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与宽容

城南听雨

<p class="ql-block">  大假冗余,挥斥有度,热门景点话题飚升。可有人偏偏每年都去写山顶那个厕所,又是照片又是文字,你换个马甲就以为别人不认识你了?登泰山是勇者的事,坐很长时间的车过来,摸黑往上走,过程艰辛,山上又很冷(大约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就能降1度),这都是有预期的事,到地方倒地就睡也是可以理解。比如我吧,说件往事,1983年一人出差往河南去,出门借钱,你说多少领导给你签字,上会计上开支票,你受累去银行提款就是。可我偏偏怕出门钱被人偷了骗了,紧巴巴借1000元。在河南走几个地方,最后一站开封,公事毕,火车站买好票,兜里就仅剩10元了。那是夏天,天气很热,挤上车一看是个蹲车门的阵仗,那么好,仅有10元不是,下车站台上买两瓶啤酒,液体面包,有吃有喝就不要求更多了。那车走走停停十几个小时,车过苏州这事才有缓。多少年后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很江湖,遇事能杠能忍,延伸一下就是有机会做事就去做一做,不被看重能学习就去学一学。</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我往绍兴去了,去赶个热闹,顺便拍照。对于拍照,我一般不拍那些人多无序的照片,认为人多就是无序,无序就是人多。不过这一回的绍兴之行,让我多多少少改变了看法。地铁上人并不多,出站去仓桥直街,前八百米后几百米也都是走着过来的。人确实多,街巷古朴生意火爆,是很好的节日气氛。一路走到重点景区鲁迅故里,在西门入口这个地方,听嗽叭里嚷,请各位绕行,绕东门那边去,从那边进,由西门出。人太多,这是个不错的建议。那时是下午四点,光线还比较强,往南又转东绕到东门后,拍到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会说,噢,领教了,水乡的堵,原来这么有特色!有特色不假,细观这里的这些人,却是行为有序。绍兴的水巷四通八达,鲁迅故里码头这里,好像是单程60往返100的价码,一旦成行,那船摇颤着能划到仓桥直街那边去。鲁迅故居或曰周家台门,拍张照片想避开人头那那是不可能了,好在看看,下午四点半后的光线投在黑漆大门上,看上去还算合谐。小街长四五百米,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点味书屋》一文中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p> <p class="ql-block">  再就是咸亨酒店。咸亨酒店位于鲁迅中路上,距鲁迅故里景区西入口不远,1994年我们开车第一次过来,那时店内豆腐干、茴香豆这些还有,包括黄酒,米饭这些都是五毛钱一碗。我们四个人,我说我十块钱请你们吃一顿,没人肯信,到地方看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还有回字有四样写法,“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p> <p class="ql-block">  在店内温一碗酒,坐条凳上慢慢喝着,书中鲁镇或现实中的水巷与石板路的街巷,也渐次渐变地变得扶摇起来,少年鲁迅去那个叫做三味书屋的先生家读书,是十二岁,在这之前家中有本宅私塾,是有过启蒙学习过程的。三味书屋里面,我第一次进去参观,那里有一方不大的习字沙盘,浅浅的细沙,是以小木棍写字习字用的。现在这个东西没了,这更符合实际情况,他们一上手就是毛笔,四书五经,觅诗做对。</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当年走过的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  17岁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他由传统读书人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站。考取去日本的公费留学,并由从医救国转变为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以后写有《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1912.5-1926.8),应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职。1918年,鲁迅结识陈独秀、李易峰大钊等人,成为《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同年5月,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1920年在北大和北师大讲授中国小说史,以后是厦大与广州中山大学讲学,都有着教授身份。《阿Q正传》《故乡》《秋夜》是在北京那个时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说的是鲁迅在北京居住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在来绍兴进入鲁迅故里景区的人流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有的是由家长带着三三两两的来,有的是孩子在小学阶段有组织地过来,看看鲁迅小时家中的生活环境,看看百草园长什么样,走入三味书屋,看看鲁迅当年上学坐过的书桌,体会一下个中三昧,这很重要。鲁迅精神在今天仍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得失,我们知道,鲁迅在北京是有一套房的(三进四合院),为什么要搬去上海?1927年,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后,公共租界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保护,使其能够继续从事“社会批判”类文学创作。上海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氛围浓厚,鲁迅在此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如瞿秋白、茅盾、巴金等,大量的出版社与书店,如内山书店也都在上海。鲁迅喜欢上海的居住环境,“怒向刀丛觅小诗”,坐一只藤椅上,手上夹一只烟,大量的文字著述。1937年10月19日,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毛泽东主席在发表的演讲中说,“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1938年,第一次出版的《鲁迅全集》摆上了毛泽东案头,有毛泽东主席在枣园窑洞中的工作照可以做证。</p><p class="ql-block"> (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