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家廖天痕|从医道到书道</p><p class="ql-block">廖天痕</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学会理事</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书画艺术研究院 特聘书法家</p><p class="ql-block">梅州市千佛塔寺抄经班书法老师</p><p class="ql-block">梅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一、墨香入魂:我为何钟情于书法</p><p class="ql-block">与书法结缘,始于医学院的求学时光。那时跟随老中医见习,总被诊室里那一幅幅墨迹未干的药方所震撼——狼毫在宣纸上起舞,药材名称化作灵动的笔画,诊断意见自成章法布局。老中医开方的姿态如运笔般从容,药方本身竟成了一幅幅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小品书法。这种将专业素养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的场景,在我心中种下了书法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深入研习后,我发现对书法的热爱源于三个层层递进的层面:</p><p class="ql-block">文化共鸣:与千年文明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每当铺展宣纸,研磨古墨,便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是一部微缩文化史。书写“医”字时,会想起其繁体“醫”从“殹”(病声)从“酉”(药酒)的构字智慧;书写“道”字时,能体会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这种书写,已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脉络的切身感知。</p><p class="ql-block">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时,那方正饱满的结体、雄强劲健的笔划,让我触摸到大唐盛世的雍容气度;研习王羲之《兰亭序》,“之”字的不同形态如同音符跳跃,将晋人的风度翩翩、超然物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笔墨与古人神交的体验,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p><p class="ql-block">情绪调节:在浮躁时代的静心术</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法成为了我的精神避风港。每当心烦意乱时,在书房点燃一支香,展开一方宣纸,整个世界便安静下来。执笔时需调匀呼吸,落笔时讲究力度控制,行笔时注重节奏把握——这个过程如同动态冥想,将注意力完全收束于笔尖的方寸之间。</p><p class="ql-block">心理学研究表明,书法创作时脑电波中的α波会显著增强,这是身心放松的重要标志。我个人体验尤为明显:半小时的临帖练习,比刷手机更能有效缓解焦虑。当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当笔锋在转折间自如流转,那些纠缠的烦恼仿佛也随之消散。这种“在书写中修行”的状态,让我找到了对抗现代生活碎片化的良方。</p><p class="ql-block">创造乐趣:从模仿到表达的升华</p><p class="ql-block">书法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的创造过程。初学时的笨拙模仿,中期的形神兼备,后期的自成风格,每个阶段都充满发现的喜悦。我清晰记得第一次成功写出“永字八法”时的雀跃,也难忘创作的第一幅行书作品被装裱悬挂时的自豪。</p><p class="ql-block">这种创造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深厚传统基础上的个性表达。就像学习语言要先掌握词汇语法才能自由表达一样,书法的临摹是积累“视觉词汇”的过程。当这些古典语汇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时,便能自由组合、创新表达。最近我尝试将王羲之的笔意与黄庭坚的结体相融合,创作系列作品,这种探索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现成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二、砚田耕耘:书法给我的生命馈赠</p><p class="ql-block">若问研习书法最大的收获,我会说是“重塑了我的注意力品质与生命节奏”。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专注力的深度淬炼</p><p class="ql-block">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注意力不断被切割、分散。而书法要求的是持续、深度的专注——从读帖时的细致观察,到书写时对每个笔划的精微控制,都需要眼、手、脑的完美协同。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愈发珍贵。</p><p class="ql-block">我特别注意到,经过三年持续的书法练习,我在进行中医诊断时能够更快速地进入状态,对脉象的细微变化、舌苔的微妙差异都变得更加敏感。处理复杂病案时,那种在书法中培养的耐心与定力,让我能够抽丝剥茧、抓住关键。这种专注力的迁移效应,证实了书法对认知能力的重塑作用。</p><p class="ql-block">内在秩序的和谐构建</p><p class="ql-block">书法创作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空间布局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生活管理能力。面对多重任务时,我能像安排章法一样合理规划时间与精力;遭遇困境时,书法的“逆锋起笔”哲学提醒我:有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书法教会了我“接纳不完美”的智慧。初学时常因写坏一个字而纠结不已,如今却懂得欣赏那些“瑕疵”中的自然天趣。这种心态让我在行医过程中更加平和,既追求精湛医术,也接纳医疗的局限性,与患者建立了更健康的医患关系。</p><p class="ql-block">三、溯洄从之:我的学书之路回眸</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学习是一条清晰的传统路径,每个阶段都烙印着不同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筑基阶段:柳公权楷书的严谨训练</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那年,我选择了柳体作为入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体险峻、笔力刚劲,是训练基本功的最佳范本。那段日子,我每天坚持两小时的双钩摹写和临帖,一个“寺”字反复书写上百遍,直到掌握其“骨力”。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不仅奠定了我的笔法基础,更培养了我对传统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当时老师常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没有扎实的“站立”,就不可能有流畅的“行走”。这一阶段的磨砺,让我深刻理解了规矩与自由的关系——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对规律的深刻把握。</p><p class="ql-block">拓展阶段:二王行书的潇洒体验</p><p class="ql-block">掌握楷书基础后,我自然过渡到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世界。从《圣教序》到《兰亭序》,那种“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气韵让我着迷。为体会晋人笔意,我特地拜访绍兴兰亭,在曲水流觞处感受当年文人雅集的情境。</p><p class="ql-block">这一阶段最大的突破是理解了“笔势”的重要性。行书的美不在于单个字的完美,而在于字与字之间的气息连贯。如同中医讲究的“气血流通”,书法的生命力也体现在这种连绵不绝的韵律中。</p><p class="ql-block">融通阶段:博采众长的自觉探索</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的学习范围扩展到宋四家及赵孟頫等大师。苏轼的“石压蛤蟆”体,看似笨拙却内蕴巧思;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纵横捭阖中见禅机;米芾的“八面出锋”,将变化推向极致。每接触一家,就如同打开一扇新的艺术之门。</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艺术风格的建立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吸收后的自然生发。正如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书法创作也需要在不同风格元素间找到平衡点。目前我正在尝试将米芾的跳跃笔法与赵孟頫的温润气质相结合,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四、笔墨生辉: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化</p><p class="ql-block">我始终认为,书法不应只是书斋里的雅玩,而应成为滋养生活的活水。多年来,我努力让书法走出字帖,融入日常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实用场景的艺术升华</p><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手写春联成为我家的重要仪式。从选购红纸到构思内容,从研墨润笔到正式书写,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为不同场所创作特色春联——给老人的“福寿康宁”,给孩子的“学业进步”,给药房的“妙手回春”——这些定制内容比千篇一律的印刷品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中秋节的贺卡、朋友的婚庆礼物、师生的临别赠言,我都坚持手书。记得为一位即将出国的朋友题写“青山一道同云雨”,她感动地说这份礼物比任何贵重物品都更有意义。在这些场景中,书法成为了情感传递的独特媒介。</p><p class="ql-block">生活空间的美学营造</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房、诊室里,悬挂着自已创作的书画作品。有启功体的“大医精诚”座右铭,有仿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警醒,还有自题的诗句“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这些作品不仅是装饰,更是精神坐标,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医者初心。</p><p class="ql-block">最近开始尝试书画结合创作,为水墨兰花题写“幽谷生香”,为墨竹配诗“未出土时先有节”。这种综合艺术实践,让书法与文学、绘画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专业领域的跨界融合</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医师,我还将书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书法练习对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我指导一些焦虑症患者进行简单的书法练习,通过调息、运笔来平复情绪;也让手部功能退化的老年人通过执笔训练恢复精细动作能力。</p><p class="ql-block">这种将职业与爱好结合的经验,让我体会到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相通性。无论是调理气血还是经营章法,都需要把握“阴阳平衡”的中道智慧。</p><p class="ql-block">五、身心兼修:书法与理疗的深层共鸣</p><p class="ql-block">从医学角度审视书法,我发现它与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有着惊人的内在联系,这种发现反过来又深化了我的书法实践。</p><p class="ql-block">身体层面的微运动疗法</p><p class="ql-block">书法书写是一种极佳的全身协调运动。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这本身就是一种形体训练。执笔时的“指实掌虚”,行笔时的“腕平掌竖”,都需要全身多个肌群的协同配合。</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悬腕”书写对肩颈的理疗作用。现代人因长期使用电脑、手机,普遍存在肩颈劳损问题。而书法中的悬腕运笔,要求肩关节保持稳定同时允许适度活动,这种“动态稳定”恰好能放松紧张的斜方肌,增强肩部小肌群的协调性。我常向患有肩周炎的病人推荐书法练习,不少人都反馈症状得到明显缓解。</p><p class="ql-block">从运动医学角度看,书法结合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既有静态的姿势维持,又有动态的笔划运行,是一种安全温和的全年龄层运动方案。</p><p class="ql-block">心理层面的书写疗愈</p><p class="ql-block">书法的心理调节机制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不谋而合。其“专注当下”的特性与正念冥想异曲同工;其“宣泄情感”的功能与表达性艺术治疗理念相通;其“建构意义”的过程与叙事疗法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在我的临床观察中,定期进行书法练习的焦虑症患者,其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往往有显著改善,这是自主神经系统恢复平衡的重要标志。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告诉我,睡前练习二十分钟小楷,比安眠药更有效果。这种通过艺术创作实现自我调节的案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身心统一的完整疗法</p><p class="ql-block">中医理论强调“形神合一”,而书法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完美实践。书写时的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调心(专注),恰好对应了中医养生三大要素。笔墨在纸上的浓淡干湿变化,如同人体气血的循环流转;章法布局的疏密虚实,暗合阴阳平衡的哲学智慧。</p><p class="ql-block">我将这种认识融入书法教学,引导学员不仅关注字写得如何,更体会书写过程中的身心状态。这种融合了中医智慧的书法实践,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健康促进方式。</p><p class="ql-block">结语:在笔墨中安顿自我</p><p class="ql-block">回顾与书法相伴的岁月,我深感这不仅是学习一门艺术,更是修炼一种生活方式。在疾速变化的时代,书法给了我一个稳定的精神支点;在纷繁复杂的医疗工作中,书法让我保持澄明的判断力。</p><p class="ql-block">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探索书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让这门古老艺术为现代人身心健康贡献更多智慧。同时,也期待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人了解书法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命修行。</p><p class="ql-block">每一次研墨,都是与自己的对话;每一笔书写,都是对生命的礼赞。在提按转折间,我找到了作为医者与书法爱好者的双重满足,也找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最为自在的生存姿态。</p><p class="ql-block">整理人</p><p class="ql-block">李旺清</p><p class="ql-block">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梅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