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的坚强让我惊叹。从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直至办完父亲的后事,母亲几乎没掉一滴泪。送走父亲的第二天,我们想让母亲散散心,就陪母亲到大连老虎滩去游玩了一天。回到金州,已是晚饭时间,走到金湾路火锅店,我们说就在这里吃饭吧,母亲同意了。坐下以后,母亲说:“我和你爸有一天散步走到这儿,你爸停下来往里看,说吃饭的人还挺多。我说咱们也进去吃吧,你爸坚持要回家吃,所以从来没进来过。”说到这儿,母亲第一次哽咽了,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知道,母亲是为父亲没进来吃过一顿饭而伤心。我赶紧安慰母亲:“不进来吃饭是父亲的选择,你硬拉他进来,他还会发脾气。”父亲的选择是他一生经历的必然。父亲八岁时没了爹,我奶奶拉扯着五个幼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乎沦为乞丐。解放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仍然需要节衣缩食才能养活一家人。三年困难时期,我已经记事,我们家没饿着,但是靠吃糠咽菜才熬过来。经过这样的艰难困苦,勤俭节约已经成为老一辈人刻在骨子里的品质。看到子女招手打的就走,父母心理也有不平衡,发狠说:“我们也不要省了,以后我们也买好的,吃好的。”刚说完,出门买菜,还是站在那里等人家论堆儿卖了才买。我们的后代听说这样的事,可能不会理解了,很多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不愁吃不愁穿是好事,但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不知世事艰难,“无功而位高,无劳而禄厚,而执重器多也”,丢掉了老一辈人艰苦奋斗传统,却是令人担忧的。</p> <p class="ql-block">附:“无功而位高,无劳而禄厚,而执重器多也”出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原文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该句通过对比手法,批评那些身居高位却无功绩、享受厚禄却无劳绩、掌握大量资源却无贡献的现象。 </p> <p class="ql-block">“何不食肉糜”典故源于西晋晋惠帝司马衷的执政轶事。据《晋书·惠帝纪》记载,当时天下饥荒,百姓因缺粮饿死,晋惠帝听闻后竟反问:“何不食肉糜?”(为何不吃肉粥)这一言论暴露其长期深居宫廷,对民间疾苦的彻底无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