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甘南游纪实(二)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日,结束甘南游第一阶段回到兰州。在兰州稍作休整,毕竟甘南游还是感觉很累的。再是按照计划去天水游玩一下,也就是所谓的甘南游第二阶段。</p> 在12306网站购买好9月3日兰州至天水的高铁车票,这个方向车次很多,票很好买,十几分钟就有一趟去天水方向的列车。 <p class="ql-block">在兰州,王立青的表弟陪同我们再次看望了王家的七姑夫妇。1951年15岁初中毕业的七姑姑,从上海参军来到西北,抗美援朝时去过鸭绿江边做气象测报。战争结束后回到兰州从事气象教学,直到退休。王立青只见过七姑几次面,非常崇拜这位把一生贡献给大西北的姑姑。如今七姑90岁、姑父91岁,年迈行动不便。</p> <p class="ql-block">家族里活着的长辈已都是90多岁的老人,一定要多去看看他们!一代人养育一代人,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生不息。每一代的个体生命却都是单行的列车,一去不复返!感谢生命中所有的陪伴,感恩生命!</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依依不舍告别老人,表弟带我们去兰州较红火的牛肉面馆——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馆,品尝正宗的牛肉面。<br></div> 饭点时刻,店内师傅忙碌。 看这排队的人,就可想象兰州人是多么喜欢这家的牛肉面! 香气扑鼻的兰州牛肉面,是否唤起了看官的食欲?我们是吃得满嘴飘香。 表弟安排去兰州南山拍兰州市的全貌和夜景,弥补前几次到兰州的缺憾。宾馆午休后,我们带上自制的晚餐,直奔兰州南山顶三台阁,占领一个视野好的机位,看兰州的全貌,落日和夜景。 表弟夫妇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 兰山顶的落日时分。 为拍摄落日延时视频的王立青拍张“工作”照。 夜幕中兰州城华灯初上 兰州的夜景多美好 用了3个小时,拍摄了这组兰州落日时的景色,弥补了缺憾。 从南山下来去看中山铁桥夜景。 兰州市黄河铁桥,又被称为中山桥。该桥是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共同合作建造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工,1928年竣工通行。由于是引进技术建造,体现了近代“洋务运动”的风格,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2004年兰州市对这座百余年的老桥做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如今,中山桥只允许行人通过,是来到兰州的游客必到之地。 9月3日中午告别兰州,乘坐高铁到达天水南站。<br>出站后出租车顺利到达预定好的海滨宾馆(天水古城伏羲庙店)。 入住后到马路对面天水古城吃午饭,顺便参观了古城街巷。古城有许多个牌楼,我们从这里进入古城。<br> <div>天水古城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是陇东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古民居建筑群。<br></div><br> 天水古城历史悠久,公元前秦人设立邽县(今天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上邽城的五城格局。唐诗人杜甫寓居秦州,写下过诸多诗篇描绘繁华。明朝修建了西关,明末崇祯年间修筑小西关城(伏羲城),至此秦州城(天水)形成五城相接格局。1950年天水设市,城墙逐渐被拆除。2016年立项保护与利用天水古城西关片区,2021年修复后的古城正式开放。 古城里呈现“五城相连、轴线贯穿”的城制格局,古城内牌坊、门楼、四合院等建筑众多, 四合院属于汉式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大门一般设在宅院左下角,庭院幽静,私密感强,且在北方建筑的庄重中浸透着南方的秀丽。 玉泉巷:甘肃首个沉浸式汉风市井生活街区,有多种业态展示,以天水老字号美食、特色小吃、非遗传承小吃等为主。 甘谷辣椒是天水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这里辣椒种植超过400年,曾为宫廷贡品,以皮厚油多、香而不辣闻名。 走进这家店,满眼红辣椒,香味四溢。 饭后去参观伏羲庙。<div>伏羲庙其前身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修建的“三皇”庙,明代初期“三皇”庙已倾倒坍塌。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造庙宇,始称“伏羲庙”。后历经明清多次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br></div> 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牌坊、宫门、前院、中院、碑廊、朝房、钟鼓楼、先天殿、太极殿和后花园,形成了传统的“四进四院”“前朝后寝”沿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 先天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殿内有高3米有余的伏羲圣像,手托八卦,目光如炬。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一画开天”,肇启了中华文明。创八卦、造书契、结网罟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被尊称为“中华第一庙”。庙内每年举办三次大的祭祀伏羲活动,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看了伏羲庙,一定要来在伏羲庙里的天水博物馆看看。天水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约3.1万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 博物馆迎面是这个乾坤八卦,传说是伏羲发明了八卦和渔猎畜牧。博物馆内设有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传承中心。 墙上这副是上古伏羲与女娲的神祇图像,女娲以抟土造人,伏羲八卦和渔猎畜牧,共同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创世始祖。图中伏羲执矩象征秩序,女娲执规象征创造,人首蛇身、双尾交缠,象征着阴阳调和、万物生成,寓意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以下是天水博物馆的部分展品。<div>⬇️图是公元前4800年~前3800年的鱼纹彩陶圆底盆</div> ⬇️图是公元前4800年~前3800年的葫芦形口红陶尖底瓶 ⬇️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的彩陶罐 ⬇️依次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铜器,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青铜罍和铜带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铜灶。 ⬇️汉代的铜坊、铜罐和秦代的铜壶 ⬇️东汉的陶井、北魏的铜佛造像、北周的佛石造像。 ⬇️唐代的彩绘陶俑、宋代的董永与七仙女画像砖和琉璃舍利塔。 天水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出土于天水的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彩绘陶舞马和唐代十一面鎏金观音像,这次却没有看到,但其他的展品已足够精彩。<div>⬇️元代的玉带扣、元代的黑釉刻有“阑”字的梅瓶。</div> ⬇️明代铜鎏金佛造像、清代铜胎景泰蓝瓶。 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充分展现出天水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9月4日,天气虽然小雨蒙蒙,但还是按计划赶往麦积山。 <p class="ql-block">晴天有晴天的风景,雨天有雨天的风光,这块石头告知我们有“麦积烟雨”一称!“麦积烟雨”是秦州八景之首,今日得见,也是幸事啊!</p> <p class="ql-block">细雨如烟,飘浮于山尖,麦积山时隐时现,景色十分灵动迷人!麦积山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其名称最早见于《高僧传·玄高传》。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描述,麦积山“望之团团,如农家麦垛之状,故有此名”。</p> <p class="ql-block">转过来看,还是挺像农家麦垛状。</p>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窟龛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有十二层之多,形成了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 参观者需沿陡峭的楼梯向山上攀登,才能看到峭壁中开凿的洞窟里的佛像。麦积山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走上台阶,山壁上的魁伟巨大的佛造像,近在眼前。隔着栏网可以清楚地看到千年前的艺术珍品。佛像身躯雄健、肌肤丰润、眉目俊秀,体现出北魏造像秀骨清像的特征,极具审美价值。 继续往上攀爬,窟龛中的众多佛造像同样精彩。 一圈转下来,回望山顶仍是烟云缭绕,正应了“麦积烟雨”的美景。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回到大门口,有时间了打卡留念。<br></h3> 视频更能清楚表现所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 在麦积山景区里先吃点饭垫垫,一上午走的挺累。<div>这天水小吃的名字有点意思,就点了“呱呱”“嘫嘫”“捞捞”各1份品尝一下,还点了馄饨和牛肉面。“呱呱”是以荞麦淀粉为主制成,享有秦州第一美食之称,历史可回溯至西汉末年。“嘫嘫”是土豆淀粉做的。“捞捞”也是用荞麦制成的类似凉粉样,这三样都少不了灵魂调料——甘谷辣子,配上或麻酱或醋或糖或蒜等其他调料,口感不同,味道差不多。</div> 吃饱了,就乘公交车回到天水城里。继续逛天水老街.....<br> <div>这房子应该是天水城里留下不多的老房子。</div> 老街里找家在老房子里的茶馆,坐下来,各点一壶基茶不同的八宝茶,消磨这难得的异地午后时光。 <div><br></div><div>晚饭还是在老街找地方吃的。两天中,尽量吃了几种当地的特色菜式,但也因为两位高血糖者,还是要注意饮食搭配的。</div> 夜幕降临,光影阑珊,给古城增添些许迷人色彩。 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走在天水,都感觉踩着老祖宗的脚印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5日早饭后,乘坐高铁列车返回北京,圆满结束了甘南游第二阶段——天水古城和麦积山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卫国 王立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19日于北京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