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张开兴硬笔山水画作品集

中国电建张开兴

<p class="ql-block">画集作者:中国电建集团张开兴。</p> <p class="ql-block">我的笔尖在纸上缓缓游走,一丛树林便从线条间生长出来,山石错落,如岁月堆叠的沉默。画中那人独行于林下,身影微小却坚定,仿佛正走向深山的腹地,也走向内心的宁静,早也淹没在大山深处的丛林深处。这幅山水,不是喧嚣的风景,而是心绪的沉淀。我常想,若把建设者的身影也融进这样的画面,肩扛图纸、脚踏青山,是否也是一种诗意的奔赴?</p> <p class="ql-block">烟囱高耸,刺破山野的静谧,起重机如巨臂般伸展,在纸上勾勒出力量的轨迹。这不是对自然的侵扰,而是人类意志与大地对话的方式。钢筋水泥在笔下化作线条,工地的喧嚣凝成沉稳的节奏。我画下的不是尘土飞扬的现场,而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正如中国电建人,在荒芜处立起希望,在群山间铺展蓝图。</p> <p class="ql-block">山势陡峭,岩壁如削,我用硬笔的顿挫表现它的刚毅。山脚下那座小屋,瓦顶低矮,却安稳地守在天地之间。树木环绕,像是自然为它披上的衣裳。这山,让我想起西南群峰中的某个工地,云雾缭绕中,项目部的灯火彻夜未熄。壮丽山河与现代工程,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默契。</p> <p class="ql-block">小河蜿蜒,如一首低吟的诗,穿行于绿树与远山之间。几间屋舍藏于林中,不争不显,却自有其位置。我常在画中留白,让云雾流动,也让思绪飘远。这些山水,不只是眼中的景,更是心中的境。每当笔尖停顿,我仿佛看见电建人休假的身影,业余时间,自有爱好。或写生、或垂钓、或单纯的徒步旅行……</p> <p class="ql-block">如春笋般林立的高楼大厦,电建人也曾在这个领域拼搏奋斗过。这里也许是他们老时的归属,也许是别人的归属。</p> <p class="ql-block">公路在群山中盘旋,像一条沉默的龙,连接着远方与当下。两辆车一前一后,像是接力,又像是守望。远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叶片划破云层,带来现代文明的呼吸。我用硬笔的线条表现山的起伏与路的延伸,也在其中藏下建设者的足迹——他们修的不只是路,更是通往未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街道宽阔,树影婆娑,高楼在远处静静矗立。行人三三两两,步履从容。我画这座城,不是为了炫耀繁华,而是想表达一种平衡——现代建筑与自然绿意的共存,正如电力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并行不悖。笔下的每一道线条,都在诉说:发展不必以牺牲宁静为代价。</p> <p class="ql-block">山间小屋,瓦顶斑驳,小河静静流淌。这画面让我想起那些驻扎在深山里的项目营地,简陋却温暖,偏僻却充满斗志。夜里,图纸摊在桌上,灯光映着脸庞,窗外是万籁俱寂的山林。这样的宁静,不是逃避喧嚣,而是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瓦片整齐,古树撑开一片绿荫。门扉紧闭,却掩不住岁月的呼吸。我画这处院落,是想留住一种沉静的美——那种不张扬、却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气质。这让我想到电建人的精神:低调务实,却在山河之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劳逸结合,苦了,累了,去名山大川放空一下工作中的紧张情绪,也是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林间小路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老人撑伞前行,孩子紧随其后,狗儿安静相伴,透着春节来临的气息。我常想,我们今日所建的每一座电站、每一条线路,不正是为了守护这样的日常?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在灯下读书,让归家的路在雨夜也有光可循。</p> <p class="ql-block">飞檐翘角,掩映在绿树之间,中式建筑的典雅在硬笔下显得格外清峻。我用线条勾勒屋脊的起伏,也勾勒出文化的脊梁。这些建筑之美,与现代工程的理性并不冲突。中国电建人走遍山河,既建电站,也护文脉——在青藏高原,在西南峡谷,我们始终记得: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三字刻于墙,古建筑静立林间,飞檐如鸟欲飞。我画它,不只是因为它美,更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山水之间的敬畏。电力建设深入名山大川,我们更应以笔为尺,以心为规,让工程与自然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女子背影轻盈,篮中鲜花盛放,小路通向远山。飞鸟掠过天际,仿佛捎去了某种无声的祝福。我画这幅画时,心中想的是那些在项目现场默默付出的人——他们的背影或许不被看见,但他们走过的路,开满了鲜花。</p> <p class="ql-block">水边那座建筑,线条流动如水,仿佛从自然中生长而出。它不像钢筋水泥的产物,倒像一首凝固的诗。我用硬笔描绘它的轮廓,也在思考:现代工程能否更贴近大地?中国电建这些年推动绿色建造、生态电站,正是在寻找这样的答案——让建筑如水滴归流,不突兀,不喧哗,却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山崖陡立,植被葱茏,云雾在远山间游走。我用密集的排线表现岩石的质感,用留白勾勒云的流动。这山,是屏障,也是召唤。多少电建人曾站在这样的崖边,测算风速、勘察地形?他们用脚步丈量险峻,用智慧穿越迷雾。</p> <p class="ql-block">小桥横溪,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散落山脚。石墙瓦顶,朴素得让人心安。我画这山村,是想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是为了这样的宁静。每一座电站点亮的,不只是城市,还有这些藏在群山里的灯火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