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驾车行驶在山间公路上,远山近岭演绎着变幻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本溪关门山,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飒爽的秋风带来浓浓的秋意,摇曳的枝条与飘零的落叶,在山间展现着深秋的舞姿。走在一侧是林地一边是溪水的山路,脚下“沙沙”的枯叶声声,与溪水在岩石上跌落的“哗哗”作响,这种美妙的和弦又如秋日絮语。这就是进入“中国枫叶之都”关门山之时,感受到的舒朗与明快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咏叹秋天,清冷高俊甚至萧萧空寂,尽管“悲哉,秋之为气也”,但在“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气氛中,最激发“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于是乎“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奔放诗兴。伟人毛泽东更具豪迈气势的名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眼中,唯有秋天,才能飘荡“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劲风。</p> <p class="ql-block"> 东北最著名的大山是长白山,千山是长白山的余脉,而关门山则是千山的延伸。虽然这里山势并非巍峨高耸,但起伏的山岭和茂密的林木,特别因为漫山遍野的枫林红叶,让关门山的山门再也关不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关门山正是“山不在高,有枫则红”。每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不到一个月的观赏期,时令的因素,枫红佳期因而有限,游人纷至沓来凝眸赏枫。</p> <p class="ql-block"> 关门山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枫叶之都”,皆因在这秋风送爽季节,山巅、岭上、湖畔所有的枫树叶都泛起红色,尤其在阳光照射下红得奔放热烈,犹如披上节日盛装;红得层次分明,橘红、鲜红、深红异彩纷呈;红得千姿百态,角数从3角到13角包括掌形、五角形、鸡脚形美轮美奂;红得广阔无边,这里的枫树占树木总数达到60%,26万亩红叶从沟底向山顶蔓延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那天的傍晚,一场秋雨刚刚停歇,清凉的空气格外新鲜。弯弯曲曲的山路,偶见零星几个游人,景区愈加清静。这处四A级景区平时人头攒动,而此时林间小路难得静悄悄的。时近晚秋,杨柳等树木落叶飘零,但红如火焰的枫叶,仍然为山间秋色涂抹着热情昂扬的底色,在冬季来临之前,默默履行秋天标配色彩的职责,一丝不苟地演奏着秋之韵的尾声。</p> <p class="ql-block"> 山间的石板路蜿蜒伸向山林深处,仰望阔叶林、针叶林等树种混生于山坡上。笔直挺拔的红松、枝杈弯曲的柳树、亭亭玉立的白桦等都与红枫林交织分布。常言道“红花也得绿叶衬”,红叶与白桦映衬鲜明,枫树依托松树对比生动。这里森林覆盖率95%的漫山遍野,多层次多色彩的植被,构成这里既气势磅礴又韵味丰富的森林交响曲。掬起一捧落叶,我默默地为自然年轮的更替而感叹和礼赞。</p> <p class="ql-block"> 红枫与秋水乃是天然绝配,当秋天枫叶红了时候,老边沟河水已无浊浪翻滚,变得清流舒缓;大石湖潭水也显得清澈透明。红红的枫叶与蓝蓝的湖水相遇,这份宁静与和谐,只有此时此地才会获此专享。初唐诗人王勃描绘“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景象,与今天傍晚暮色中的老边沟很是吻合。有流水便有桥,称这里的桥为“枫桥”更是格外贴切。一钩弯月的小拱桥,在枫林掩映下更具“枫桥夜泊”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瞩望枫叶如丹的景色,也许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会汲取到构思源泉,激发创作灵感。难怪唐代诗人杜牧写下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台湾著名散文家林玄清《秋天的枫叶》一文,“我在枫叶里,枫叶也在我的胸中”,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当代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的巨幅画作《万山红遍》,画面中红色枫叶与墨色山体的碰撞,自然之美与火热激情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中小学时候,自己出于对三角枫叶朴素的喜爱之情,与同学们在秋高气爽时节登山时,也习惯采摘几片红叶夹在书中,当作书签而心满意足。对于美好的共识可以超越国度和种族,后来在地理课上,也看到白求恩的故乡,那是一个枫叶的国度,加拿大的国旗就是一枚红色枫叶。在征集的所有投稿设计方案中,无一例外地都植入枫叶元素。这面旗帜因满票而入选。</p> <p class="ql-block"> 枫叶又常常赋予一种精神力量,在奋斗者眼中,它就是熊熊火焰。陈毅元帅有首五言绝句,“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以红枫为标志的红色基因传承,在关门山还有特殊寓意。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将军曾率领东北抗联,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如今,杨靖宇指挥部、抗联石棚、哨所和抗联医疗所等都得以保存。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片片红叶更寄托对抗日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