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风扫梢头舞碧烟</p><p class="ql-block">高吟潄露势凌天</p><p class="ql-block">此君人道虚如谷</p><p class="ql-block">常欲出尘阅古贤</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诗画</p> <p class="ql-block">要深入解读这幅诗画,需从意象象征、诗画互文、儒道释精神融合、艺术赏析四个维度系统剖析:</p><p class="ql-block">一、意象的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竹:</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核心意象,儒家视其为“君子之德”载体,“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对应诗中“此君人道虚如谷”,体现谦虚守节的人格追求;道家视角下,其清逸脱俗契合“出尘”之态,暗含对自然本真、超脱世俗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鹌鹑(安存):</p><p class="ql-block">谐音“安存”,是传统吉祥符号,寄寓“平安存续”的世俗祈愿,同时“安”暗合道家“安时处顺”、儒家“修齐治平”对“安定”境界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七星虫(七星):</p><p class="ql-block">朱色七星虫添画面灵动,隐含“七星”神秘意象,关联道家对星象、自然秩序的敬畏,暗合儒家“格物致知”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且在审美层面与释家“色空相生”意境呼应(朱色“色”与水墨“空”对比,暗含“诸法空相”哲思)。</p> <p class="ql-block">二、诗画的精神互文</p><p class="ql-block">- 诗对画的精神提炼:</p><p class="ql-block">“风扫梢头舞碧烟,高吟潄露势凌天”以动态笔墨绘竹的挺拔灵动,“高吟”“凌天”既状竹形,更喻文人“立言传世、志存高远”的儒家进取精神;“虚如谷”“常欲出尘阅古贤”转向内在修为,“虚谷”是道家“虚怀若谷”、儒家“满招损,谦受益”的修养,“出尘阅古贤”将个体精神追求与对圣贤智慧的尊崇结合,体现儒道合流的文人情怀。</p><p class="ql-block">- 画对诗的意象具象:</p><p class="ql-block">画以水墨写意竹石、禽虫,笔墨浓淡干湿(竹的挺拔、石的厚重、虫的朱红)既具象呈现诗的意象,又以“写意”手法超越形似,传递释家“不著相”的审美境界——不执着于物象表面形态,追求精神意涵的传达。</p> <p class="ql-block">三、儒道释的融合表达</p><p class="ql-block">思想流派 表达维度 具体体现 </p><p class="ql-block">儒家 入世价值 借竹的“节”“虚”、对“古贤”的尊崇,强调人格修养与文化传承 </p><p class="ql-block">道家 出世超越 借竹的“出尘”“虚如谷”,表达对自然本真、超脱世俗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释家 存在哲思 以水墨“空灵”、朱虫与墨色“色空对比”,暗合“诸法无常、诸法空相”的观物视角 </p><p class="ql-block">三者相互交融:儒家“进取”与道家“超脱”构成文人精神张力,释家“空观”为这种张力提供审美与哲思落脚点,最终通过“祝安”题旨,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世俗的平安祈愿结合,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内圣外王”“出世入世”的辩证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艺术特色的多维赏析</p><p class="ql-block">- 意象营造:</p><p class="ql-block">首联动态写形,“风扫梢头舞碧烟”以“扫”“舞”赋予风与竹动态感,“碧烟”化实为虚,显竹之灵动感;“高吟潄露势凌天”从听觉与视觉双重刻画,勾勒竹之挺拔凌云之态。颔联静态写神,“此君人道虚如谷”化用“虚怀若谷”典故,点出竹中空特质,暗喻君子品格;“常欲出尘阅古贤”以拟人手法,写竹“出尘”之愿,见诗人对清雅境界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语言与用典:</p><p class="ql-block">语言凝练且张力十足,“舞碧烟”之柔与“势凌天”之刚、“虚如谷”之敛与“出尘”之放形成多重张力。用典自然含蓄,“此君”“虚如谷”等典故信手拈来,“阅古贤”将竹之“虚心”与古贤智慧勾连,赋予自然之物人文重量。</p><p class="ql-block">- 诗画交融:</p><p class="ql-block">实现诗中有画、画外有诗的审美效果,首联如工笔绘竹,细节生动;颔联似写意点睛,直抵精神。四句诗既具画面空间感(风、梢、烟、天),又含时间流动感(从“舞”之动态到“阅古贤”之历史纵深),达成诗画互补。</p><p class="ql-block">综上,这首题竹画诗与画,以竹为媒介,在意象、精神、思想、艺术层面深度融合,既延续“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传统,又通过竹之象,展现中国文人在儒道释思想滋养下“守心见性、出世入世”的精神追求,为观者提供了关于人格修养与精神超脱的多维启示。</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