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六部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6748891</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藏自拍</p> <p class="ql-block"> 瓷画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瓷画是指画面里有物象的那些瓷画,它们无疑是瓷画的核心内容。而广义的瓷画,还应包括那些书写在瓷器上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讲《古瓷画谭》,使用的是广义概念的瓷画。因为一方面古人有书画不分家的说法;另一方面瓷器上的文字也的确是工匠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本篇我们来说一种清初出现的瓷器款识,看它们寓含着怎样的深意?</p> 图1 瓷器款识,一般指在瓷器底部写的文字或者画的符号。它的作用通常是生产年份、生产者或使用者的标记,比如“年号款”、“堂名款”、“图案款”等等。在清初,曾经大量出现过一种以“天干地支”为特征的干支款识,如“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未年制”、“丙午年制”等(图1-图10)。<div> 清初干支款中的“丙午”应该是康熙五年(1665年),“丁未”则是康熙六年(1666年)。这种能确定具体年份的款识在瓷器断代研究中很有价值,可以将它们作为绝对年份的标准器看待,从而比对出许多同类瓷器的生产年代。</div> 图2 瓷器研究者虽然对干支款很重视,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进一步去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康熙初年会大量出现这种干支款?为什么康熙干支款中,绝大多数是“丙午”和“丁未”这两个年份?笔者研究后认为,清初这两种干支款的出现,绝对不是单纯为了纪年精确,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要表达一种命理思想。 图3 所谓“命理”,俗称“算命”,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之中。在明清时期,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都懂一点占卜、堪舆、星象、相面之类的学问。朋友聚会,八卦、命理就是他们中间除琴棋书画之外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消遣话题。<div> 那么,“丙午”、“丁未”与传统命理学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南宋的一本命理书《丙丁龟鉴》说起。</div> 图4 《丙丁龟鉴》的作者是江山人柴望,曾在南宋朝廷中做官。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柴望将《丙丁龟鉴》呈献给皇上。书中提出一个命理学新论点:凡是丙午、丁未年,都是国家将遭遇重大厄运的年份。<div> 为了说明这个论点的可靠,柴望还在书中列出了从秦庄襄王到后晋天福十二年间二十一个丙午、丁未年份,以及相对应的重大事变。书中由此提请皇上,遇到这两个年份时要“归本于修省戒惧,以人胜天。”</div> 图5 《丙丁龟鉴》送上去后,理宗不但没有奖赏柴望,还把他抓起来关进了牢狱。因为淳祐六年(1246年)正好是丙午年,柴望上此书有妖言惑众之嫌。不过理宗没有杀他,不久又把柴望放归。<div> 理宗之所以放归柴望,估计是对柴望的说法有无道理也心中无底。比如柴望没有直说的宋代国运最为惨痛的“靖康之难”,正是“丙午丁未之厄”。靖康元年(丙午年,1126年)、二年(丁未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迫使宋室南迁,北宋竟然就此灭亡!</div> 图6 对柴望丙午、丁未为国家厄运之年的论点,元明时期的算命先生都很津津乐道。明代还有人给柴望的《丙丁龟鉴》作续篇,编录北宋真宗到元灭亡的丙午、丁未之年,都发生过什么灾难。所以,“丙午丁未之厄”作为命理文化的一部分,明代时仍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div> 明末清初长年战乱后,虽然亡国之恨难消,但人心思安已是大势所趋。不料康熙初年,清朝政权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恰好又逢丙午、丁未之年,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柴望提出的那个玄奥的命理学说,担心会不会再次出现社会大动荡?</div> 图7 这里我们补充说说,丙午、丁未国家厄运说的理据。据元代阴阳家的解说:“丙、丁属火,遇午、未而盛,故阴极必战,亢而有悔也。”(见《四库总目提要》著录“丙丁龟鉴”)<div> 要理解这段话,就要先了解一点命理学中的五行、干支的知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干支”即天干、地支。</div><div>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理学家将五行和天干相配,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甲、乙在东方,属木;丙、丁在南方,属火;庚、辛在西方,属金;壬、癸在北方,属水;戊、己在中央,属土。</div><div>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有十二个。它在命理学中表示时间轮回,如一天、一年都可以用地支来划分成十二个时间段。其中“午”,在一天中相当于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在一年中相当于农历五月,都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在五行中也属火。<br> 有了五行、干支的基本知识,我们对柴望的论点就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是将天干与地支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正好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为“六十甲子”。当出现“丙午”、“丁未”年份时,“丙”、“丁”、“午”都属火,火气旺,则容易亢奋;“未”字五行中属木,遇火则燃。所以,这两个年份如若控制不好,国家就容易出现战乱。</div><div> 以上就是柴望“丙午丁未之厄”的逻辑。又由于“丙”、“丁”、“午”属火,为红色;“未”在生肖中属羊,这一厄运后来又被简称作“红羊劫”。</div> 图8 回头再说康熙初年,因鳌拜专权,一度搞得朝廷人心惶惶。尤其是在处理一件镶黄旗与正白旗土地置换纠纷时,鳌拜的专横跋扈表现得淋漓尽致。<div> 当时,为处理两旗土地纠纷,康熙帝命大学士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前去蓟州、遵化一带实地勘察。三位官员查明情况后坚持正义,反对镶黄旗强夺正白旗驻地。主张两旗换地的鳌拜闻讯恼羞成怒,竟假传圣旨,擅自杀了三位忠臣及家人百余口。不久,鳌拜又下令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也绞死。<div> 此时正逢“丙午”、“丁未”之年,人们对国家厄运的担忧不免涌上心头,对各种天灾人祸特别敏感。</div></div> 图9 <p class="ql-block"> 清初名士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二十,对鳌拜杀忠臣一事有一段记载:</p><p class="ql-block"> “丙午、丁未,从古以为厄岁。阴阳家云:丙丁属火,遇午未而盛,故阴极必战,亢而有悔也。康熙丙午冬,户部尚书苏纳海、督抚尚书王登联等搆死。丁未春,灾祲叠见,彗星出,太白昼见,白眚出西北,经月余。是岁七月,辅臣苏克萨哈诛死。吾友程职方谓予,欲裒辑前史所载丙丁灾变征应为一书。顷见宋理宗淳祐中柴望所上《丙丁龟鉴》十卷,自秦庄襄王五十二年丙午,迄五季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通一千二百六十载中,为丙午、丁未者二十有一。备摭事实,系以论断。元至正中,又有《续丙丁龟鉴》者,补宋元事之阙。前人已有此书,当考据故明三百年中丙丁事应,以续二书之后。”</p><p class="ql-block"> 从这段记载可知,康熙丙午、丁未之际,朝廷权斗激烈,大臣连续诛杀,天灾频频发生,人们预感国家或有大难降临。于是有朝廷命官想要编一本“丙丁灾变征应”的书,向皇上发出警示。后见到柴望的《丙丁龟鉴》,才放弃编书的想法,只考虑再编一本续集。</p> 图10 民窑瓷器上出现大量“丙午”、“丁未”干支款,应该也是在制造舆论,向满清统治集团发出警示,天意不可违,需“修省戒惧”。幸亏康熙帝不久后设计除掉鳌拜,解除了危机,迎来了盛世。<br> 自清初以后,“红羊劫”继续为算命先生们津津乐道。其中被谈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并非发生在丙午、丁未年,怎么也与“红羊劫”挂上钩了?原来算命先生附会说,太平天国的首领姓洪(秀全)、姓杨(秀清),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红羊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