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学同窗振兴给我发来一部书稿,嘱我写序。展读毕,令我既惊讶,又赞叹,复惭愧。</p><p class="ql-block"> 在我印象中,振兴朴实、沉稳,或可用“厚重少文”一词来形容。当年振兴是我们班里的生活委员,主要负责发放助学金。每月月初,每位同学都是从他手中接过企盼已久的、那沉甸甸的十几元生活费的。大学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虽也在同学会中见过几面,但印象始终定格在大学时代。读了这本书稿后,忽然觉得这位熟悉的老同学陌生起来,原来振兴的生活经历如此曲折,感情世界如此丰富,文字功底又如此扎实。上大学之前,他先后担任过当地的生产队委、团小组长、拖拉机手、持枪武装民兵、植保员、粮食保管员、县广播站通讯员,做过代课教师,还有过三年被推荐,三次白折腾,终于破碎的大学梦。难怪他能写出这样一本内容厚实,文字硬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扎本根,接地气的书稿来,而这,正是我一直想做,而至今没做,不知何时能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本书稿,标题为《光阴絮语》,可见振兴的谦逊与厚道。明明他是主角,是他的“絮语”,可他却将自己写的文字归之于“光阴”,即时间这个永恒的存在,仿佛是后者在言说,在叙述,在絮叨,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全书不刻意追求系统化,整体结构却是“形散神不散”。前言部分,考证了诸暨刘氏家族的起源和根脉,材料丰富,考据翔实;中间两大篇,分别用散文和诗歌,娓娓道出个人的、家庭的和村落中的故事。每一篇相对独立,又互相呼应;最后以一首《树叶黄了想爹娘》的小诗作结,完成了闭环。就这样,振兴通过这部书稿,不经意中对三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方?”作出了自己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贯穿全书的关键词是感恩和怀旧,或更准确地说,是在感恩中怀旧,在怀旧中感恩。面对生命中发生过的一切——早岁的困顿、谋生的艰辛、家庭的责任、命运的弄人等,振兴的态度始终是无怨无悔,坦然接受,默默担当。而这种态度又是通过他的简朴、妥贴的文字传达出来的。其风格犹如他家乡的大山般稳重、沉静;溪流般清澈、透亮,且饱含了脉脉深情和悠悠乡愁。书稿中有些段落简直是“字字血、声声泪”,与一些名家散文并列也毫不逊色。比如,振兴写他去见临终前祖母的那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祖母见我来了,随即摸摸索索地从被窝里取出那块我很熟悉的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已经泛黄的白底四边有蓝条的手绢包,又抖抖索索地一层层打开来,然后拿出手绢里包着的一张五角纸币、一枚五分硬币,有点吃力地断断续续地盯着我说:“兴,这个钞票给你用。”我分明看到祖母当时眼眶里含着泪花。接过祖母的钞票时,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啊,祖母!这可是您的全部积蓄!五角五分,这个数字是多么的渺小,用现在的眼光看,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这五角五分钱,寄托着敬爱的祖母对我们孙辈的多少疼爱,多少希望!此情此景,刻骨铭心,没齿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承认,读到这里时,我也忍不住泪目了。人间至情即好文。书稿中类似这样感人的段落还有不少,处处体现了这个诸暨大山农家子弟的赤子之心。窃以为,无论今后高科技再怎么迭代进化,这些文字是AI写不出来的,因为AI没有“具身感知”,不知亲情、感恩为何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为一个早已退休、安享晚年的50后,振兴写这部书稿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赢利,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份记录,给子孙留下一个念想,给时代留下一份档案。除了慎终追远的家族/家庭叙事外,振兴还在书中生动记录了不少那个特殊年代、充满烟火味的生活/生产场景,如放牛、牧羊、背毛竹、扛木料,杀年猪、搡年糕、“双抢”、“交公粮”、祭祖上坟等。这种简朴中有丰裕,艰辛中有欢乐的感觉,读来特别亲切。另外,他还用心记录了许多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如肉价、粮价,猪种、稻种价格等;其所涉及的资料、数字,有些是他自己当年亲手记录在日记中的,有些只是当时的印象,后来又走亲访友考证过的,完全可以作为后世引用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那些年我们曾经用过的一些物件”,并一一列出了它们的名目,从日用家具到农具,竟然数以百计,他说,“这些古老的物件,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頑强不屈、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这些美丽的物件,是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摔成八瓣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结晶和优秀历史的传承...”。这也唤起了作为同龄人的我“内心的几分涟漪和激情”。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这一个个物件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都是一首歌,都是一篇诗!”借助这些日常记录,振兴不经意中将自己个人、家庭和村落的小叙事,汇入了整个民族记忆的大叙事中。</p> <p class="ql-block"> 在回忆他父亲的那篇散文中,振兴写过这样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人群中你再也找不到他,可他如山一样挺拔,像地一样厚实——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从含辛茹苦、筚路蓝缕到安居乐业、富足强盛,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们拼搏奋斗的昨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饮水思源滴水涌泉,尊重历史砥砺奋进,这应该是我们下一代要保持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对父亲和父辈的写照,也是对自己这代人的自况,更是对后代的谆谆叮嘱。或许有点“爹味”,但它们却是吃尽人间苦、方知苦后甘的肺腑之言。愿当下的年轻人能理解、共情并尊重这份用心制作的厚礼。它虽然连图带文只有区区300来页,却是一个个人的生命成长史,一个时代的缩影。谁能说,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也能给世界献上这样一份礼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插图均为本人手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