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思念长

学艺

<p class="ql-block">本次参加慰问老兵活动的志愿者:胡富兰 杨剑雄 弦韵冰梅 李 英 黄学义</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10.6.早上八点——下午三点</p><p class="ql-block">活动内容:国庆中秋双节之际,把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礼包和中秋月饼慰问礼包分别送到抗战老兵及老兵遗孀手上</p><p class="ql-block">里程1:凯里 ——凯里市凯棠镇南江村 29公里</p><p class="ql-block">里程2:南江——台江革一开发区 22公里</p><p class="ql-block">里程3:革一——台江红阳风情农家院 46公里</p><p class="ql-block">里程4:红阳——剑河新怡小区 30公里</p><p class="ql-block">里程5:剑河——凯里州医院 56公里</p><p class="ql-block">里程6:医院——菩萨寨 8公里</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撰稿:胡富兰</p><p class="ql-block">美篇照片摄影:黄学义</p> 中秋的风,裹着桂香漫过黔东南的山坳时,晨雾还没散尽, 志愿者一行五人迎着深秋的第一缕晨曦 汽车碾过弯得像绸带的山路,车轮印里藏着的,是要递到抗战老兵与遗孀掌心的牵挂——这轮月圆夜,思念本就长, 长到要沿着山路,送到每一位岁月英雄的身边 第一站停在凯棠镇南江村,96岁的张普下老人坐在门口石凳上,银白的发间落着碎金似的阳光,却暖不透她眉宇间沉沉的倦志愿者还清晰记得,从前深秋霜重时,她挽着裤脚、赤着脚在院里忙活的模样,脚下的泥沾着,眼里的光亮着; 可如今,她坐在门前,眼皮像坠了铅似的垂着,连认人都辨不清了。 我们把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爱心大礼包、爱心企业捎来的月饼、茶叶、食用油一一摊开在她面前,老人很努力地睁了睁眼,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微光。 儿孙们凑在她耳边,用苗语大声喊:“志愿者来看您啦!”她嘴唇动了动,只含糊应了个“嗯”,随即又闭上眼,头轻轻歪向一边,昏昏欲睡。 志愿者们站在一旁,看着石凳上瘦小的身影, 心里酸得像浸了山涧的秋露 岁月终究太沉,压慢了这位老兵遗孀的呼吸,却压不住我们对她从前模样的思念。 告别南江村,我们来到台江革一开发区 革一镇的吴传家老兵已坐在沙发上等。一件崭新的衬衫熨得平整,衬得他脊背挺得笔直,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精神,哪里像个历经战火风霜的抗战老兵? “吴老,您今天这身,真帅!”志愿者的话音刚落,老人的眼角立刻笑出了褶皱,像揉开的宣纸 接过慰问物资时,他枯瘦的指节攥得紧实,仿佛握住的不只是一盒月饼、一份礼包, 更是那段从未被遗忘的荣光,是我们隔着岁月对英雄的深深念想 下一站的热闹,是曾宝祥老人泼洒出来的。<div>这位80多岁的老兵遗孀,正带着30多口家人在农庄里庆中秋,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比山间的溪流还清亮。</div><div>见志愿者的车停在院口,一家人涌着迎出来,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就不肯放,转身就喊儿孙:“快,把米线端来!”</div> 热腾腾的米线冒着白气,葱花浮在汤面上,香得钻心。 “你们赶路辛苦,必须吃碗热的!” 推辞不掉这份盛情,也赶巧到了饭点,志愿者们端着碗,吸溜着暖到胃里的米线, 瞬间懂了什么叫“双向的牵挂”——我们记挂着她的中秋,她记挂着我们的饥饱 我们带着思念来,她捧着热意留。 放下礼包时,曾老太的手还紧紧攥着志愿者的袖口:“你们比亲人还上心。” 居住在剑河新怡城里的邰光彩老人(潘年荣老兵遗孀),是从半年前那场车祸里“抢”回来的。 那时她昏迷半月,卧床难起,连睁眼都要靠人扶;可如今再见,她竟能自己甩开拐杖,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眼里的光像被重新点亮的灯。 “多亏你们常来瞧我,我才好得这么快。”她握着志愿者的手,话虽轻,却字字暖。 看着老人能自己端水、能慢慢踱步,志愿者们悬了半年的心终于稳稳落了地,这份平安,是对所有牵挂与思念最好的回应。 在州医院的康复病房这一站,脚步轻得不敢用力。凯里医院的病床上,102岁的邓成兴老兵躺着,连翻身都要护工帮忙。 护工想扶他坐起来接礼,志愿者连忙摆手:“别折腾老人,我们把心意送到就好。” 把礼包放在床头,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中秋快乐”,老人虚弱地抬了抬眼,嘴唇颤了颤,竟执意挤出一声“谢谢” 那声音轻得像羽毛,却重重砸在每个人心上,让这趟带着思念的路,走得更值。 从医院出来,沿着滨江大道直奔城郊菩萨寨的农家乐。 田奕辉老兵遗孀黄志芳老人正和家人围坐在桌边剥月饼,见志愿者来,立刻起身拉着就往屋里让:“今天必须在这过中秋!” 可手机里,自家亲人也在催着团圆,只好笑着婉拒:“您好好和家人过节,我们把祝福留下。” 老人却拉着志愿者的手不肯松,眼睛亮亮地说:“等我过完中秋回了家,一定要请你们来吃我亲手包的饺子!” 我笑着应下,和她定下了这场关于饺子的下一场约会 原来思念从不是单向的,它会变成约定,等着下次再续。 来回两百多公里的路,走过了黔东南的山坳与街巷,等回到家,晚餐的菜已经热了两回。 鞋底沾着的泥还没干,肚里还留着米线的暖,心里却装着老人们的模样: 有石凳上昏沉的倦 有沙发上矍铄的帅 有农庄里热闹的笑 老人眼里流淌的慈祥 有病房里重生的光 还有黄志芳老人眼里关于饺子的期待 这轮中秋月,终究圆得正好。对这群志愿者来说,团圆不是围坐一桌,而是把绵长的思念,送到每一个该去的地方;都说老兵在风中,我们在路上——路的这头,是一颗滚烫的初心;路的那头,是岁月里不曾褪色的英雄,还有一场等着赴约的饺子宴。 风又吹过黔东南的山坳,带着月饼的甜、米线的暖,把这份裹着思念的双向温暖,吹得很远、很远。吃完团圆饭,月亮已升得老高,清辉洒在来时的路上,像在说:思念未断,约定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