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老家的诗意回响</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文/福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那扇永远为你敞开的门,那盏无论多晚都为你留着的灯,是世间最温暖的守候。世间万千风景,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繁华都市到静谧古镇,看过再美的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心中最美的,永远是那条蜿蜒曲折、承载了无数记忆的回家路;人间百般滋味,尝过再多山珍海味、饕餮盛宴,舌尖最甜、心底最暖的,永远是妈妈亲手做的那桌饭菜,或许朴素无华,却饱含着岁月的温情与化不开的亲情。 老家,是我们疲惫心灵最柔软的港湾。无需刻意回忆,光是轻轻念起这两个字,仿佛就能闻到灶间飘出的饭菜香,听到父母熟悉的唠叨,内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泛起浓浓暖意,驱散所有的不安与浮躁。老家,又像是时光深处精心窖藏的一坛老酒,初闻或许平淡,然年岁愈长,经历愈多,那沉淀在岁月里的醇香便愈发醇厚绵长,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感悟与深情。<br> 古人云:“月是故乡明,饭是家乡香。”这不仅是文人墨客的乡愁,更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最朴素的情感。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摇篮,是我们灵魂的根系所在。无论我们走多远,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异国他乡;无论我们离开多久,是十年寒窗,还是半生漂泊,它始终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魂,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不容触碰,一碰即热泪盈眶;也是我们风雨人生中最踏实的归处,无论遭遇何种挫折与困境,只要想到它,便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br> 在老家,总能看到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人——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邻里乡党。他们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只要身子骨还硬朗,手里的活计就从未停歇。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辛劳一辈子。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耕耘、劳作生息、渐渐变老,用粗糙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希望,用坚实的脊梁扛起了家庭的责任,也用无言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担当。他们的身影,是老家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岸的丰碑。 <br> 在这里,天是那样澄澈的蓝,云是那样自在的白,仿佛被水洗过一般,不染一丝尘埃。一望无际的田园在眼前舒展,春有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夏有稻浪翻滚、荷风送香,秋有瓜果飘香、遍地金黄,冬有瑞雪覆盖、静谧安详。风里飘着泥土与青草的清新气息,夹杂着庄稼的芬芳,深吸一口,沁人心脾。路边的无名小花开得兀自灿烂,它们不与牡丹争艳,不与玫瑰比香,却以最本真的姿态,装点着故乡的角角落落,比任何刻意雕琢的风景都更动人心弦,因为那是生命最自然的绽放。<br>任凭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世事变迁,老家,永远是我们心头那一缕永恒的牵挂,是生命中一道永不褪色的乡愁印记。它不因我们的富贵贫贱而改变,也不因我们的成败得失而转移,它就在那里,如同一个恒定的坐标,标记着我们生命的起点与归宿。 老家,是人生的起点,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此心安处”。我们从这里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从这里汲取知识,树立理想,然后带着一身稚气与憧憬,勇敢地走向远方。我们血脉里流淌着这方水土的滋养,骨子里镌刻着这方百姓的坚韧与善良。它成了我们年少时一心想要逃离的“束缚”,却也成了我们长大后一生追寻的“远方”;它是我们出发时的原点,也成了我们面对世间风雨、历经人生坎坷时,内心深处最温暖、最坚实的力量源泉。那份力量,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脆弱时变得坚强。<br> 不管你走多远、走多久,看过多少风景,历经多少沧桑,老家的温度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或许是一个相似的场景,或许是一句熟悉的乡音,悄然漫上心头。在你疲惫不堪、迷茫无助时,它会化作一句温柔的低语,在耳畔轻轻响起:“别怕,孩子,若是倦了,就回来歇一歇,家永远在这里。” 再次踏上归途,故土仍在魂牵梦萦之处静候,却在时代的浪潮里悄然换了新颜。昔时低矮潮湿的旧屋,已化为一排排窗明几净、整洁雅致的小楼;从前晴则扬尘蔽日、雨则泥泞没踝的村路,早已拓宽为平坦开阔的水泥大道,盏盏路灯次第亮起,温柔地照亮了夜归人的路途。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赋予老家日新月异的生机。然而,行走其间,难以忽视的却是愈发凸显的“空心”之痛——村中平日常驻的,多是步履蹒跚的老人、病弱的身影与静默守望的孩童。那份曾经弥漫乡野、人欢马叫的鲜活生气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许挥之不去的沉沉暮气。<br> 唯有树上的蝉鸣、田间的蛙声,还有夏夜里草丛间的虫唱,依然如童年时一样清脆响亮,一样充满生命力。它们是故乡不变的底色,是童年记忆里最动听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也绘出了一幅新时代里老家既崭新又温暖、既现代又不失乡土气息的美丽画卷。 每一次归来,都是一次心灵的充电,一次精神的疗愈。我们在父母的膝下承欢,在亲友的谈笑中放松,在熟悉的乡音里找回迷失的自我。我们带着故乡给予的勇气、信心与力量,整理行囊,重新出发,去面对远方的挑战与未知。<br>离家的行囊里,除了必备的衣物,更装满了沉甸甸的牵挂与依依不舍的回望。那牵挂,是父母日渐斑白的鬓发,是他们目送我们远去的佝偻背影;那回望,是村口的老槐树,是村旁潺潺流淌的小河。这份牵挂与回望,渐渐化作我们远行路上的灯塔,无论我们走向何方,遇到多少黑暗与迷雾,那束光始终在我们心中亮着,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累了,就回头望一望——老家,永远在那里,在时光的深处,在心灵的彼岸,静静等你,从未离开。 此心安处是吾乡。老家,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家园,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永远魂牵梦萦的根之所在。它教会我们感恩,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能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个地方,叫作老家,在那里,有我们最深的牵挂和最温暖的归宿。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