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东瓯国—温州册页

满溪流水香

<p class="ql-block">温州册页</p><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阳光,在温州城里变得温和了,像一块融化中的蜜糖,黏稠而透明地流淌在古老的街巷间。这是我们旅行的最后一日,心里便不免存了些细碎的、想要轻轻挽留时光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先去的南戏博物馆。原是座老宅子,木格的窗,幽深的廊,空气里浮着木料与岁月混合的微凉气息。玻璃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戏本、斑驳的戏服,那些曾经咿咿呀呀唱着的悲欢,如今都静默了下来。外孙对那些精巧的盔头产生了兴趣,指着上面抖动的绒球,小声问他妈妈:“妈妈,唱戏的将军,戴着这个会不会很痒?”他小小的身影在幽暗的展厅里,像一颗跃动的光点,要把那沉睡了百年的音声都唤醒来似的。</p><p class="ql-block"> 转而走进朱自清故居,又是另一番光景。院子更僻静些,陈设也极简朴。先生那篇《绿》里梅雨潭的惊诧与狂喜,与这屋子的清寂几乎对不上号。外孙女在那小小的书房外,踮着脚向里张望,回过头,眼里满是疑惑:“姥姥,那样好的文章,就是从这么小的桌子写出来的么?”我一时语塞。孩子的发问,总是这样,径直探到那最玄妙处去。是啊,天地间的浩荡绿意,原来也曾被收纳于这般方寸之间的。</p><p class="ql-block"> “墨池”这个名字,听着便觉着古雅。相传是书圣王羲之在此临池洗笔,将一池清水染作墨色。如今的水自然是清的,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飞檐。孩子们在池边的石阶上跑上跑下,他们对那飘渺的传说并无兴趣,只在乎脚下石阶是否平整,能否让他们玩一场跳格子的游戏。古今的意趣,在此处,算是各得其所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去寻那东瓯国的遗址。其实并无什么壮阔的宫阙残垣,只有一方碑刻,几段文字,沉默地讲述着一段遥远的、属于这片土地的荣耀。历史的厚重,于此地化为了最简净的注脚。我正对着那石碑出神,两个孩子却已在旁边的空地上,为一只路过的花猫争论起它的名字来。那鲜活的生命与遥远的故事,一静一动,倒成就了此刻最生动的“古今同框”。</p><p class="ql-block"> 待到日头正中,我们终于汇入了五马街的人流里。这里是温州的肚肠,热腾腾地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筑立面下,是琳琅满目的霓虹招牌与小吃铺子。灯盏糕在油锅里滋滋地唱着歌,飘出萝卜丝的咸香;鱼丸汤冒着暖扑扑的白汽,鲜得直扑人脸。两个孩子顿时兴奋起来,方才在古迹前的些微拘谨,此刻全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一手举着软糯的猪脏粉,一手捧着冰凉的杏仁腐,眼睛还不住地瞟着橱窗里的瓯绣工艺品。嘴角沾着酱汁,鼻尖沁着汗珠,那份纯粹的、源于口腹之欲的满足,将他们的小脸点亮了,比秋日的夕阳还要暖人。</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他们,在这古今交织的街巷里漫行。看着他们的兴奋从古老的戏台,转移到一碗热汤,一方绣品,再到一盏甜羹上。我忽然觉得,这旅行的最后一日,我们寻觅的,或许并非那孤立的历史陈迹,也不是那纯粹的口腹之欢,而正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同框”——让千年的南戏为灯盏糕的香气伴奏,让书圣的墨池映照着霓虹的流光,让遥远的东瓯古国,在一个为孩子命名的花猫身上,寻到了延续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飞机落地北京时,华灯初上。机舱外熟悉的北方空气干爽清冽,与温州那黏稠湿润的水汽截然不同。孩子们还沉浸在旅途的兴奋里,叽叽喳喳地说着水帘洞和灯盏糕。</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推开门,旅途的喧嚣瞬间沉淀为满室宁静。那被妥帖收藏的温州记忆——飞瀑的轰鸣、古巷的幽深、娃儿爸爸送行时在风中的身影——都随着打开的行李箱,悄悄弥漫在北京的秋夜里。这一路的山水与人情,就这样被我们带回了家,安放在日常生活的褶皱中,温柔而绵长。</p> <p class="ql-block">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p> <p class="ql-block">南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前身为1920年由实业家葛明斋、黄淑香夫妇建造的益康钱庄,属温州现存较完整的近代金融建筑遗存。建筑主体为两层砖木结构,外立面采用巴洛克式拱券门与浮雕装饰,内部则为五间二进合院式民居。</p> <p class="ql-block">  民国学者冒广生说:“戏学出于温州,吾尝举以与南宋永嘉学术称为‘二霸’。”(《戏言》)他把南戏和永嘉学派相提并论,树立为温州古代文化的两面旗帜。</p><p class="ql-block">南戏——</p><p class="ql-block">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民族戏曲形式</p><p class="ql-block">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是浙江文化的金色名片</p><p class="ql-block">是温州文化的核心标志</p> <p class="ql-block">南戏的起源:</p><p class="ql-block">东瓯歌舞</p><p class="ql-block">“周昭王二十四年⋯…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此二女辩口丽辞,巧善歌笑。”</p><p class="ql-block">—[晋王嘉《拾遗记》</p><p class="ql-block">“横阳令贺韬鼓琴,防风闻琴声,在贺庭中舞。”</p><p class="ql-block">—[宋]虞汝明《古琴疏》</p><p class="ql-block">“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p><p class="ql-block">—[南朝]谢灵运《行田登海口望盘屿山》</p><p class="ql-block">“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p><p class="ql-block">—[唐]顾况《永嘉》</p><p class="ql-block">“菱歌面面来渔鼓,灯火层层到客舟。”</p><p class="ql-block">—[宋]薛季宣《雨后忆龙翔寺》</p><p class="ql-block">“春去夏月芰荷,香镇拂鼻,小舟时泛,知菱歌游戏”</p><p class="ql-block">—南末】《张协状元》第十三出【赏宫花序】</p> <p class="ql-block">南戏为何诞生于温州:</p><p class="ql-block"> 南戏出于宜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一明•祝允明《猥谈》</p><p class="ql-block"> 南戏脱胎于宋杂居,南北宋之交产生于温州,又被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温州即有“尚歌舞”的传统宗教、祭祀、村社报赛盛行。两宋时期,温州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且未受宋辽、宋金战争波及,社会安定。宋室南渡,北方人口包括士绅平民、诸色艺人大量流入,使温州成为堪与杭州相媲美的繁华都市,娱乐消费的需求迅猛增长,勾栏瓦肆遍布,职业班社林立,艺人交流竞胜,南戏应运而生。由温州艺人创作的《赵贞女》《王魁》成为最早的南戏剧目,奠定了南戏多演生活戏、情感戏、伦理戏的内容特色。</p> <p class="ql-block">南戏有何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中国民族戏曲发展成熟,形成南戏和北杂剧两大体系。南戏的表演体制更自由,更灵活,生命力也更顽强。诞生之后,很快传布浙江全境,以至福建、江西、吴中等地,在扩散过程中衍化出海盐、余姚、戈阳、昆山等声腔。元代,文人参与创作,出现了《琵琶记》这样的伟大作品。明清以来,从昆曲到京剧,或直接继承南戏衣钵,或间接吸取南戏的剧目、脚色、音乐等元素,大都沿着南戏开辟的道路发展成熟。南戏血脉贯穿中国戏曲史,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主基调。</p><p class="ql-block"> 17世纪,朝鲜出现了根据《荆钗记》的故事情节改编的小说《王十朋奇遇记》。江户时代(1603-1868),《琵琶记》传入日本。1841年,法国汉学家安托万•巴赞出版《琵琶记》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1925年,美国作家威尔与编剧西德尼•霍华德合作改编《琵琶记》,并于1930年首演。</p><p class="ql-block"> 1944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麦克•迈尔伯格将《琵琶记》改编成音乐剧《琵琶歌》,在百老汇演出 142 场,两年后又在斯德哥尔摩和伦敦相继演出。</p> <p class="ql-block">  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一一明太祖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南戏多为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遗留下来的剧本很少。经历代学者不懈努力,辑得宋元南戏剧目二百四十多种,明初南戏一百三十多种。</p><p class="ql-block">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创的《张协状元》是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与《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p><p class="ql-block">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p><p class="ql-block"> 《琵琶记》代表南戏的最高成就,被尊奉为“曲祖”。作者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旧居:</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北大毕业后辗转南方教书,1923年,来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在温州期间,他撰写了《温州的踪迹》,其中《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等散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激励着温州的学子,成为温州中学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当年来温后,住处几经周转,最后租住城区四营堂巷34号王宅。王宅为五间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中有三堂,两边对称,各有厢房,为温州晚清民国时典型的民居建筑。因|日城改建,温州市政府决定将该房向东迁200米按旧址重建保护,现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旧居纪念馆在保持原建筑风格和历史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旧居的建筑布局,对旧居入口、庭院、功能厅等作总体规划,分设朱自清“家族世系”、“生平历程”、“温州踪迹”、“温州友人”、“经典著作”展厅、影音室和卧室、书房等展示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处〕江苏东海,后移居江苏扬州。他幼读私塾,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受“五四运动”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温州、宁波等地师范院校及中学任教,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受聘为清华学校中文教授,1931年游学西欧,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好学广博,积极创作,著作27种,共约两百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芋术研究等。他不仅是学者、文学家,还是出色的教育家、民主战士。他具有最完美的人格”,堪称“一般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始终保持着一个愛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瀑布:</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p><p class="ql-block">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p><p class="ql-block">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络;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校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p><p class="ql-block">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勿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p><p class="ql-block">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漳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脫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 “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p><p class="ql-block"> 2月8日,温州作。</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穀”,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蟺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p><p class="ql-block">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宁波作。</p> <p class="ql-block">温州有三十六坊,墨池坊是其中之一,西起解放街,东至墨池公园,全长仅175米,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巷,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砖白墙,雕梁画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墨池坊周氏民居</p><p class="ql-block"> 周宅,建于148年。坐北朝南、曲正屋、后厢房前后院及院墙组成。正屋面阔三开间,南侧设外廊二层设木百页栏杆,廊柱为方形,采用红青砖分层间砌。南侧设门台,门上中央为字匾,浮塑“志财守朴”篆书,为治家格言,意为“立志发家致富而不败家业”。再上为巴洛克式山花造型,中央有“1943”纪年,周围做有抹灰卷草。门台内侧做成单檐式屋面,墙面上为灰塑几何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墨池居</p><p class="ql-block"> 谢磊明(1884-1963),名光,字烈珊,一字磊明;号玄三,又号磊庐,浙江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自号卖盐客,家居墨池坊杨柳巷,名日“墨池居”,亦称“春草凉”。金石篆刻家,精篆书,善治印,喜收藏。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温州文管会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有《磊庐印存》五集、《谢磊明篆书》《磊明印玩》《月冷印谱》行世。</p><p class="ql-block"> 谢磊明治印上溯秦汉,下逮明清,骨气通达而有奇趣。其篆刻最为世人称道的;当属其所刻之边款。谢氏的边款,楷书、行书为多,尤以蝇头小楷最见功夫。谢磊明在印学界素有伯乐之德行;在他的影响下,温州出现一批篆刻大家,如方介堪、方节庵、方去疾、马公愚、昌灵士、任士墉等。</p><p class="ql-block"> 除善治篆隶金石之外,还爱好收藏,有“温州收藏文物珍品之冠”的美誉。其藏品中最著名的《顾氏集古印谱》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为海内孤本;</p><p class="ql-block"> 后住宅遭火藏品几乎全部被毁。劫余文物南宋龙泉青瓷叶适墓志及曾衍东小说《小豆棚》手稿,后均捐献给温州市图书馆和文管会。</p> <p class="ql-block">墨池坊8号民居</p><p class="ql-block"> 该民居建于清中晚期,坐北朝南,由门台、围墙、正屋,前后厢房组成,正星面国五同,进深七桂十三</p><p class="ql-block">檩,前廊设船篷制,后金桂后加谈爆子,星双层屋顶样式。硬山顶,传例屋脊,卷草有饰。明间后金柱同说屏门,将明间隔成驾鸯厅式格局。门台为砖砌仿木构,苏筒瓦,带勾头消水。院堵上部有“回”字型花培,后院内有一水井,井栏圆形,由整块青石凿成。</p> <p class="ql-block">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墨池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榕树长在墨池入口处建筑墙上,树根都扎进墙里面了。</p><p class="ql-block"> 大树的树龄也只有六十多年。当地老人说,是小鸟用嘴巴叼来树种子,落到了墙缝里,后来就在墙缝里长出了树。</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棵长在墙上的树枝叶茂盛,为往来行人遮挡烈日。</p> <p class="ql-block">墨池 </p><p class="ql-block"> 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洗砚于此。”池呈方形,历代曾多次修缮。原有宋米芾所书“墨池”两字,久已湮没。今石额所题“墨池”,系清乾隆时温州总兵黄大谋所题。</p> <p class="ql-block">  墨池,静卧于华盖山西麓,仿若一颗镶嵌在山水间的明珠。当年,王羲之慧眼识珠,选择在此临池作书。这里山水环绕,灵气氤氲,无疑是修身养性、读书治学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至明嘉靖三十八年,永嘉场的王激,这位出生于永昌堡英桥里的才子,在嘉靖二年高中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他将墨池辟为园林,取名玉介园,赋予这片土地别样的雅致。</p><p class="ql-block"> 到了1913年春,江苏如皋冒氏家族的冒广生来到此地任职,他忆起如皋冒家水绘园的繁华盛景,不惜耗费三千金,改造玉介园旧址上的关署旧貌,建成了瓯隐新园,让墨池一带的景致又添了几分新韵。</p> <p class="ql-block">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是李白运用狂幻式的语言,旨在描写诗人画家意到笔尖之时,灵感进发的恣意张扬之态,笔墨亦到了相当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墨池水池子边缘也长出了一棵榕树,被人称为是喝墨水长大的树。其实历史上的墨池早已毁灭,现在看到的墨池都是新修的,水里也不可能有墨水了。</p> <p class="ql-block">王谢祠</p><p class="ql-block"> 王谢祠承载着温州文脉,它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明弘治年间,温州郡守文林在此建起右军祠,可惜后毁于飓风。嘉靖年间,温州知府龚秉德重建王谢祠,将王羲之与谢灵运合祀于此,让两位文化巨匠的精神在此交融。万历八年,永嘉场英桥人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对其进行重修。直至民国时期,冒广生建瓯隐园时,又在西入园门数百步处再次建起五楹王谢祠,继续供奉着这两位前郡守,延续着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这位被尊称为“书圣”的东晋大家,有着王右军、王会稽等别称。关于他的生卒年份,虽有争议,但无论321 - 379年,还是303 - 361年,都无法磨灭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光芒。他字逸少,琅琊人,后居会稽山阴。他一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从生前到死后,始终备受尊崇。温州人对王羲之的喜爱近乎痴迷,虽然《晋书.王羲之传》未记载他曾任永嘉郡守,但明万历《温州府志》、清光绪《永嘉县志》等,依据祝穆《方舆胜览》等书,都流传着他与永嘉的渊源,并且在温州留下了“五马坊”“墨池”等众多遗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而谢灵运,明本土学者姜淮《岐海琐谈》记“谢灵运,奕之曾孙,文章之美,为江左第一。为太子左卫率,朝廷惟以文义处之。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肆意遨游,理人听讼,不复关情。每有一首诗,贵贱竟器,名动都下。征为秘书监,迁侍中。诗书皆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这位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永初三年,任永嘉太守,在这里,他尽情遨游山水,创作出大量山水诗,成为山水诗的鼻祖。有趣的是,他还是王羲之的曾外孙,这份特殊的家族关系,让他与王羲之在这片土地上的缘分更加深厚。</p> <p class="ql-block"> 曾经守护这片土地并建设王谢祠的文林和龚秉德,也值得铭记。文林祖籍湖广衡山,两度任职温州,以清廉勤政著称,在任内推广乡约,强化家族伦理教化。龚秉德,江西新建县人,嘉靖三十年出任浙江温州府知府,并升任湖广襄阳兵备副使。龚秉德在温州任期虽短,但兼具军事防御(抗倭)与文化建设的双重贡献,其诗文和遗迹为明代温州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  如今,祠已毁,伫立在王谢祠前的牌坊尚在,坊额上王谢祠三个字古朴苍劲,是集姜立纲的字帖而成。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温州东嘉人(今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明朝著名书法家,七岁便因书法出众被征选为翰林院秀才。他的楷书风格独特,闻名海内,甚至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书画跋》记“姜自置身金紫,今遗迹在京都,价亦不減希哲(祝枝山)、履吉(王宠)。效之者多白衣跻显贵”。明嘉兴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录:当时,有乡人学习姜体字,凭借一手好字在仕途上获得成就。以“书宗”的字镌刻于“书圣”“诗祖”祠坊之上,此等殊荣,实乃千秋翰墨与万古诗魂的至高礼赞,尽显温州文脉传承的无上荣耀。</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墨池坊,抚摸着王谢祠的牌坊,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王羲之的墨香、谢灵运的诗意、文林与龚秉德的政绩,还有姜立纲的书法神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东瓯古国</p> <p class="ql-block">东瓯王庙</p><p class="ql-block"> 东瓯王庙系越王勾践七世后裔驺摇纪念庙。</p><p class="ql-block"> 越人后裔驺摇灭秦佐汉击楚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明成化十三年(1477);永嘉知县文林改华盖山麓东岳庙为东瓯王庙,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据弘治《温州府志》载,原庙在海坛山,明洪武初,就故址重建,后迁状元坊内。明成化十三年,改东岳庙为东瓯王庙,后仅存门台。</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时期温州地属百越之东瓯。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三十六郡,温州地属闽中郡。</p><p class="ql-block"> 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温州地属东海国(俗称东瓯国)。</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国灭。</p><p class="ql-block">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会稽郡回浦县。</p><p class="ql-block">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为章安县东瓯乡。</p><p class="ql-block">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p><p class="ql-block">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永嘉郡为括州。622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嘉、安固、乐成、横阳四县。627年,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p><p class="ql-block"> 675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p><p class="ql-block">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p><p class="ql-block">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p> <p class="ql-block">五马街</p><p class="ql-block"> 来温州没逛过五马街,那等于白来!五马街是温州最著名的商业街,也是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街。 </p><p class="ql-block"> 五马街始建于东晋,古称五马坊,相传因王羲之出守永嘉时“庭列五马”而得名。唐宋沿袭不变,清代改名五马街,1934年曾改名中山路,1949年后恢复五马街之名,1984年被定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五马街西入口处矗立起一座“五马奔腾”铜雕。</p> <p class="ql-block">  五马街名称最早与东晋“书圣”王羲之相关。相传王義之出任温州郡守时,每次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因而被称为“五马街”。</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芳》一诗中说:“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写的就是此事。</p> <p class="ql-block">  温州旧城曾有护卫子城的五马河,温州旧城包含内、外城两个部分,呈“回”字形。外城又称“罗城”,内城因建造时间晚,故又称“子城”。温州旧城格局千余年没有改变,外城有护城河,内城还有三重护城河,街巷伴河,四通八达,河多、桥多、船多成为一大特色。与国内外那些完全建在水中央的水城相比,呈现出别样的建城风格。五马街最初因这条河流得名。五马河周边形成街巷,逐渐发展为商业区。尽管河道已消失,但“上岸”“下岸”等地理划分名词仍可见于上世纪档案,反映了其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2年,温州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五马街,东起解放南路,西接蝉街,长424米,宽12米~13.5米。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凡街巷,昔以坊名,今以巷名。”“五马街自谯楼前直街至五马横街。(万历)《温州府志》:街东有仁美坊,今曰丰桥街;五马坊今曰晏公殿巷。街西有寿安坊,今曰馒头巷;双桂坊,今曰小洲桥。”</p> <p class="ql-block">  逛五马街,嘴可不能闲着,这里藏着不少温州地道小吃。我们吃了灯盏糕、鱼丸汤、还品尝了锅贴🥟。</p><p class="ql-block"> 温州锅贴,跟北方锅贴不一样,温州锅贴个头小巧,外皮是那种软中带点韧劲的,咬开一口,里头的肉馅儿满是汁水,鲜得直咂嘴。刚出锅的时候最香,外皮底部带着点焦脆,一份10个,我们轻松炫完。</p><p class="ql-block"> 其实五马街不止有吃的,两边还有不少老店铺,卖着温州特产的鱼丸、鸭舌,还有老字号的皮鞋店,逛吃逛吃大半天,既能感受老温州的烟火气,又能把肚子填得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五马街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古今同框:一张照片穿越千年</p><p class="ql-block"> 巽山塔的“顶流”身份,源于它与333米高的温州世贸大厦的“同框照”。古塔飞檐与玻璃幕墙的碰撞,堪称“传统与现代的最美对话”。</p> <p class="ql-block">  温州鹿城区的巽山塔,是本地人私藏的“时空穿梭机”——左手千年古塔,右手摩天高楼,一张照片就能装下宋元与现代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  巽山塔不仅是温州“九斗山”格局的重要地标,更因与现代地标世贸大厦的“古今同框”,成为摄影爱好者必去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巽山塔始建于宋代,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建为六边七层砖塔,因地处东南“巽”位(八卦中主文运),又名“文笔塔”。</p><p class="ql-block"> 古时温州水系发达,船只进城常以它为“引航灯塔”,民间甚至有俚语:“看到巽山塔,温州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但岁月无情,塔身因年久失修逐渐倾斜。1974年,因战备挖防空洞(爆破产生的振动)导致塔基破坏,这座见证了温州“东南最”文脉的古塔轰然倒塌,仅剩1.68米高的塔基遗址。</p><p class="ql-block"> 直到2004年,温州在原址重建巽山塔,以明式风格复原六边七层砖塔,塔高35.35米,底层直径6米,青灰色花岗岩须弥座上,42枚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重建的巽山塔虽为仿古建筑,但细节处处见匠心:</p><p class="ql-block">• 造型如笔:塔身修长如倒立毛笔,契合“文笔塔”之名,暗喻温州“温多士,为东南最”的文脉。</p><p class="ql-block">• 色彩对比:白色塔身配灰色出檐,逐层收缩的飞檐如展翅飞鸟,晴空下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铜铃点睛:42枚铜铃悬于挑角,风过时叮咚作响,为古塔添了几分灵动。</p><p class="ql-block">• 塔内玄机:中空设计配楼梯,可登顶俯瞰鹿城,但需注意安全(目前基本都是封闭状态)。</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拍摄地点:飞霞南路茶院小区路口,人行道边缘可同时框入古塔与世贸大厦,白天古塔素雅,夜晚世贸大厦亮灯后更显科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