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机屏幕上,朋友那句“音响效果不尽人意,现场气氛大打折扣”的留言,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漾开层层涟漪。知音艺术团国庆专场的喜悦还未散尽,这份坦诚的批评却让我倍感珍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从露天广场的酣畅淋漓走向更高艺术境界时,必须直面的课题——对声音品质的自觉。</p><p class="ql-block"> 回想以往的露天广场演出,或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或星月为幕,大地为台。观众围坐,掌声与欢笑在广场上空交融。这种“广场大舞台”的演出形式,有着剧院难以比拟的亲和力与烟火气。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一个眼神、一次互动都充满温度。然而,当这份鲜活被记录、被传播时,露天环境的不可控性便暴露无遗。风拂过话筒的嘶鸣,远处隐约的车马人声,都如同闯入画布的杂色,破坏了声音的纯净。热情洋溢的现场气氛,在视频中因拾音的局限而打了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朋友的提醒,正是点醒了我们:艺术的感染力,不仅在于现场即时的热情,也在于其经得起记录、耐得住回味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这促使我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艺术路径。放眼望去,多少业余文艺团体都曾历经相似的轨迹:从“地沟文化”、“路边小摊”的自发与随性,到“公园一角”的初具形态,再到“广场大舞台”的开放与包容,最终,许多团体将步入专业“剧院”作为成熟的标志。这并非简单的场地迁移,而是对艺术表现完整性、精致化不懈追求的体现。专业人士为何对录音棚情有独钟?因为那里是声音的“炼金术”工坊,能剔除环境的干扰,淬炼出每一个音符最本真的质感。音品质量,无疑是音乐艺术的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情感表达的准确性与艺术感染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因此,朋友的逆耳忠言,实为知音艺术团迈向新阶段的宝贵契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葆有 grassroots (草根阶层、普通民众)活力的同时,提升艺术的含金量?未来,在选择演出时,除了考量场地的氛围,我们必须将音响设备这一“硬件”提升到战略高度。优质的音响不仅是技术的保障,更是对作品、对观众尊重的体现。我们的演出侧重点,应更有意识地向室内环境倾斜,尤其是那些声学条件经过专业设计的剧场。在那里,声音能被温柔包裹、精准投射,演员的精湛技艺与作品的细腻情感方能得以最完满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从露天广场的广阔天地到专业剧场的聚焦之光,这是一条从热情奔放走向精雕细琢的自觉之路。感谢那些直言的朋友,他们的声音是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知音艺术团将带着这份清醒的认知,既不忘广场演出那份与民同乐的初心,更勇敢攀登声音艺术的高峰,在更专业的舞台上,奏响更加动人心弦的乐章。</p><p class="ql-block">(附去年知音艺术团秋季音乐会的节目之一:《情景小唱——温暖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