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13日小黑江峡谷鲜花簇拥的214国道。今天再出发去往沧源,以弥补上个月匆匆一瞥的遗憾!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1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了客运班车,就登上了去往永和口岸景区的旅游班车。永和口岸属国家二类开发口岸,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邵帕区隔桥相望,中缅167号界碑一分为二,归属两个国家,形成一桥两国、一寨两国、一碑两国、一桥两门、一山两国独特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国门新村景点,因位于永和口岸而得名,。新修的进村景观大道很有气派!像进宫殿的台阶!就是有点陡!也没办法哦!因为在山上,只能因地制宜!</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门新村老寨,据说老寨受地形限制,不仅拥挤,而且卫生条件极差,生活十分不便。2019年10月新村建设完成,有64户238人顺利搬迁。</p> <p class="ql-block">国门新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栋栋修葺一新的房子点缀在中缅两国的边境线上,与缅甸佤邦隔山相望。</span> 崭新的村寨和房屋,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好、环境好、房子漂亮、交通方便,家家都有小花园、小菜园,</span>沧源县永和国门新村,是沿边小康村的典型代表。国门新村,是中缅边境永和口岸上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门新村观景台,看到了党旗飘扬,看到了佤族的象征葫芦,看夕阳余晖染红天际,“一寨观两国、遥望公明山、远眺金山角”感受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境人民心向党真情实景。</p> <p class="ql-block">3月14日今天,第二次来到翁丁古村落,碰到了熊猫专列的游客也来翁丁瓦寨。熊猫专列已逐步完成了从交通工具到沉浸式文旅空间的蜕变,成为交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翁丁原始部落的迎宾仪式,伴着晨雾,佤族男女老少会在寨门两边唱起欢快的迎宾歌,跳起迎宾舞,端着迎宾酒。还有一位长者手端木碗为你摸黑,就是在每个进寨客人额头点个黑点,然后再喝一碗米酒,之后才进到寨子里去。这是热情的佤族人迎接贵宾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翁丁原始村落,阿瓦族同胞出色的表演,富有磁性的歌声荡漾在阿瓦山寨的上空,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这种鸡笼罩房上次没仔细看,是佤族传统民居的一种,也称为四壁落地房。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由于房檐较低,进入房屋需要弯腰,因此可能会让人感觉进去有点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这种房屋的建筑结构相对简单,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并设有小晒台。</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入住五星级布饶克花园酒店(临沧沧源摸你黑广场店)。酒店坐落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勐董镇这座边境小城的中心位置,这是沧源县城最好的酒店哦!可能刚营业不久,所以价格超便宜的,捡漏了哈!这里的早餐丰富就是牛奶太甜,中西餐俱全,餐厅也是豪华型的哦!</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去葫芦湖公园看夜景,绚丽多彩的光束,使葫芦湖更加光彩夺目!葫芦湖是一个人工开挖的景观湖,是葫芦湖公园的主要景观。葫芦湖公园是勐董镇上的一个新景点,也是居民、游客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葫芦湖公园的廊桥,也是太漂亮了!走在变换多端的花影中,真是情趣盎然,这是葫芦湖公园里的一座景观桥。</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路灯别有民族特色,葫芦加牛头,这是佤族信仰和崇拜,是阿佤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这是居住过的金佤大酒店,位于沧源县商业中心地段,毗邻县城中心和摸你黑广场,房间是中式装修,有点旧。酒店是中式早餐也蛮丰富的, 其中酒酿圆子是酒店的招牌早点。</p> <p class="ql-block">走在司岗里大道上,路牌是佤族木鼓的造型,浓郁的佤族风情弥漫在沧源县城的整条景观大道司岗里大道上!司岗即山洞或葫芦之意,里是出来的意思,它是说人类从山洞或葫芦里出来。现在,佤文化也被人们称之为司岗里文化。</p> <p class="ql-block">沧源司岗里大道上的佤医医院。这家医院还蛮大的!说明县政府对佤医的重视!听说过藏医、苗医、傣医都很有名气,佤医一定也有独特的治疗奇效!</p> <p class="ql-block">3月14日,从酒店走不远就是葫芦小镇。夜晚的葫芦小镇,比我们上个月白天来时更美,晶莹剔透的大葫芦倒映在池水中,让葫芦小镇一片流光溢彩,光彩夺目。葫芦崇拜是佤族对母性的一种崇拜。</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小镇中的葫芦塔总高20.16米,重25.4吨,紫铜煅造净重6.2吨;葫芦上面的这些图案再现了佤族历法中的生肖和崖画图案,葫芦底座上是每年新米节的时候,沧源佤山个个不漏陈列他们丰收的果实,把这些收获的谷物瓜果供奉给葫芦,让母亲葫芦也分享她孕育的世间万物秋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葫芦小镇位于沧源县城西南3公里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镇大门前共有12根民俗文化柱10块文化墙。这12根民俗文化柱和10块文化墙,是《司岗里传说》和《拉木鼓》的艺术再现,它凝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在芦小镇的打歌广场,我们跟着佤族同胞一起来打歌~阿数瑟!阿数瑟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葫芦笙打歌,表演时,由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演奏者边奏边舞,其余人跟随其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3月15日又到了新兵入伍的时候,沧源瓦族自治县正在举行欢送新兵的仪式。明波也来凑热闹,和新兵合影重温一下当新兵的感受哈!</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新兵的爷爷也合个影,都是同时期的老兵,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这是沧源县的司岗里大剧场,其实是座小型剧场,满满的佤族风采!也是司岗里大道上的一道风景!看着不高,却有三层,功能还是蛮齐全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沧源县城老街上的抗震纪念碑,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耿马一带先后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是我国自唐山大地震之后,一次破坏损失极为严重的灾难性地震,它使边疆各族人民辛勤奋斗近四十年的劳动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在1988年全世界发生的30余次破坏性地震中,澜沧--耿马地震是震级最高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广允缅寺位于沧源县城勐懂镇大街北侧,俗称"学堂缅寺"始建于清代,为南传上部座佛教建筑,是云南省西南地区民族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较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之一。建筑风格为汉族、傣族和白族三种民族文化风格。与景洪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的景真八角亭称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建筑。广允缅寺由于其历史、地域、人文、宗教的重要地位,于1988年元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县城是云南省命名的美丽县城之一,这是沧源县城的景观大道司岗里大道。笔直宽广,从葫芦小镇、摸你黑广场到葫芦湖公园,一路展示了美丽县城佤乡秘境的风貌!佤族风情浓郁!无论建筑、路灯、路牌都突显了异域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司岗里大道旁的行道树,居然是古老的董棕树!让人惊喜地在沧源佤乡邂逅远古!现代和远古的碰撞,迸发出绚丽的光彩!董棕树的家族(棕榈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恐龙的侏罗纪时代,家族最早是在中国云南定居,后来有部分迁徙到东南亚。董棕树喜欢阳光,一直居住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沧源县城的老街,和一般县城差不多,除了房屋建筑是佤族风格的,就是街上没有多少人。可能是时间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回临沧的路上,客车驾驶员特别人性,特意在有景观的地方停车,让我们外地游客拍拍照,这是“望江石郎”位于双江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小黑江上游河畔。因河畔山巅有一奇石而冠名,又称“望夫石”、“将军石”,它高踞于峭壁之上,石高5米,周长约12米,成不规则的椭圆形,小头朝下斜支于另一块山石上,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p> <p class="ql-block">经过双江县城时,驾驶员介绍说双江县城的路灯,是茶叶的造型,因为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是冰岛茶的出产地。冰岛茶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佼佼者,它是普洱茶的一种。冰<span style="font-size:18px;">岛古茶树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经过数百年的栽培驯化,使其具</span>有回甘效果持久、汤色鲜亮、叶底柔软、匀称的特点。而且只在云南勐库有产,2003年11月21日,“冰岛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审核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年1月16日,“临沧市茶叶协会”正式命名冰岛村为“冰岛茶”之乡。 </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塘房古村落,地处凤庆县鲁史镇正南面,距离镇政府驻地为16公里,占地约2平方公里。村里居住着38户人家171人,族别为彝族、汉族,皆为陶姓。古村落由上海崇明区开发援建。</p> <p class="ql-block">塘房村是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至下关)的必经之路。元朝时期(约1302年)的官道和兵道,按照“三里设哨,三哨设塘”,“哨塘相望、烟雾为信”的方法传递信息,塘房村恰巧处在“三哨设塘”的地方,故得名塘房。</p> <p class="ql-block">塘房村是一个用石头砌出来的世界,石块层层叠叠,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合相生。石头垒的墙、石片当瓦片盖的屋顶、石头铺的路,整个石头村朴拙沧桑,古时熙熙攘攘的茶马古道,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寂静!留下了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位村民穿的是蓑衣。材料好像和其他地方的一样,但功能和式样有所区别;它的样式不像衣服,就一片长长的,下雨时也可挡雨,背木材和竹筐时垫在背后不会磨坏衣服,休息时可以当坐垫,或可以当床垫躺在上面。可是多功能的哦!</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村民家中,山坡的下面一层养牛,沿坡拾阶而上,上面一层住人,家里杀了猪,肉都晾晒着慢慢吃,有游客要买还可以出卖。</p> <p class="ql-block">石头村古时候的模样保存完好,2012年12月,塘房村被住建部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3年3月,茶马古道鲁史段(含塘房古村落路段)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散步。所见晚上的鲁史古镇真漂亮!鲁史古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鲁史古镇是云南西部茶马古道第一镇,是中国最神秘的三大古镇之一。抗战时期茶马古道从鲁史过成为国际救援中国的一条生命线!鲁史古镇,是古时滇南通往蒙化(今巍山县)、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直达印度,南进顺宁(今凤庆)、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驿站,距今已近7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早上,这是我们在鲁史镇住的马铃酒店,是这镇上最好的酒店了。内部装修轻奢风格比较上档次的!中式早餐比较简单,除了面条感觉没什么好吃的!但是在这深山沟里已经是不错的了!</p> <p class="ql-block">早上在酒店用完早餐后到马路边上的集市逛逛,鲁史镇不大,就在古镇边上。由于交通不便没什么游客,集市上当地人也没几个,早市摊位还是有不少的。</p> <p class="ql-block">集市上卖的肉很新鲜的,都是早上刚杀的猪🐖,早市菜品还是蛮多的,而且都很新鲜。</p> <p class="ql-block">鲁史镇上的油条长这样,感觉有点像油炸年糕哈!不知吃起来是不是有油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鲁史古镇,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也兼具南诏风格,是滇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p> <p class="ql-block">由于鲁史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道上,历史悠久,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集众家之长的格局。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清乾隆26年(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成,商旅与日俱增,鲁史成为顺宁通省驿道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住宿驿站,在这近7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的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和山风野俗。其商品贸易的发达,使人们又赋予了它凤庆“小上海”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在1693年来到鲁史时,就感叹于鲁史的繁华。这副对联对过去的茶马古道,以及沧桑小上海充满了无比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这是凤庆县鲁史古镇三街七巷中的楼梯街,长266米,宽4米,中间为长方形石板,两边铺垫石头,有些石头还遗留着当年的马蹄印。鲁史楼梯街保留了茶马古道的历史风貌,成为鲁史古镇过去商来贾往繁华历史的有力见证。昭示着鲁史曾经作为交通要道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方街广场,四方街是古代鲁史镇的主街,是旧时鲁史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阿鲁司官衙所在地,史称衙门前,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0人左右。四方街至今还保存着古戏楼,戏楼初建于民国二十八年,当时每年节庆都由街绅富户出资点戏,邀请外地戏班子唱戏,民众可自由入场观看。</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张家大院是茶马古道上名噪一时的马帮店之一。张家大院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对称规整,又有江浙三合院的精巧雅致,还能看到大理白族建筑的细腻雕刻。张家大院的木雕艺术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梁枋间雕刻着“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图案,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张家大院作为古镇上的重要建筑,见证了古镇在茶马古道时期的繁荣。可惜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鲁史古镇上平街的老供销社,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门上方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依然清晰!老供销社成立于1981年11月5日,它承担着为当地居民供应生活必需品、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收购农副产品的重要功能,是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关键环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俊昌号位于鲁史古镇楼梯街,从位置看,算得上“黄金旺铺”,俊昌号的东家正是鲁史著名的骆家大院的主人骆英才。红火的生意,让俊昌号成了鲁史古镇实力最雄厚的商号。</span>1922年,骆英才先生在鲁史镇创办了俊昌号茶庄,他率先在鲁史古镇大规模种植茶树,将茶叶种植、初制加工与直销下关相结合,形成一条龙生产。在他的推动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史的制茶业盛极一时,俊昌号系列产品经茶马古道畅销各地。1952年骆英才逝世后,鲁史制茶业逐渐沉寂。</p> <p class="ql-block">这是骆家大院,位于云南省凤庆县鲁史古镇楼梯街,是古镇上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骆家大院由骆英才于1922年主持建造。大院占地面积69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骆家大院设计风格效仿大理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二楼层叠围成四合院形制,正房或厢房为精巧的一楼一底木土混合结构,屋顶两面出厦,墙体与柱梁相衔接处用青石板封起来防火,沿街一侧随地势逐层升高,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字家大院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鲁史古镇楼梯街下段,是古镇内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它是下楼梯街的第一家,外大门歪斜,按照当地的风水观念,这种设计是为了藏风聚气,聚财聚宝,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字家大院后庭院的花台上,有六块两百多年前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的彩色釉面瓷砖,这些瓷砖是鲁史与国内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彰显了古镇曾经的包容、繁华和豪气。能用瓷砖装饰家居的字家,在鲁史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的大马帮是滇西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代表,鲁史大马帮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发展紧密相关。鲁史古驿道开辟于唐宋,兴盛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清末民初,鲁史集镇受内地与边疆贸易影响,私营商业兴起,茶叶经营发展迅速,马帮运输也日益繁荣 。抗战时期,茶马古道成为国际救援中国的生命线,鲁史大马帮在突破日军封锁、运送救援物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条是骆家巷。鲁史古镇有三街七巷,寓意“七星朝北斗”,骆家巷、十字巷、董家巷、黄家巷、曾家巷、杨家巷构成斗勺,斗柄为中间的魁阁巷,街巷道里商铺民房交叉或面对面而建。</p> <p class="ql-block">鲁史,原称阿鲁司。这是阿鲁巡检司,早在明朝(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辟为街场,清朝年间,鲁史曾设阿鲁巡警司,彝语“阿鲁”意为“小城镇”,后称“阿鲁司”,再后来便转音“鲁史”了。</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保留了许多老建筑,其中一些老房子的大门雕刻着精细的花纹。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寓意家宅兴旺。</p> <p class="ql-block">鲁史人古老的生活方式,做豆腐、熬酱油、手工榨油、印甲马、刺绣……日复一日。这家开在四方街的古香酱油店大门的对联映忖了古镇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民居以一颗印状般的四合院和一正一厢一照壁式的三合院为主,形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独特风格。照壁是充分彰显主人景况的窗口,是书香门第,还是豪门富宅,或者是普通人家,都可以从造型和上面的画面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在上平街的惠生医馆。上</span>平街是连接四方街的一条街道,在马帮文化时期有一些商铺、医馆、打铁厂和纺织印染等手工业铺子,但现在已基本消失了,仅留存有黄氏老字号商铺、惠生医馆和一家饭店。</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土墙上的壁画,还原了当时茶马古道庞大马帮队伍运输时的壮景,仿佛山间铃又响起,马帮又来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鲁史古镇的云大书院。2017年云南大学与当地政府在兴隆寺、驻马店旧址上修建云大书院与藏书阁,集藏书、教育培训、茶马古道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内有藏书万余本为好书之人提供精神栖息地。据说造好后至今还没开过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鲁史古镇古井公园的龚彝塑像。龚彝字和梅,明代顺宁府(今凤庆)人。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逃往缅甸。第二年永历帝被清兵俘获押回昆明。康熙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62年5月5日)。龚彝不顾生死立即赶到昆明,见了永历帝一面,龚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头触地而死。三日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而龚彝的忠烈却永远被后人缅怀。</p> <p class="ql-block">这是书院牌坊外的大古井,和水井旁的两只石狮子,虽然在岁月的流逝下磨平了棱角,但精气内敛、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位于澜沧江、黑惠江之间的深山之中,周围被群山环绕,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这也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鲁史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这是国家认证的)。茶马古道后已不再作为交通要道。陷在深山,故而建筑、街巷就像凝固了一样。由于交通不便,故而游客稀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被商业化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让我们可以看到落幕后的繁华古镇是什么样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鲁史镇侯车时,在这家老稳家小吃店吃了她家的饺子,其实是馄饨!他们这里把馄饨叫饺子的。老稳家是姐妹三个共同开的,馄饨包得鼓鼓的一包鲜肉,味道也很鲜美!这是大山深处小镇上的实诚店家!不知等这里开发好后,还能有这样的店家否?</p> <p class="ql-block">回临沧途中。特意来凤庆县城的青龙桥看看,原桥位于凤庆县鲁史镇金马村和小湾镇正义村之间的澜沧江上,是凤庆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抗日战争中,抗战物资都经青龙桥运输,日军曾多次轰炸,但由于青龙桥两岸奇峰耸峙,地势险要,桥体深藏在澜沧江峡谷的大山皱折中,敌机无法俯冲,青龙桥亦丝毫未损。</p> <p class="ql-block">澜沧江青龙桥建于1761年,桥全长93.52米,宽3米,桥身距江面15.64米,桥体由16根铁索构成,每根铁索长120米,上铺木板,两段各有桥亭5间,青龙桥是澜沧江上最为古老的三大古桥之一,创造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上的凿石锁链、高桥飞虹、桥楼江关的“绝世三奇”景观。2004年随着小湾电站的建设,桥被整体拆除,包括桥头的石刻、建筑都完好地迁移至凤庆县城,砚池公园,红龟山文笔塔前原样复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临沧市凤庆县金坪村,位于迎春河上游砚池水库。担负着下游凤山、洛党两镇3040亩水田灌溉用水需求和汛期防洪任务,同时也是砚池公园美丽的景观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凤庆县文笔塔位于云南省凤庆县城城东7公里的红龟山。建于光绪甲由年(1884)年。塔高35米,层叠17级,为砖木结构,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红龟山文笔塔是凤庆极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3月7日徬晚在宾馆的房间拍的,天空灰蒙蒙,8日缅甸就发生了7.9级地震!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此后天空天天都是灰蒙蒙的,不见了蓝天白云。空气竟然还一直中度污染!</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日晚,一弯似柳叶新裁般的月亮悬挂夜空,这是本年度最大的蛾眉月。所谓“年度最大蛾眉月”,指的是月相为蛾眉月时,月球同时运行至近地点附近,此时蛾眉月的视直径较大。当天在云南临沧佤山凤城莫罕丽广场拍下的!</p> <p class="ql-block">在所住宾馆拍了临沧市旗山落日。落日余晖染红了天际,群山渐显暗沉。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临沧居住宾馆门前的小路,漂亮吧?这里紧挨着玉龙湖公园,展示了临沧花园城市的一斑。</p> <p class="ql-block">黄花风铃木的花谢了,合欢花又开了,此起彼伏,鲜花不败,装扮了南汀河畔的健身步道,每天在这里跑步,赏心悦目,心情大好!</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来到佤文化广场,临沧人民每天夜幕降临后,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聚集,一起来打歌!现在天色还早人还不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晚上8点,佤文化广场打歌真热闹,共有4个打歌队,各打各的,音乐声响彻云霄,我们也每天跟着音乐一起打歌既开心,又锻炼身体!</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这里正在举行云南省,临沧市,傣历1387年新年泼水节庆祝活动~象脚鼓舞比赛。临翔区傣族象脚鼓舞是临沧市市级非遗项目,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具有庆贺丰年、怡情悦性、强健身体、以舞会友等多种功能。临翔区每年都会举行傣族象脚鼓舞大赛,以此促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4月12日下午佤文化广场正在举行临沧市,旅游周暨傣历新年泼水节的仪式,临沧人民盛装歌舞,庆祝自己最重大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4月12日下午2:30,临沧市1387年傣历新年泼水节正式开始啦!我们在云南经历了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德宏州的泼水节,今年是临沧市的泼水节,好开心哈!看到了不同地方不同的庆祝仪式,西双版纳的庆祝仪式是规模最大的!也难怪因为他们是傣族自治州嘛!庆祝仪式最终都是泼水!泼水最狂野的是西双版纳!最规矩的应是临沧了!但最终要等我们去看了其它州县再说啦!</p> <p class="ql-block">4月12日晚上莫罕丽广场举行泼水节祈福仪式!地方虽小但热闹非凡,节目丰富多彩,还上了临沧的传统非遗节目孔雀舞和马鹿舞。</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泼水节庆祝活动中,大家在佤山凤城的月亮河放水灯,祈祷家人平安,或祈祷感情美满,纷纷为亲戚朋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该风俗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泼水节的欢乐才刚开始,远方的战友又在呼唤,15日将在北京相聚。我们明天就要惜别这欢乐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4月14日下午到达昆明,还有点时间,可以去一次离昆明市区15公里的西山哦!西山古称碧鸡山,明代称太华山,元代以来俗称西山,远眺形似巨佛长眠,亦名卧佛山,又有睡美人山之称。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昆明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昆明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是国家重点风景区。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当代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龙门飞峙”。</p> <p class="ql-block">西山龙门景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山顶部,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上。沿着这条栈道通过云华洞,前方40米便到了“龙门”,是整个龙门石窟 之精粹所在。在入口处的石坊上书有“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哈😀还得摸</span>摸龙门下的“元宝”,行个大运。如今“元宝”都被摸得溜光水滑的了哦!</p> <p class="ql-block">入龙门后,在达天阁前,站在月台眺望,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远处青山如 黛,绿树白房,平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p> <p class="ql-block">达天阁在罗汉山的悬崖绝壁之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门。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包括有: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香炉等,其中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在整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的石窟,这就是达天阁,也是龙门石窟南端终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穿云洞,古人在90度的直壁上开凿了仅容两人错肩而过的石道。龙</span>门石窟: 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开凿的</span>。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至咸丰年间,共历时十三个春秋。是</span>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以“奇、绝、险、幽”为特色, 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昆明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这是慈云洞。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也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内供奉观音。</p> <p class="ql-block">凤凰岩,据《昆明县志》记载,最初是由明朝嘉靖年间道士赵炼主持开凿的,称为“览海处”,后改为“凤凰岩”。是龙门石窟的北端起点。壁上有众多的摩崖石刻,是中国摩崖石刻的珍品。这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涵。传说黄帝在洛水,有风衔书,大禹受而治。这浮雕表示“洛献书”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清阁。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p> <p class="ql-block">普陀胜景坊,出现在道教胜地,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过普陀胜境坊,有一柱,是吕洞宾所书:“普陀南海”,清代道光23年重刊。</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浩然亭”里还有邓宝珊将军题壁的“浩气歌”。邓宝珊,名瑜,字宝珊,甘肃天水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军的陆军上将,西北军的重要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聂耳墓位于</span>位于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凹里。聂耳,原名聂守信,中共党员,祖籍玉溪,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是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 1935年7月11日在取道日本赴 苏联时,不幸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而死。他的一生虽短,却创作出了《大路歌》、《毕业歌》等在当时流传较广、影响甚大的歌曲,至今人 们还在传唱。</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昆明长水机场9点飞往北京的MU5703航班正在登机。意犹未尽地暂别七彩云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