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学时期王教授对我的言传身教

老刘生活记

<p class="ql-block">每当我在学术研究中陷入瓶颈,指尖触碰到文献扉页的刹那,总会想起上海大学那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王教授伏案批改我论文的身影,像一枚温暖的印章,深深烙在我求学路上的回忆里。</p> <p class="ql-block">我初次敲开王教授办公室的门时,手里攥着满是逻辑漏洞的开题报告,连说话都带着怯意。本以为会迎来严厉的批评,他却先给我倒了杯热茶,指尖划过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轻声说:“选题很有新意,我们慢慢来,把框架理顺。”那之后的一个月,每周三下午成了我最踏实的时光。他从文献检索的技巧教起,用红笔在我的草稿上标注“此处需补充数据支撑”“这个论点可以结合最新政策”,甚至会逐句修正我的学术用语,连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耐心讲解。有一次我为了赶进度熬夜修改论文,凌晨两点给王教授发去邮件,没想到半小时后就收到了回复,附件里是他用不同颜色标注的修改建议,末尾还写着“注意休息,学术研究是长跑,不是冲刺”。</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读懂“培养”二字重量的,是一次学术会议的经历。王教授推荐我上台汇报研究成果,我因紧张在彩排时频频出错,甚至想打退堂鼓。他没有责备我,而是拉着我在会议室的走廊里,逐段梳理汇报逻辑,还模拟提问环节帮我预设问题。汇报当天,他坐在第一排,每当我眼神慌乱时,总能看到他鼓励的点头,那目光像一盏灯,让我慢慢找回了自信。汇报结束后,他笑着拍我的肩膀:“你看,你可以做到的。”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帮我准备这次汇报,他推掉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会议。</p> <p class="ql-block">我总会想起王教授当年递给我的那杯热茶,想起他伏案批改时专注的神情。他教会我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温度——用耐心化解迷茫,用关心点亮他人前行的路。上海大学的时光早已远去,但王教授给予我的这份温暖,却成了我人生行囊里最珍贵的宝藏,指引我在教育的路上,也成为一盏能照亮别人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