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子》第四十章是最短短的一章,只有两句话——“反(同‘返’,归、还)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p class="ql-block">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说:“返回,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的运用特征。”道反,道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对自然规律、社会治理及个人修养具有深刻的洞察。老子认为自然事物发展呈现循环往复的规律,如四季更替、昼夜交替,这种“反”是道的运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强硬手段往往导致反效果,需以柔克刚、顺应规律。在政治领域,老子主张“以柔克刚”,反对强权统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谦逊不争,具有顺其自然的态度,避免过度强求结果。老子说“有”“无”不是对立的,“有为”与“无为”平衡。“弱”并非消极退缩,而是以无形之力推动万物自然生长,道之创造万物却不显强制,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智慧。老子这样“道反,道弱”的思维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和道的运行法则。老子认为万物发展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即事物发展到极端后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日月盈亏等现象体现了这种反向运动的特性。这种循环反复的过程是“道”持续存在的动力源泉。“道弱”是道柔弱、谦下的根本作用方式。老子认为刚强易折,柔弱反而能持久生存,水虽然柔软,石头坚硬,却能穿透,婴儿虽弱却蕴含生命力。这种思维打破了传统“强大即有用”的认知,倡导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这是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这两句其实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反向运动是道的运行方式,而柔弱则是道的实际效用体现,共同构成老子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p> <p class="ql-block"> 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成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从宇宙生成的根本规律认为,万物从“有”的具体存在显现,而“有”又源于“无”的无形本源。这种观点突破了单纯物质性的认知,强调“无”作为终极本体的意义。老子认为“无”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后分化为阴阳二气形成万物,体现了对世界起源的辩证思考。从“有”回归“无”来激活道的运行,“反者道之动”,反向思维,为人类生存治理提供策略。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老子提醒人类在追求“有”的物质利益时,需兼顾“无”的自然法则、潜在可能性,避免过度掠夺导致的生态危机。人生的来去,老子引导人们超越对具象存在的执着,领悟永恒之道。“有”与“无”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有,为了益处;无,为了稳定,二者结合方能实现事物的完整价值,体现道家辩证法的深刻性。“有生于无”,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他强调万物生成的根本在于“无”,即道的本源状态,而非直接从“有”中产生。万物虽由具体形态的“有”显现,但其本质源于无形无象的“无”。这种“无”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是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 每个人为什么能从父母身上出来呢?因为先前没有你。这一思想揭示了物质世界与自然规律的辩证关系。老子通过“有生于无”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生成本质——万物虽以“有”具体形态存在,但其本源却存在于混沌未分的“无”之中。这种思维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将存在与生成过程置于更宏大的自然法则之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思想源头。人生存的“有”离不开“无”,如果不做到该“无”,生活就没有了。老子强调“无”的自然规律,对“有”的人类活动有制约作用,提醒人类需遵循自然法则,过度开发必然导致失衡,不持续发展。人的生存需要辩证看待“有”与“无”,既重视物质基础的有,又需洞察潜在规律的无。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何伟俊</p><p class="ql-block">何伟俊谈国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