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 尴尬的一代

飞扬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剩下的时日,掰着指头也数得清了。</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已经退了下来,进入人生的后半程。要说我们这代人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在最该读书的年纪,偏偏没读成书。即便后来有人想补,也补不回来了。那十年开始的时候,年纪小的还没进校门,年纪大的也没念完中学。能正正经经读完小学的,已经算运气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那十年里,大学基本停摆,后来的工农兵学员,多数人底子都够不上大学门槛。中小学倒是还在办,可教学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学制缩了水,小学五年,初高中加起来四年,总共九年就算毕业。课程也偷工减料——我们中学时没有历史、地理,也没有美术和音乐,只有《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农基》代替生物和地理,《工基》代替数理,课本薄得可怜,除了干巴巴的公式定理,就是满篇口号,读起来不像教科书,倒像政治读本。</p><p class="ql-block"> 每天下午学校不排课,学生们分班,组政治学习(主要是读报纸),写大批评文章,然后每个人宣读自己写成的大批判发言稿,因经常更换批判对象,如:今天是批“刘、邓、陶”,明天是“江、李、曹”,后天又是“王、关、戚” ,“批林批孔”再加上批判省,地,县的走资派,还有学校里的批判对象,简直把我们这些所谓的中学生弄懵懂了,弄傻了,以至于出现张冠李戴,搞错批判对象,到头来又挨老师骂。</p><p class="ql-block"> 遵照伟人提出的“全国学解放军”指示,学校也尽可能变成军营,我们按照军队的“连,“排””来编班;我所在的一连二排(后来是二连二排),全排(班)有学生六七十人,包括了从六六届直至七零届的小学毕业生 ,同学年纪相差六七岁,甚至更多。走进教室像走进了威虎山上的威虎厅,吵架的,打架的,一片乱哄哄。我就像只稚嫩的小鸡仔,混迹于雄鸡般威武高大的大同学群里,整天战战兢兢,压迫感山大。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莫奈何,怎么教得好书?学生又怎能安心读书?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p><p class="ql-block"> 除了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那阵子教育短暂“回潮”,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大帮哄”,没人管你到底学没学会。老师也参差不齐——那时各地普办中学,连乡村也纷纷办起“农中”或“五七中学”,教书的可能就是村里有点文化的农民。运气好的学校,能摊上一两个下放来的大学生教书,比如渤海中学那样的;运气不好的,就真的只能听天由命 ,至于开什么课,全凭老师,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课,所以就出现了,同样是外语,有的学校是俄语, 也有学校是日语……。我们还算幸运,中学里还留着一批老教师——数学雷炳宽、邢仓基,语文雷良才、傅宗元,物理应德虎,化学张可辉,英语张式寿……他们断断续续教了我们一些东西,让我们好歹知道几个公式、认几个单词,总算没有彻底成为文盲,混到了初高中文凭。</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至少一半时间都在劳动。我上中学的四年里,每周二、周五固定是劳动课——上山砍柴、割茅草,给学校建房烧瓦片 ,烧砖头用;平整操场、挑泥巴、搬砖头;中学后面那百十亩地,我们种过水稻、种过米仁、养过猪。有时候也去建筑公司、小工厂打杂,农忙时下田割稻。美其名曰“学工学农”,其实不过是一群不太好使唤的免费小工。</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基础教育残缺不全。即便后来考上大学的,也常常暴露短板——外语不行,史地知识缺乏,逻辑思维弱,还常读错别字,被人笑话。至于那些早早进厂做工、或者回乡务农的同辈,教育缺失的影响就更深重了。</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既缺,教养就更谈不上了。那是个价值观颠倒的年代,好坏对错全乱了套。早上刚打倒某某,下午又拥护某某,广播里天天喊“打倒”。打人骂人这种历来公认的恶行,也可能被肯定为“革命行动”。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敢顶嘴,还不一定受罚。写大字报、搞大批判成了家常便饭;传统的孝悌仁义,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待人接物讲究“温良恭俭让”成了错的,粗声大气、动不动就“斗争”反倒受鼓励。比我们大几岁的红卫兵去抄别人的家——这本是世世代代最被人不齿的行为,但如果对方是“黑五类”,那又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等那十年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渐渐老了,毛病也就暴露出来。出了国的,把脸丢到国外,种种不文明的举动,严重败坏了中国人的声誉;没出国的,在国内也一样惹人嫌——不排队、公交车上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这些场景里,总能看到我们这代人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又赶上了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子女的代沟加深,常常不知所措。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却心甘情愿为子女做牛做马——从孩子出生起就成了“孩奴”,一直忙到孩子成家立业、生了下一代,还得继续奉献。自己的养老问题,反而一片茫然。</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教育不足、教养欠缺的一代人,却偏偏有些人特别自负,特别自以为是。“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让我们拥有了后代无法想象的人生——不管这种经历到底是苦难还是财富,我们中的一些人坚持认为这是宝贵的资本。凭着这点经历,再加上肚子里那点七拼八凑的知识,就觉得自己足以傲视后面几代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最沉重的负资产,就是那十年的烙印。教育缺失与盲目自负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显得格外别扭——强烈的自卑和惊人的自负,常常在同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这种矛盾,无论是在风光一时的精英身上,还是在默默下岗的工人那里,都能找到痕迹。随着这代人陆续退休,空闲时间多了,在公共场合出现的频率高了,也就愈发惹人侧目。如今人口中“名声不佳”的大妈大爷,多半和我们这代人脱不开关系。</p><p class="ql-block"> 可说到底,我们也是最惨的一代人——缺教育,缺常识,更缺教养。就算想改,也难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但愿我们能知足,快乐,健康,度过一个不再尴尬的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