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珍藏文物约50万件,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等特色藏品闻名遐迩。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通过“文明摇篮”、“晋国霸业”、“民族熔炉”、“明清晋商”等十二个专题展厅,系统展现了山西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辉煌历史与独特贡献。其中,西周晋侯鸟尊、商代龙形觥等珍贵文物,皆是见证三晋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宝重器。</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后期出士于灵石县旌介村一座商代贵族墓中。兽形觥以雷纹为地,三层花纹交错装饰,立体感极强。兽首形象怪异,浓眉大眼、张口露齿,表情狞厉,应当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形象;首尾间有一条“S”形缝隙,器盖可向上打开;尾部浮雕羊头,并自然形成器物的手柄;臀部有两耳竖起的兽面。兽形觥周身出现多处动物纹饰及造型,显示出商代绝伦的青铜艺术魅力,既具有商代晚期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觥筹交错之觥,现在才看到真身。</p> <p class="ql-block">一只萌萌哒的商代青铜器</p><p class="ql-block">鹗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乌的统称,卣,是一种盛酒器。这件鹗卣于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造型如两鹗相背而立,盖上为双鹗首,腹作双鹗身,盖腹相合,两鹗昂首背立,构思精妙。整件器物雄浑大气,凛然威武,又不失可爱。鹗卣不仅是一件实用酒器,更是一件商代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由于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而获得“最萌文物”称号。</p> <p class="ql-block">具有商代前期青銅方鼎的特征。</p><p class="ql-block">鼎,是古代的炊煮或是盛食的器具。进入青钢时代后,鼎开始成为标志身份等级的一种主要礼器。这件方鼎是山西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形体庞大的商代青铜器,体型厚重,纹饰简率,表现出一种庄重与威严。商周时期,方鼎地位更为尊贵,具有更多礼器上的意义,是商王或大贵族才能使用的重器。</p><p class="ql-block">一言九鼎啊!</p> <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蟠龙盘是陶寺遗址最富特征的器物,也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彩绘蟠龙盘出土于陶寺遗址早期墓地,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1309座墓葬,而龙盘只见于四座大型墓葬中,而且每座墓葬中仅有一件。由此可见,龙盘在当时只属于极少数人,应该是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或者说是“王”,龙盘是等级、身份的象征物。同时,龙盘在墓室中摆放于墓主人的右侧偏上部,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是固定的。说明它是用于某种仪式和场合,应当是一种礼器。</p><p class="ql-block">四件龙盘大小基本相同。山西博物院彩绘蟠龙盘高6.8厘米、口径36.6厘米,版深6.2厘米,为灰褐色陶胎,筒体磨光,盘底施红彩,栩栩如生,龙有调和风雨的力量,它代表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淳朴愿望。</p> <p class="ql-block">时钟的指针拨向距今6000年前,有了磨制石器、陶器、刀耕火种技术的加持,原本的环境变得愈发可爱起来。信仰成为部落成员共同的默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促进了艺术的萌芽。</p><p class="ql-block">一件文物,为我们揭开了“中华“最初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这件彩陶盆,距今约4700-4500年,是盛食器,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用黑彩绘以圆点、直线、几何纹和三角纹组成抽象植物花瓣纹,线条简洁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是庙底沟文化中最典型的装饰。有学者认为,鲜花的花与中华的“华”谐音,或许就是华夏民族“华”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鸟尊,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院徽的原型正是它。乌尊出土于天马-曲村遗址内的北赵晋侯墓地114号墓,以凤乌回眸为主体造型,身形健硕饱满,凤首微微上昂,高冠直立,背部有盖。在凤乌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不仅巧妙化身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又与大鸟呼应,造型设计精巧。</p><p class="ql-block">乌尊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粗壮,爪尖略蜷,造型写实、生动。接下来,请到乌尊的侧后方,留意凤尾下方有巨象藏首,象鼻自然内卷,与乌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p><p class="ql-block">鸟与象的完美组合,构思奇特、巧妙,让人大饱眼福!鸟尊全身布满纹饰,凤乌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装饰精致、豪华,堪称一件完美的青铜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p><p class="ql-block">战国至泰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p><p class="ql-block">北露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赵魏三国的青铜器工艺依然延续着晋国青铜器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墓地。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在20世纪50-70年代共发掘春秋战国墓葬100多座,出土各类青铜器近 2000这件铜器造型是“牺“它并不能归为某一种动物,它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从中看到猪、牛、犀等多种动物的特征。再看牺的背上,站立着一位女子。双手棒着圆柱,柱顶上放置着一个可随圆柱转动的镂金圆盘。</p><p class="ql-block">整件器物构思精巧,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美轮美奂是战国青钢器的佳作,体现了三晋青铜铸造工艺的車卓越水平。</p> <p class="ql-block">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地区,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信仰的传承发展</p><p class="ql-block">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到隋唐时已完全融入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山西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在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西佛教文化单位180余处。以云冈县曜五窟开凿为始,佛教艺术在山西得到长足发展,石窟、寺庙、佛塔等佛教文化遗存這布城市乡野;</p><p class="ql-block">教造像、壁画、彩塑、经卷、绘画等更是计数,山西因此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北魏早期,佛教造像尚带有许多犍陀罗特征,身躯粗壮、鼻梁高挺、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衣纹稠叠随身圆转;</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佛教造像一改早期的伟岸之势,和悦平易之感加强,面形消瘦、身材修长,呈现出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佛像褒衣博带,垂领广袖,宽大的服装将结跏趺坐时置于腿上的脚全部遮掩。这种造像风格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下,佛教文化炽烈传播,北朝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山西作为北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至今仍存有石窟寺、摩崖造像等220余处。既有集国家之力开凿的大型石窟——云冈石窟,也有民间开凿的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基本勾勒出北朝佛教发展面貌。</p><p class="ql-block">北朝早期佛像多为鼻梁高挺、薄衣贴体的外来风格。中晚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时代特征。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经历了不断中国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弥勒像龛征集于山西省长治县南王村,砂石质,拱形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上浮雕飞天,龛楣正中悬一兽头,张口衔楣,甚是威武。龛内主佛正坐于中央石台之上,高肉髻,眉目清晰,目视前方,法相庄严,一手五指并拢于胸前,一手自然放于膝上,足踏并蒂莲花,后有莲花火焰形头光。二菩萨对称而立,神态服饰相同,均头束望仙</p><p class="ql-block">髻,身佩璎珞,肩搭绿色帔帛,下着红色长裙,立于莲花坐上。</p> <p class="ql-block">这件白石彩绘文殊菩萨骑狮像为五台山佛光寺文管所征集。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也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表示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p> <p class="ql-block">唐代佛教造像流行释迦、弥勒、阿弥陀佛三世佛组合,坐姿菩萨像增多。佛造像多水波纹发,面相浑圆丰满,颈部刻三道蚕纹线,宽肩细腰,胸部及躯体丰满健美,身披袒右式偏</p><p class="ql-block">衫或双领下垂式大衣,大衣紧裹双足,呈“曹衣出水”之式。菩萨束高髻,眉眼细长,面相丰满圆润。宽肩,细腰,窄臀,身姿修长,婀娜多姿。装束飘逸,下裙贴体,衣纹雕成“U”字形,表现出柔和的质地感。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既能为僧徒所供养,又受到世俗群众的礼拜。</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社会开放,文化繁荣,佛教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禅宗的建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完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佛教艺术博采众长,融汇中西,独具特色。佛教造像一改汉以来的简约,形成了丰腴健美、雍容华贵、优雅自然的时代风格,从中我们能够领略到气势恢弘的大唐气度,感悟到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p> <p class="ql-block">美石有灵礼仪以彰</p><p class="ql-block">天地人神,彰显身份地位,护佑生命灵魂。</p><p class="ql-block">礼仪玉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西周形成制度。</p><p class="ql-block">礼玉在祭祀、朝觐、盟<span>誓</span>、赏赐、丧等仪式中广泛使用。春秋战国以后,玉文化观念在“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魂,晶莹其质,典雅其色环玉成器,中国人燃予它超于自然的品质和丰富多样的内涵。以玉事神。祭祀天地四方,与人神类语;比德于玉,佩批装饰。彰显身份德行;敛其辟邪,希翼永恒不柜;陈设吹元,追来高维富贵;生活实用。享受怕悦温餐。</p><p class="ql-block">玉,代表商贵与神圣,取证纯洁与关好,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传文化的重要教体。</p> <p class="ql-block">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晕与瓷。</p><p class="ql-block">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p><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舞中出土了许多玉器,細类以礼玉约全,佩饰勿辅,这件工網面出生于1.5号大墓,玉肠温润,造型典雅。</p> <p class="ql-block">白玉嵌宝石描金碗,是一件乾隆时期作品。风格属于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即指“印度河中下游地区,而主要部分应在今巴基斯坦。在乾隆年间后期起,痕都斯坦玉器始入中国。乾隆皇帝并钦定此名,内务府及民间玉工竞相仿造,亦称“西番作”。饮食器居多,器壁镶嵌金、银丝及各色宝石、玻璃等表现花果、乌兽图案,纹饰繁而不乱,极具华贵之感。腹外壁饰四朵铁线莲,内壁为六组花卉纹,碗底中心为一铁线莲花蕊及放射线组成的圆形图案。花纹图案均为用红、绿色玻璃堆贴后描金而成红色玻璃组成花蕊、花茎,绿色玻璃组后叶,构成了繁缛华丽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青花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直接在瓷胎上进行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C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的釉下彩。元代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称为苏麻离青,产地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由于进口青料属高铁低锰类钴料,含有较多的铁和杂质,所以青花呈色浓重青翠并自然聚集成斑点。您仔细看,这些斑点都微凹不平、深入胎骨,并有“锡光”,这都是国产青料不具备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中国本土也有钴矿,但是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呈色有别于外来青料,大多呈色清淤</p><p class="ql-block">泽优雅,用于渲染烘托与描绘粗细线条。马未都说元青花有古波斯的元素,传世稀少。多年前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了200,000,000多的天价,青花才为人所熟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看到了周杰伦的青花瓷所描绘的青花</p><p class="ql-block">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p><p class="ql-block">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地看完了山西博物院,它体系完整、精品荟萃,尤以商周青铜器、北朝雕塑、石窟造像、瓷器、壁画等最具特色,如晋侯鸟尊、龙形觥等“晋国霸业”系列青铜重器,是见证华夏文明与三晋历史的文化瑰宝,堪称展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卓越贡献的国家级文化殿堂。</p><p class="ql-block">大半天走下来使我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这一段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知道了中国龙诞生的雏形和原因,也看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