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新设储能部,下一步究竟要做啥?(原创 电火花 电力那点事2025年10月02日)

(卢)Georgelu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南方电网调研时抛出“<b>开启增长第二曲线</b>”的命题,这家坐拥324亿资产、服务南方五省区4.7亿人口的能源巨头,正用一场总部架构的“手术刀”划开未来的切口——<b>新设“输配电与储能部”</b>,将储能从边缘技术推上战略C位。这不仅是部门名称的简单叠加,更是一场关于能源革命的底层逻辑重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b>输配电”到“输配电与储能部”</b>,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战略定位的全面升级。传统电网以“安全输送”为核心,而储能技术的融入使其具备了“<b>时空调节”能力—</b>—通过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手段,电网不仅能平衡供需波动,更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将“余电”转化为<b>可存储、可交易的“能源商品</b>”。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将电网从单一的“基础设施”升级为“能源价值创造平台”,为第二曲线生长提供了技术底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中国能源版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量冲击:风光发电占比预计突破18%,但新能源的“间歇性”特性让电网陷入“靠天吃饭”的困境——白天光伏满发时电网消纳困难,夜晚风电骤减时又面临供电缺口。国家能源局在“十四五”规划给出了目标:抽水蓄能装机需超62GW,而南方电网区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占比超4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方电网的储能布局早已暗藏伏笔:旗下南网储能作为唯一上市平台,在运抽水蓄能装机7.1GW(全国占比12%),在建5.3GW;电化学储能投产1.2GWh,覆盖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更关键的是其“电网协同”的壁垒优势——背靠南方电网,优先获取调频、调峰订单,抽蓄项目利用率超90%,单位造价低至5000元/kW(行业平均6000+)。这种<b>“资源卡位+技术领先+政策红利”</b>的三重加持,让储能从“可选配件”变成了电网的“刚需器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总部架构调整中,“输配电部”升级为“输配电与储能部”,看似仅增加两个汉字,实则是对能源系统本质的重新定义。传统电网的逻辑是<b>“发-输-配-用”</b>的单向流动,而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源网荷储”的多向互动——储能既是<b>电网的“稳定器”</b>(调峰调频),也是<b>新能源的“充电宝”</b>(消纳支撑),更是<b>用户侧的“能量银行”</b>(需求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方电网的布局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技术路线:抽水蓄能(广东肇庆120万千瓦项目)、电化学储能(大湾区独立储能电站)、全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突破)形成“短-中-长”时序覆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商业模式:共享储能模式在广东试点IRR超8%,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将储能从<b>“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生态构建:成立储能研究院,牵头制定电化学储能并网测试规范,联合设备厂商、高校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技术-标准-市场的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重构的终极目标,是让电网从“被动适应新能源”转向“主动引领能源转型”。正如南方电网董事长所言:<b>“储能不是电网的负担,而是开启第二曲线的钥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电网投资从2024年的1660亿元飙升至2025年的1750亿元,当南网储能营收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增长45%,数字背后是能源企业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范式转换。南方电网的“第二曲线”隐藏在三个维度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技术维度:构建“云边端”协同的储能智能管控平台,实现AI调度优化,将储能电站从“人工操作”升级为“自动驾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市场维度:推动绿电绿证交易、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市场等机制创新,让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b>2025年广东试点项目IRR已超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生态维度:通过“南网在线”平台整合40款多元智慧服务产品,满足用户从充电到用能的全程需求,构建“能源+数据”的生态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转换的紧迫性在于:新型储能技术(如钠电池)可能对抽水蓄能形成替代压力,电价政策调整可能影响收益模式。南方电网的应对策略是“以快打慢”——通过架构调整加速决策链条,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通过生态构建锁定用户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南方电网将“品牌管理部”纳入企业架构与标准化部,当“南方总调”升级为跨区域调度中枢,这些调整透露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电网正在从“电力传输通道”转型为“能源服务平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用户侧:通过“<b>一地受理、多地协同”</b>的跨境办电模式,将服务从“供电”延伸至“用能咨询”“能效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产业侧:在横琴、南沙等自贸区推行“<b>全低压供电”</b>,为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兴负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社会侧: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试点计划检修<b>“零感知”</b>,通过不停电作业技术将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转型的底层逻辑,是电网企业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跃迁——通过储能这个“支点”,撬动整个能源生态的价值重构。正如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所言:<b>“第二曲线不是对第一曲线的修补,而是从底层逻辑开始的重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结语:当电网开始“生长”第二曲线,未来储能更值得期待。</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2023年<b>内蒙古电力公司就成立储能部</b>,开始独立储能的投资、运营布局,标志着<b>传统电网企业向新型能源服务商转型</b>的实质性突破。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实现削峰填谷与需求侧响应,不仅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更开辟了储能商业化运营的新路径。其模式正被南方电网复制并升级:通过“集中式+分布式”协同调度,将储能纳入主网调峰、调频体系,形成“全网一盘棋”的资源优化配置。正如《国富论》所言:“分工是效率的源泉。”电网企业以储能为纽带,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深度耦合,重塑电力系统运行逻辑。这一转型正加速向智能化演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方电网的架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能源未来”的预演。<b>当储能从输配电部的“附属功能”升级为独立部门,</b>当电网调度从“区域分割”走向“跨国协同”,这家传统能源企业正在用“组织变革”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在碳中和的赛道上,如何从“追赶者”变为“定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答案或许藏在南网储能的财报里——<b>2025年目标装机15GW,毛利率比同行高5-8个百分点</b>;也藏在广东肇庆抽蓄项目的轰鸣声中——那台120万千瓦的机组,正在将间歇性的风光转化为稳定的绿色电力;更藏在张玉卓的调研讲话里:“<b>要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曲线,终将指向一个<b>更清洁、更智能、更富有弹性的能源未来!</b></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idYhcdeXxKWGvAQASvTD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