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与滕王阁:一场跨越千年的墨色相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仲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春的雨,总带着三分江南的缠绵。当我攥着那张边缘微微卷起的高铁票,站在南昌西站的出口,细密的雨丝恰好落在肩头,微凉的触感顺着衣领钻进脖颈,竟让我莫名想起《滕王阁序》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句子——原来跨越了季节与千年,滕王阁给人的初见,都该带着这样一点诗意的湿意,像宣纸初遇墨汁,先晕开一层朦胧的期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阁的路不算远,我特意绕开了车流密集的主干道,沿着赣江堤岸慢慢走。风里裹着水汽,混着新柳抽芽的嫩香,还有远处樟树散发的清苦气息,一并扑进鼻腔。江水在雨雾里泛着淡青的光,偶有渔船披着蓑衣驶过,船桨划开的涟漪,像给江面绣上了细碎的银纹。走了约莫半个钟头,远远地,就看见那片飞檐翘角在雨雾中舒展,朱红的柱、黛青的瓦,檐角挂着的铜铃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却听不见声响,只觉得那画面像一幅被雨水晕开的工笔画,缓缓铺展在灰蓝色的天幕之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模样,父亲握着我的手,在泛黄的字帖上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的手掌宽大温暖,裹着我细瘦的手腕,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留下深浅不一的墨痕。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孤鹜”,只觉得这句子读起来像唱歌,平仄里藏着水流的声音;而滕王阁,就是这句歌里藏着的、最神秘的地方。我总缠着父亲问,那座楼是不是比我们家后面的山还高?楼里是不是真的有会飞的鸭子?父亲总是笑着揉我的头发,说等我再长大些,就带我去看。可后来父亲工作忙,这个约定,竟拖了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真正“走进”滕王阁,是在十岁的那个暑假。那天午后,父亲从外地出差回来,行李箱里除了给我带的糖果,还有一本线装的《滕王阁序》。封面是深褐色的布面,上面印着滕王阁的剪影,烫金的书名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摸上去还有轻微的凹凸感。我抱着书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蝉鸣声声里,试着读那些拗口的句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刚读了两句就卡了壳,父亲端着一碗绿豆汤走过来,坐在我身边,用筷子蘸着汤在石桌上画地图,说这是写滕王阁的地势,你看,它坐落在赣江边上,像一位张开双臂的巨人,把三江五湖都拥在怀里,左手牵着荆楚,右手拉着吴越。我似懂非懂,却对着封面上的剪影发呆,想象着那座楼里,是不是藏着无数诗人的笔,藏着无数个飘着酒香的夜晚,是不是有人像父亲这样,也会在月下给孩子讲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课本里再遇滕王阁,是初中的语文课。那天上课铃响后,老师抱着课本走进教室,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王勃”两个字,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竟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写字的沙沙声。老师说,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路过南昌时恰逢滕王阁宴饮,主人家本想让女婿在宴会上露一手,没想到王勃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我盯着课本里的插图,滕王阁的飞檐像要从纸上飞起来,檐角的风铃仿佛在耳边叮当作响,插图下方的注释里,写着“滕王阁因《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我忽然觉得,是王勃的笔给了这座楼灵魂,就像父亲的故事给了我童年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放学,我跑遍了学校附近的三家书店,终于在最后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找到了一本带注释的《滕王阁序》。封面是浅灰色的,里面夹着几张黑白的滕王阁照片,还有对“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些典故的解读。晚上我趴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读,把不懂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旁边画满了问号。读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我特意跑去问父亲,冯唐和李广是谁?父亲放下手里的报纸,给我讲他们的故事,说冯唐年轻时没赶上好时机,到老了才被重用;李广打了一辈子仗,却始终没得到应有的封赏。我听着听着,忽然有点难过,原来这座华丽的楼阁,不只有宴饮的热闹,还藏着文人的失意与感慨。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人生的起伏,只觉得滕王阁不再是一座遥远的楼,而是一个能装下喜怒哀乐的容器,就像我们家的老槐树,既能听我讲开心的事,也能接住我掉下来的眼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踏上滕王阁的台阶,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给朱红的廊柱镀上了一层暖光,柱身上雕刻的祥云图案,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台阶是青灰色的石板铺成的,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光滑,每一步踩上去,都能听见轻微的“咚”声,像在和历史对话。我扶着旁边的汉白玉栏杆,栏杆上雕着缠枝莲纹,指尖划过那些细腻的纹路,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给我买的木雕小兔子,也是这样温润的触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楼的大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滕王阁序》木雕,黑色的字刻在红色的香樟木上,字体苍劲有力,每一个笔画都透着筋骨。木雕的上方,挂着一盏圆形的宫灯,灯罩上绣着“滕王阁”三个金色的大字,灯穗垂下来,随着穿堂风轻轻摆动。我站在木雕前,轻声读着那些熟悉的句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竟有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错觉。我仿佛能看见王勃站在阁上,挥毫泼墨,墨汁在宣纸上迅速晕开,旁边的宾客们围在一旁,有的点头称赞,有的举杯喝彩,空气中飘着酒香和墨香,混在一起,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木质楼梯往上走,楼梯的扶手被无数人的手摸得发亮,每一级台阶都带着淡淡的木头香气。二楼的展厅里,陈列着历代滕王阁的模型,从唐初的简朴到宋代的华丽,从明代的恢弘到清代的雅致,每一个模型都做得格外精致,连窗棂上的花纹、檐角的走兽都清晰可见。讲解员穿着淡蓝色的旗袍,声音温柔地介绍,滕王阁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毁,有被大火烧的,有被洪水冲的,还有在战乱中倒塌的,但每一次被毁后,人们都会想办法重建它。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1989年,建筑师们参考了宋代的图纸,又融入了现代的工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着那些模型,忽然明白,人们执着于重建滕王阁,不仅仅是为了一座楼,更是为了守住那些藏在楼里的文化记忆。就像父亲当年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不是为了让我成为书法家,而是想把那些美好的文字传给我。展厅的角落里,放着一个老式的书桌,桌上摆着毛笔、砚台和宣纸,旁边立着一块牌子,写着“请君提笔书序”。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她的妈妈站在旁边,耐心地教她握笔的姿势,阳光落在她们身上,像一幅温暖的画。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是这样,在父亲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地描着“落霞与孤鹜齐飞”,原来有些传承,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心动的是三楼的观景台。凭栏远眺,赣江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缓缓流过脚下,江面上的水汽还没完全散去,远处的青山在雾中若隐若现。几只白鹭从江面掠过,翅膀掠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还有几只水鸟站在浅滩上,低着头梳理羽毛。这一刻,我忽然读懂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不是课本里的插图,不是老师的讲解,而是亲身站在这里,看着天空的蓝、江水的绿、晚霞的红融在一起,看着飞鸟与江水相映,看着天地间的辽阔与温柔,那种震撼,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形容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拂过我的脸颊,我仿佛能闻到千年前的酒香,能听到王勃挥笔时的墨汁滴落声,还能听到父亲当年给我讲典故时的声音。我从包里拿出那本线装的《滕王阁序》,就是父亲当年给我的那本,封面的布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纸张也泛黄了,我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一页,指尖抚过那些熟悉的文字,忽然觉得,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好像一下子就缩成了这一页纸的厚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阁上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滕王阁的飞檐在晚霞中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摇晃,终于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叮铃、叮铃,像在唱一首古老的歌。我坐在阁外的石凳上,看着江面上的渔船缓缓归航,渔民们站在船头,收起渔网,渔网里的鱼虾闪着银光。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渐亮起,星星点点,与江面上的波光相映,竟有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想起小时候的梦想,那时候总想着长大以后,要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可直到今天站在滕王阁上,才明白有些风景,不仅要用眼去看,更要用心去读——读它的历史,读它的故事,读它背后藏着的文化血脉,读那些跨越千年的传承与感动。就像这本《滕王阁序》,我读了二十多年,从不懂到懂,从模糊到清晰,就像我与滕王阁的缘分,从童年的想象到今天的相见,每一步,都藏着时光的温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滕王阁的时候,我在门口的书店里买了一本新的《滕王阁序》,封面是彩色的,印着滕王阁的全景图,晚霞中的滕王阁,比我今天看到的还要美。我把新书和那本旧书放在一起,抱在怀里,走在赣江堤岸上,晚风里依然带着水汽和柳香。回头望去,滕王阁在夜色中静静矗立,檐角的灯光亮了起来,像给这座楼戴上了一串珍珠项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知道,这不是我与滕王阁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以后的日子里,我或许还会再来,带着我的孩子,像父亲当年带我一样,给TA讲滕王阁的故事,讲王勃的才思,讲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力量。就像滕王阁一次次被重建,那些美好的文化与记忆,也会在这样的传承中,永远鲜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与滕王阁的故事,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相遇。它是我童年字帖上的墨痕,是我课本里的插图,是我青春里的憧憬,是我成年后与历史的对话,更是我与父亲之间,一段藏在文字里的温柔约定。这座楼,早已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藏在文化深处的坐标,指引着我去寻找那些关于诗意、关于理想、关于传承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滕王阁。它可能是一本书,一首诗,一个地方,也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而我何其幸运,能在这个暮春的午后,与我的滕王阁重逢,在墨色的文字里,在飞檐的剪影里,在赣江的波光里,读懂它跨越千年的温柔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滕王阁经典诗词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 ——唐·王勃《滕王阁序》</p><p class="ql-block">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唐·王勃《滕王阁诗》</p><p class="ql-block">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宋·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p><p class="ql-block">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宋·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p><p class="ql-block"> 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宋·王安国《题滕王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