗猎猎,好儿女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民间 歌谣</p><p class="ql-block"> 封开人在每年的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的民间节日,或新屋落成、婚姻嫁娶等喜庆日子,都要举行唱山歌活动,用歌唱的形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对亲友的道贺。南丰人喜欢唱歌打擂台,少则三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把船撑到江心,通宵达旦地斗歌;贺江一带的青年男女则惯用对山歌的形式去谈情说爱。过去,罗董地方农村,则喜用唱山歌的方式去迎娶新娘,新郎若不懂当地习俗,唱不赢女方的歌手,就别想轻易把新娘接回家。</p><p class="ql-block">封开各地的民间歌谣各具特色。其中主要的有开建山歌、杏花山歌、罗董山歌,还有文德山歌。</p> <p class="ql-block">擂台:</p><p class="ql-block">山歌对唱</p><p class="ql-block">南丰人喜欢唱歌打擂台,少则三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把船撑到江心,通宵达旦地斗歌。</p> <p class="ql-block">封开</p><p class="ql-block">恶茶戏(二)</p><p class="ql-block">封开采茶戏是一种运用当地方言演唱,揉合粤剧的某些特点与当地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地方剧种。封开县大洲镇垢塘村人莫玉兴是采茶戏传承的重要支流,在两广接壤附近的贺江、西江流域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封开采茶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疍家谣</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西江流域水上人家</p><p class="ql-block">疍家谣是西江流域水上人家流传下来的口头歌谣,展示了疍家人的诚实勤劳。</p><p class="ql-block">船家唱:</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船头有风唔打横里呀,就将钱两打扮你娇莲咧。</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紧水抛锚船会流湾呀,个条钱债等你爹还咧。</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珍竹共头落硬贴呀,贴干贴净为你娇莲咧。</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出世三朝我嫂看成宝呀,上包背带下包裙咧。</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人家坐月食姜又食醋呀,我嫂挨无油头菜挨到娇成人咧。</p><p class="ql-block">亚爹又亚嫂呀!</p><p class="ql-block">你睇戏就睇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呀!</p><p class="ql-block">我嫂照书看落花会待老爷安人咧。</p><p class="ql-block">大兄又大嫂呀!</p><p class="ql-block">我嫂是罗裙你姑亦是带呀!</p><p class="ql-block">兄嫂﹣﹣你姑风吹裙带入九层云咧。</p> <p class="ql-block">开建</p><p class="ql-block">山歌</p><p class="ql-block">开建山歌流传于县境北部的南丰、长安、金装、渡头、大玉口、都平等地,用开建方言演唱。《开建县志》载,早在唐武德元年(618年),当地群众便有祭社习歌的风俗,多于农历八月初七至十七,在美丽的月色下,利用河边、山岗为擂台,通宵达旦地对唱,听歌的多达数千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有此类活动。</p><p class="ql-block">《采茶调》:</p><p class="ql-block">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茶山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采回家</p><p class="ql-block">六月采茶热难当多种杨柳好阴凉多种杨柳无人要不如茶山多种茶</p> <p class="ql-block">文德山歌(五)</p><p class="ql-block"> 文德山歌带有很浓郁的少数民族的味道,流传于莲都、渔涝一带,多在收获后的农闲季节演唱。</p><p class="ql-block">先是男的主动撩拨﹣-</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剩有开声到几时日出时辰有几耐</p><p class="ql-block">大众耍乐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点解你还有开声人家求你你就唱</p><p class="ql-block">同妹唱歌有几何</p><p class="ql-block">唱罗妹</p><p class="ql-block">只求阿妹唱支歌妹妹唱支哥唱支</p><p class="ql-block">支来支去似抛梳</p><p class="ql-block">想妹唱歌这般难又要妹去担山担山就话要出力唱歌开口有何难</p><p class="ql-block">冇会唱</p><p class="ql-block">妹个从来少唱歌少读诗书肚里拙</p><p class="ql-block">水浸泮田有熟和(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