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坊怀旧(下)

史钦耀

<p class="ql-block"><b>梨园坊怀旧</b></p><p class="ql-block"> 【下】 </p><p class="ql-block">我们梨园坊弄堂是标准的上海石库门弄堂,我们弄堂不大,北起建国东路,南不到永年路的肇周路上的一条小弄堂,弄堂分两个出口,前弄堂口门牌号是332 弄,后弄堂口是358 弄此弄口对应着原南市区的大吉路,大吉路是一条台阶石子路面的小路,也就是说,肇周路将卢湾区与南市区隔开,两区隔着一条马路相望。 </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条居住户门牌号只有20 户的小小弄堂里加上街面房也只有是20 家门牌号的街面却有三家商店二家旅馆,二家工厂,弄堂里在8 号后门还有一家纸盒工厂,可谓弄堂虽小却有着吃住头脚相关的店家和工厂,因此说我们弄堂充满着生活气息和热闹场景,现在回想起这段弄堂生活,邻里关系是多么丰富及和谐,这段弄堂生活有多么的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称之为前弄堂332 弄左手边上的是一家糖果店,我们弄堂里邻居们把该店叫做茶叶店,在我的印象里这家茶叶店相比后弄堂的旅馆边上一家烟杂店(烟杂店已经不是属于我们弄堂了,正好在弄堂底的隔壁)来得高级些,但是这家烟杂店却有当年时代的一个特色,该店有一部公用电话,当年电话是个稀有的重要通讯工具,所以虽然烟杂店比不上茶叶店高档,但是因为有这部公用电话让该店增色无限,在我们的心目中这店至少与高档的茶叶店平分秋色不少。</p><p class="ql-block">而在前弄堂的右手边就是一家原来是私人开的旅馆(后来都是公私合营了)沿街面店的上方挂着店的招牌 【中央旅馆】赫然入目。现在想来这个街面房的弹丸之地竟然还能开有许多间的客房的旅馆,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在弄堂里或从前弄堂口出去经常能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旅游所以住宿的绝大多数都是出差人员,在冬天旅馆门还是敞开着因为有的旅客会坐在门外晒太阳,而脸上皮肤大多数是黑黑的,连穿的衣服也是以黑色为主,甚至有时看到有人坐在门外在捉老白虱(虱子),这成为了当时旅馆的一道不太漂亮的“风景线”,这也反映出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水平和卫生状况。</p> <p class="ql-block">肇周路一带的街面与弄内的详细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街面340~342号 曾经还开过一家久益袜厂,而在其左边还有一家裕丰五金店,端康厂。</p><p class="ql-block">在弄堂的中间是一家水果店,门牌号是350 号,(见图350 恒顺号)就是现在的水果店位置。在最初开的时候是炒货店,一开间的门面,后来炒货店改成了水果店,开门时店家的水果摊就在沿面街上,各种水果都有,苹果,梨,香蕉,西瓜,还有记得有伊拉克的蜜枣。西瓜上市的时候也就是这家水果店最热闹最出风头的时候。夏天的晚上店两旁摆满了解放牌西瓜,平湖西瓜,还有8424,从西瓜的形状能分辨出圆的是解放瓜,长的平湖瓜,而8424瓜是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出产的,(瓜的名称也说明是84年研发改良才有的)在盛夏的傍晚店傍围满了买西瓜的顾客,经常还会排成小队,在桌子上摆着巳切开的大块西瓜鲜红的瓜瓤吸引着顾客馋涎欲滴,而在店的周边街道上早巳摆满了各种大小椅子,甚至有的人直接将席子铺在地上,抬头望天空,满天闪着亮晶晶的星星,人们摇着蒲扇,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一副盛夏热闹非凡的景色,人们走路都是要在这乘凉的人们的缝隙里穿行,没抢到位置的就只能坐在弄堂的各家门口乘凉聊天,邻里间是非常和谐和融洽的。</p><p class="ql-block">但水果店在三年困难时期,没有水果卖,但企业要生存,于是就只能卖茶叶蛋、熟菱角等。</p><p class="ql-block">水果店再过来就是358弄我们称为后弄堂,弄口左边是一家里弄生产组,而生产组的前身,实际上原先是当铺,后又改为铅丝工场,用铅丝编结大大小小的箩筐。</p><p class="ql-block">而右边则是一家年代久远的名曰胜利理发店了,在我印象中虽然家门口有理发店我是不进这店理发的,我每次去对面南市大吉路方斜路转弯口的理发店,原因么当然南市的这家店价格便宜,当然那个时候是还在WG时期的中学年代,后来在79 年结束知青生涯回到上海后理发就去该店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理发是专门盯着一个理发师,因为我理发后还要让他帮我用电吹机吹出一个三七开,该师傅三七开吹得非常漂亮,头势煞清,而且还要七分处吹出几个波浪,每次理发都找的他,如果那天他不在我会推迟一天只等他到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到了快过年时理发店更是热闹非凡,因为每个人过年都要理发女士们要烫头发(那时时兴烫头发)而人众多所以要排长队,而且当年的烫发都是先用一个个夹子将女士们的头发夹成形状,然后有一个蛮大的圆筒似的有热气的筒套在头上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每一个爱美女士的漂亮的卷发就是这样造型出来的,因为人多所以在等烫发的同时经常有女士手上拿着毛线针熟炼翻着结毛线,住在弄堂里的女士们则头上戴着夹子乘等的时间回家打个时间差可做一些年前的菜肴准备工作,这可是当年的一条如今再也看不到的美丽的风景线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少儿时代我对这个理发店的印象最深,因为在该店的前门有一排石登子,从小时候起我们就习惯会坐在这石凳子上,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会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去坐在这个石凳子上望着门前开过的那一辆辆18 路电车,因为那个时候妈妈上早班下班回家了,她从杨树浦第五毛纺厂下班回家会转乘18 路电车到斜桥站下车,我经常会坐在那里看着面前驶过的18 路电车,估算着门前哪一部电车上正坐着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回家了,车子驶过后看着在站台那停下,车子开远了,一会就看到妈妈从站那边永年路方向走回来了,看到妈妈回来了这时候就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如今妈妈和爹爹早巳仙逝离我们远去十几个年头了,不知他们在天堂可安好…… </p><p class="ql-block">紧挨着理发店傍的就是培德袜厂,这就是我们梨园坊的特色,有头有尾,头尾相连。培徳袜厂占据着我们弄堂的右边一大排街面,楼上楼下都是培德袜厂,在街道上厂区的街面房上部窗是透明的栏栅,从外能看到𠂆区里一排排的织祙机不停的运转着,隆隆的声音从窗口传岀来工人们则忙碌着生产,到下班时间弄堂里的厂门口就会涌出一大群下班工人,每天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袜厂再往右至弄堂街面房兜底开着另一家的旅馆,如果我还没记错的话,那家旅馆的老板姓彭,这家旅馆也与前弄堂的旅馆的情况大致相同,上下三层楼面能分出许多房间做客房。</p><p class="ql-block">而我的老邻居老友家12 号的大门前就是紧靠着这家和兴旅馆的后门,可别小看这一个紧靠,这就是标准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别的邻居打电话来电得去边上的烟杂店,而老友家的来电都是从旅馆的后门传出,12 号来电啦,只要一声呼唤,老友家就可在旅馆去接听电话,这个近水楼台就是老邻居家专享的后门。</p><p class="ql-block">我们弄堂就这么小的一块地方在弄堂里8 号后门还有一家叫群力纸盒厂,纸盒厂的材料,即是面积很大张的,比台面大的硬纸板成梱的堆放在弄堂口,足有二米多高。顽皮的小孩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老友的弟弟就是曾从纸板堆上跌下,造成手部骨折的。</p><p class="ql-block">想想那个年代真的是寸土寸金,弄堂的7 号曾开过金志翔诊所,弄里还开有大陆机器厂,久益袜厂等,各家是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和商业经营。</p><p class="ql-block">而虽然不属于我们弄堂内的那家烟杂店,除了我们买一些平常的日用品外,这家店对我们的生活和朋友亲戚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联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那个年代人们互相之间的联系除了写信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电话,而那个年代电话真是稀罕物,我们这条肇周路这段路上就是这家烟杂店有一部公用电话,平时要想及时联系就要用上公用电话,然而联系的对方同样也是公用电话,那么打电话给对方就是让对方的公用电话记下,我是谁,要找谁,要告知对方某弄某号某人某事,或回电是多少,然后就需在电话机旁慢慢的等对方接电后按你的信息传呼到你的朋友亲戚回电,那么这种通话在平时电话不算忙的时期还算好只要等那边传呼到了来回电即可,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但一旦到节假日这一部电话几乎是要排长队打电话的,这个排长队打电话是整个社会都是相同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情况就复杂啦,你好不容易排到轮到你打电话了,可对方占线,你又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你得让后面排队的人先打,如果你幸运的立即打通了那你就得等对方去将你朋友传呼来回电,可你这儿电话正排着长队呢,对方又打不进来这下好要通上一个电话不仅要碰运气还要加耐心,需要漫长的耐心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联系上。因此别小看这家小小的烟杂店啊,有了他,确切地说,有他这部公用电话给了我们,我们弄堂的邻居们乃至这段路上的芳邻们曾经带来了多大的方便啊,时代不同了,公用电话早巳烟消云散了,但我们绝不能也不会轻易把这家小小的烟杂店的贡献给忘记掉啊!</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9sc_-p6VoD-ULp4oEI7p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