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时代读后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点燃一盏不灭的灯--《觉醒年代》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合上《觉醒年代》的最后一页,心中激荡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它不像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扇时空之门,将我直接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新旧碰撞的“大时代”,本书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更为丰富的思想细节,完成了一场更为沉静、也更为深刻的灵魂洗礼。</p><p class="ql-block"> 《觉醒年代》这本书,最核心的叩问在于: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先贤们为民族寻出路、为万世开太平而觉醒。那么,在今日之中国,我们作为新时代职工又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觉醒”?</p><p class="ql-block">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各种算法和观点包围,极易陷入信息茧房。百年前的先驱们,是在无路处寻路。而我们今天的“觉醒”,或许正是不盲从、不轻信,保持批判性思维,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主动去探寻真相和真理。</p><p class="ql-block"> 从“宏大叙事”到“具体担当”:我们不必每个人都去思考“救国存亡”的宏大命题,但我们可以继承那份“担当”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敬业”的担当;在社会中恪守公德、维护正义,是对“公民责任”的担当;保持学习,提升自我,是对个人命运的担当。这种落在实处的担当,正是新时代“觉醒”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精神的“补钙”: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容易陷入精神的虚无与意义的迷失。书中陈延年、陈乔年面带微笑走向刑场的从容,李大钊为理想慷慨赴死的决绝,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精神“补钙”。它提醒我们,人活着,总需要一些超越物质利益的信仰来支持。</p><p class="ql-block"> 《觉醒年代》这本书,是一曲用文字谱写的理想主义赞歌。它没有画面的喧嚣,却于无声处让我们听到了历史的惊雷。它让我们相信,阅读的力量足以穿透时空,让两个时代的青年隔空对话。</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觉醒,是关于民族存亡和道路选择。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觉醒,或许是关于如何在和平繁荣中,找到个人的精神坐标,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具体而微的责任,并永葆一份独立思考和不屈奋进的“少年之气”。</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每一个阅读它的灵魂,点燃一盏不灭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