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萧耀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大唐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9226813。</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末的风带着几分暖意,吹过天安门广场东侧时,便把阳光揉进了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里。我站在馆前的台阶上,望着“国家博物馆”五个鎏金大字在春光里熠熠生辉,忽然觉得这方建筑不似冰冷的场馆,倒像一本摊开的巨著,正等着游人翻开扉页,触摸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文明印记——这里,装着中华五千年的月沉淀,也盛着春末最动人的历史温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刷身份证走进馆内,最先撞见的是大厅里的“古代中国”展厅入口。廊柱上的浮雕刻着商周的青铜器纹样,阳光透过天窗落在地面,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历史长河里闪烁的星子。我跟着人流往里走,最先驻足的是一组仰韶文化的彩陶,红陶黑纹的陶罐上,鱼纹与蛙纹生动鲜活,指尖隔着玻璃触碰那些流畅的线条,仿佛能摸到八千年前先民们揉捏陶土的温度。讲解员说,这组彩陶出土于陕西半坡遗址,陶罐上的纹样不仅是装饰,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原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审美与智慧,就已在陶土上生根发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展厅的回廊往前走,时光仿佛在脚下流转。商周的青铜鼎在展柜里静静伫立,“后母戊鼎”的兽面纹威严庄重,鼎身的铭文虽已模糊,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王室祭祀的肃穆;秦汉的兵马俑排列整齐,铠甲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将士们的眼神依旧锐利,似在守护着千年前的疆土;唐宋的瓷器泛着温润的光泽,青花缠枝莲纹碗的釉色清亮,粉彩瓷瓶的花纹细腻,让人想起长安的繁华与汴京的烟火。最让我心动的是一方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复刻卷,展柜里的画卷缓缓展开,青绿山水间藏着亭台楼阁、渔舟唱晚,春末的阳光落在画卷上,竟让那些山水有了流动的气息——原来古人笔下的春天,与此刻窗外的春光,竟有着跨越千年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转到“复兴之路”展厅时,氛围忽然变得厚重起来。展柜里的旧物件带着岁月的痕迹:鸦片战争时期的火炮锈迹斑斑,却仍能让人想起当年的烽火;五四运动时期的传单纸页泛黄,上面的字迹却依旧铿锵;新中国成立时的国旗边角有些磨损,却在灯光下泛着神圣的光。一位白发老人正指着一张老照片轻声讲解,照片里的建设者们顶着烈日修建厂房,脸上满是干劲,“那时候啊,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让国家快点强大起来”,老人的声音带着感慨,身旁的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神里满是敬佩。我望着那些老物件,忽然明白,国博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不是静止的,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精神的传承者——从远古的彩陶到近代的国旗,从商周的青铜到唐宋的瓷器,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中国人的坚韧与智慧,也在指引着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展厅时己是午晌,回望馆内,游人仍在展厅里缓缓穿行,有的驻足凝视,有的轻声讨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明的热爱。我忽然想起刚进馆时看见的那句话:“国家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原来这趟春末的国博之行,不仅是看展品,更是与历史对话,与文明相拥——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印记,会像春末的阳光一样,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末的北京,花期会过,绿意会浓,但国家博物馆里的文明回响,会永远留在时光长廊里,等着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来这里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明的力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