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山西 (6)

一韦先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古代壁画,山西运城永乐宫的元代壁画可谓是冠绝古今,享誉海内外。然而在运城北边的稷山县境内,还有一处坐落于乡野间的古寺——青龙寺,其保存的元代水陆画虽不如永乐宫的名气,却与永乐宫壁画一脉相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感悟青龙寺壁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龙朔二年(662年),曾经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民国初始,青龙寺被当作学校使用,其后陆陆续续作为校舍半个多世纪,寺内的塑像全被推倒,壁画部分遭到破坏,直到70年代中期,青龙寺才受到文管部门的重视,得以全面维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占地约6000平米的青龙寺,中轴线上建有大小殿宇8个,包括山门、腰殿、大雄宝殿以及西侧的配殿和耳殿等,现存建筑均系元、明遗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青龙寺的建筑特色平平,但其殿宇内的元、明壁画却十分出彩,其风格技法与永乐宫几无二致,且比永乐宫壁画要早40年,据传其画匠还是永乐宫壁画绘者的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寺目前尚存壁画196.38㎡,这些壁画结构严谨,笔力遒劲,笔法流畅,色彩柔和;画中的人物比例恰当,繁而不乱,神态逼真,造型优美,被视为元、明两代绘画的代表作,十分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赏青龙寺壁画,不请讲解员是万万不行的。徜徉在数百平米的壁画海洋中,没有专业的讲解,就如同少了GPS,没了方向,甚至连基本的什么是水陆画的概念都弄不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讲解员的介绍,我首先厘清了水陆画的核心定义:它是“中国传统宗教绘画的重要门类,专门用于佛教水陆法会,悬挂坛场以超度亡灵、普济鬼神。” 随后,听着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沉浸式地饱览了这批“中国现存最早水陆画”的精华,既欣赏了艺术,又加深了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真庆幸做出这个正确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青龙寺水陆画前,瞬间被扑面而来的震撼所包围——数百年不褪色的矿物颜料致使这些壁画仍显得清晰鲜亮。当密密麻麻的神祇人物“活”在眼前,我仿佛隐约听见了画中礼佛的梵音、俗世的低语,甚至不由自主地坠入到三教交融的古老时空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赏青龙寺的壁画,腰殿(接引佛殿)的水陆画是全寺的精华所在。该殿四壁130㎡的墙面上,共绘有人物300余众,绘制年代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除北壁可谓命运多舛,不仅因地震坍塌,修缮、补绘工作时断时续外,其它三面墙壁则基本保留着初次绘制的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首先被引领至西壁观赏上层的《三世佛和礼佛图》,讲解员将我们的视线聚焦在毗卢遮那佛头戴的花冠上,她解释说这部分图案非但绘制十分精美,且纹样极为繁复,是元代工笔重彩的典型代表。接着又欣赏了《道教诸神图》,图中不仅有帝释天、大梵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等人物,还见比丘在香案前躬身礼佛。这些人物非但神态表情栩栩如生,其衣着服饰的色彩搭配也不尽相同,在和谐自然中将每个人物不同的气质和风貌都给凸显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腰殿的南壁共绘有8组41位人物,除十大明王外,更有耳熟能详的人间俗众。我在其中先后找到了儒雅的孔子、睿智的诸葛亮、英气的花木兰、勇猛的张飞、关公等人物。画中的人物无论是衣袂的飘然动感,还是器物细节的精准勾勒,都展现了画师高超的写实能力。画中表现出来的那些丰富的民风民俗和社会内容,是贴近生活的“人间烟火气”的所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腰殿的东壁部分损坏,上层原绘有佛像,现基本不存;中层有十地菩萨、紫微大帝、童子、文官像等;下层多为与农业及天气气候有关的神祇,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腰殿的北壁又被分为两部分,西侧是《九横死众生图》,该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九横死众生像;东侧是十八罗汉像,其下方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画面,是宗教教义的直观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精彩的要数十八罗汉的神态差异,每个罗汉的表情、手势都独一无二;最生动的是十殿阎君与六道轮回的画面,通过鬼卒、轮回场景的刻画,充分表达了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在腰殿中间的扇面墙上还绘有一铺《千手观音说法图》,就内容及绘画风格来看,明显与殿内的水陆画不一致,尤其是观音的衣纹线条、色彩等,可直观感受到不同年代画匠的技法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腰殿,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内,这里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其中东壁为《释迦牟尼说法图》,重点看佛祖的弟子迦叶的面部,那深目高鼻的胡人特征极具辨识度,尤为传神的是那双眼睛,流转的眼波传达出悲悯的情怀和高深的洞察力。当你的目光与之对视,就发觉他也直视着你,通过眼神在与你真情交流,原来这就是绘画的神奇之处,不愧是“以形传神”的巅峰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的西壁为《弥勒变》,其画面布局几乎和东壁一样。下方的《帝侯剃度图》分别绘有国王和王后的剃度场景。可惜有关国王剃度的群像部分已缺失,据说这部分壁画目前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内;而王后剃度图则清晰完整,只见画面上的王后梵摩越(她是弥勒佛在人世的生母)面相饱满,雍容华贵,正闭目合十接受剃度,神态十分虔诚。其身后有宫人持刀欲剃去她的长发,还有宫女持宝扇、捧玉盘立于身后。专注于这一画面时,你会不知不觉地被梵摩越的虔诚深深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令人惊讶的是,在殿门上方的拱眼处绘有一幅《玄奘取经图》,这幅图成于元末明初,比明中期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早了将近100年。这究竟是什么回事?难道是吴老先生囿于这幅画的启迪,才创作出了《西游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寺的水陆画融合了佛、道、儒三教的人物和故事,描绘了佛祖、菩萨、力士、鬼卒等众多神祇以及人间的各类代表人物,体现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采取元代“中心对称”的创作理念,又应用了明代“分层排列”的绘画技巧,将两个朝代的构图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运用铁线描、兰叶描、琴弦描等多种传统技法,充分表现出人物的服饰、肌肤、毛发等不同的质感和形态,使画面人物顾盼生动、相互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寺的水陆画不只是艺术遗产,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色彩与线条,将元明时期的文化温度、画匠的匠心传承到了今天,让今人有幸与历史交流,在无穷的回味中感悟历史的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寺的水陆画作为元明时期的绘画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沉浸在这些壁画之中,心绪会由初始的震撼转为深深的敬畏。看到那些用线条勾勒出来的菩萨衣袂的飘逸、明王怒目的威严以及孔子、诸葛亮、花木兰等俗世人物的鲜活,会惊叹于古人“以画载道”的巧思——他们不仅是在绘制宗教画卷,更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的信仰、伦理与生活。特别是目览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的画面,会产生一种对生命与善恶的淡淡思索,这种共鸣无关宗教,而是源于人类对真、善、恶的共同感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能与珍贵的艺术瑰宝近距离邂逅,并直面元明三教融合的历史印记,我感到十分幸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谨向摄影师表示诚挚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