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博伊姆讲述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大杰爷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称“月光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钢琴作品,题献给恋人朱丽埃塔·圭恰迪尼。其别名“月光”源于德国诗人雷尔施塔布对第一乐章如月光映湖的诗意联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以慢板三连音营造冥想氛围,第二乐章以轻快旋律过渡,第三乐章以急速节奏展现激烈情感。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结构惯例,要求乐章间无停顿演奏,并标注为“幻想曲风格”。创作期间他与贵族学生朱丽叶塔相恋受阻,但作品并未直接关联月光意象。“月光”之名于1830年代由乐评家赋予,虽偏离创作初衷却促进了作品传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播放时点击视频中右下“放大”钮,可以全屏(横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讲述视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式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在一个乐章里出现,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乐曲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 una Fantasi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作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恋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025.10.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