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舒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63781</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北京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颐和园,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我和先生带着女儿和六岁的外孙女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曾是皇家的行宫御苑,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昔日,帝王将相在此游玩休憩,尽显奢华;如今,它成为了大众共享的历史瑰宝。</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踏入颐和园的那一刻,看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阳光下闪耀,我不禁思索,这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园林,究竟见证了多少兴衰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四口同游颐和园,导游带领抄近路来到了颐和园的东宫门,可见外孙女则蹦跳着,如脱笼之鹄,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北京,虽余署未消,但风中巳悄然夹杂着一丝初秋的爽郎。想象一下,我与先生并肩,女儿陪伴在侧,活泼的外孙女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跑在前头,这幅三世同堂的温馨画面,与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交融,必将成为一段珍贵的家庭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颐和园,昆明湖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湖边垂柳依依,像是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我们沿着湖边漫步,女儿牵着外孙女的手,欢声笑语回荡在园中。外孙女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对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新鲜感。她指着远处的佛香阁,奶声奶气地问:“外婆,那是什么呀,”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对世界的那份好奇与撞憬。</p> <p class="ql-block"> 走在颐和园的长廊里,抬头看着廊顶精美的彩绘,每一幅都像是一个故事。这些彩绘不仅展现了古代画师的高超技艺,更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我给外孙女讲述着这些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次和家人一起来颐和园游览,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颐和园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国家的兴衰。而我们,在这短暂的人生中,也应该珍惜每一个与家人相伴的瞬间。未来,我期待能和家人一起去更多的地方,感受不同的凤景和文化,让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这座昔日皇家园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而建。那时的它,极尽奢华,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一把大火将清漪园烧成废墟,曾经的繁华瞬间化为灰烬。后来,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挪用海军军费重建园 并改名为颐和园。但在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国中珍宝被掠夺一空。历经沧桑,如今的颐和园己成为了历史.见证者,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輝煌与屈辱。</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带着女儿和六岁的外孙女漫步在这里,外孙女那充满好奇的眼睛,闪烁着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她蹦蹦跳跳地穿梭在长廊之间,看着那些精美的壁画,发出阵阵惊叹。女儿则静静地跟在她身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沿着湖边漫步,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湖边的垂柳依依,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远处的佛香阁,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p><p class="ql-block"> 看着外孙女天真无邪地在园里奔跑,我感慨万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颐和园却依旧保留着那份古韵,它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处建筑、每一片湖水都在诉说着过去。</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前身可追溯至1750年,乾隆皇帝为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后六十大寿,在金代金山行宫的基础上兴建清漪园。乾隆集全国园林艺术之大成,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设计精华,历时15年建成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 “清漪”二字取自《诗经》“河水清且涟漪”,寓意清澈的水波,园中昆明湖原为西山山麓的天然湖泊,经乾隆下令拓宽,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万寿山则是挖湖之土堆筑而成,形成山水相依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帝后生活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是兹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游览区:包括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是皇家园居休闲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梁上绘有14000余幅苏式彩画,内容包括山水花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堪称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清漪园的輝煌在1860年遭到重创。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和清漪园,大多数建筑毁于一旦。珍贵文物被掠夺殆尽,如今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仍收藏着大量当年被掠走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导游继续介绍,1884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园林,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颐和园再遭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p> <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颐和园仍由傅仪居住。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颐和园正式对公众开放,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北京颐和园(其前身主要为清漪园)作为皇家园林,不仅是一座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历史名人,尤其是清代的帝王后妃,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是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缔造者,他对此园感情极深,留下了大量描绘其景致和抒发情怀的诗作。据载,他仅关于清漪园的诗就超过了一千五百首。</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即事》松风宛是昔年吹,绿野虽新绿故迟。山色溪声无尽藏,天光云影有余思。……赏析:此诗描绘了万寿山的自然景色,松风、绿野、山色、溪声、天光、云影,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的山水画卷,体现了乾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陶醉。</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泛舟》玉泉山水汇明湖,烟陂浩渺涵太虚。凫雁泳游底自乐,楼台倒影镜中图。……赏析:此诗聚焦昆明湖的广阔水面,用“烟波浩渺”形容其壮阔,“镜中图”比喻楼台倒影的清澈优美,展现了昆明湖作为核心水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乐寿堂门口,外孙女的眼睛一眼就认出了是只凤凰,外婆,这只凤凰怎么会有在这门口,导游听到外孙女惊讶的声音,马上接着说,小宝宝。叔叔给你说说噢。立在颐和园乐寿堂门口的这只“凤凰”,确实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并非一个孤立装饰,而是与旁边的“龙”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陈设。</p><p class="ql-block"> 这对陈设的正确名称是“铜凤”和“铜龙”,它们都是青铜铸造的香薰器。</p><p class="ql-block"> 它们位于乐寿堂院子的正前方,对称地安置在御路上,看到的凤凰是站立在精美的石座之上,体态优美,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凤在中间,龙在两边”?这是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通常的理解是“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而龙的地位高于凤。但在乐寿堂前,凤被安置在象征尊贵的中央御路两侧,而龙则被安置在靠外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突显主人的身份,这里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是颐和园中最主要的生活区,在晚清时期是慈禧太后的寝宫。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长期垂帘听政,是淸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利和地位甚至超过了皇帝。</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宫殿前同样有铜龙和铜凤,但布局是“龙在内侧(靠近宫殿)凤在外侧”,这明确体现了皇帝为尊的传统礼制。颐和园乐寿堂:作为慈禧的寝宫,则完全颠倒过来,成为“凤在为侧,龙在外侧”。最形象地展示了慈禧太后在晚清时期“垂帘听政”权力倾朝野上下特殊历史地位,是“凤在上,龙在下”的权力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廊曲折,彩绘鲜丽,外孙女仰着头数梁上的图画,却总也数不清。她一会儿指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会儿又寻那“黛玉葬花”,小嘴不停地问这问那。女儿俯身细细解释,我便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下暗叹:这园中的故事,竟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至万寿山下,外孙女不肯要人抱,定要自己爬。石价甚高,她手脚并用,竟也爬得颇快,不时回头向我们招手,脸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登至佛香阁,湖山尽收眼底,外孙女扒着栏杆,小手指点着远处的十七孔桥,忽然问道:“那桥为什么有那么多洞,”女儿一时语塞,我便接口道:“为了让湖水流通,也让皇上看着好看。”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跑去别处探索了。</p> <p class="ql-block"> 在佛香阁前,外孙女突然安静下来,学着大人的模样合十双手。她未必懂得拜佛的意义,只是模仿着周围人的动作,神情却意外地庄重。女儿看着我,眼中含笑,那笑意里分明写着:看,她多像小时候的我。</p><p class="ql-block"> 湖风拂面,带来了荷花的清香。我们坐在石舫上休息,外孙女巳经累了,靠在她母亲怀里,眼睛却还舍不得闭上,盯着水面波光发怔。我忽然想起自己头一回来颐和园也是和这次天气差不多,也是与父母同来,转眼间竟巳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时光如昆明湖的水,看似平静,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那么多日子。</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漫步在昆明湖畔,湖水波光粼粼,微风佛过,湖边的垂柳轻轻摇曳。外孙女拉着我们的手嚷着要去乘船。当我们坐在船上,看着十七孔桥逐渐从眼前掠过,佛香阁在远处的万寿山上庄严耸立,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看着身边的女儿和外孙女,心中满是感慨,这不仅是一次游览美景的旅程,更是一次亲情的传承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颐和园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它曾是皇家的园林,享受着无尽的奢华与荣耀,也曾在战火中饱受摧残,历经沧桑。但如今,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不少名人诗人都在此留下过动人诗句。慈禧太后,她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但也作过相关的诗。</p><p class="ql-block"> 她写过“殿角西头纳晚凉,熏风拂拂藕花香。太液澄波涵素月,瀛洲佳境接仙乡。”描绘了颐和园傍晚时分的清凉惬意,还有那荷花飘香的美景,以及颐和园宛如仙境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还有近代的王国维,他写过“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废京。”从诗句里能感受到他对颐和园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时代变迁的喟叹。</p> <p class="ql-block"> 另外,乾隆皇帝一生多次游览颐和园,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短短两句,就把颐和园昆明湖一带的美景夸赞得淋漓尽致,表达出对这片景色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这些名人诗人的诗句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时光的大门,去感受颐和园在不同时代的魅力。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代,漫步在颐和园中,会写出怎样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美景呢。</p> <p class="ql-block"> 1961年,颐和园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其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颐和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它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皇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园内保存有古建筑100余座、古树名木1600余株、各类文物4万余件。</p> <p class="ql-block"> 漫步园中,昆明湖依旧波光粼粼,万寿山仍然郁郁葱葱,十七孔桥还是那样优雅地跨在水面上。但今天的颐和园不再是一家一姓的私产,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转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复兴。</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保护文化遗产,让历史的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这座历经沧桑的园林,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看着外孙女天真无邪地在园里奔跑,我感慨万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颐和园却依旧保留着那份古韵。它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处建筑,每一片湖水都诉说着过去。</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皇家园林的壮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未来,我还想带着家人去更多有历史韵味的地方,让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在旅途中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舒舒</p> 欢迎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