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谈及学习,如今人人似乎都能说上几句。数字化时代,指尖轻触便能检索万千答案,可真正吃透学习本质的,恐怕寥寥无几。不妨从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里,找找其中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学’的繁体‘學’,其字形结构像一个生动的寓言:上方是一双托举的手,中间‘爻’象征着知识的交错与规律,宝盖之下的‘子’,正是求知的孩童。这个字仿佛在告诉我们,古人早已洞见,学习是一场需要引领、需要结构、需要拂去蒙昧的成长仪式。 而它的前身‘斅’所增加的‘攴’(戒尺),更暗示了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学习的过程天然包含着规训与自律的维度。 这并非定义学习的唯一真理,但它揭示了一种被我们祖先反复验证的重要路径。于是便有了“黄荆棍子出好人”“棍棒出孝子”的老话,并非倡导苛责,而是说学习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散漫,总得有几分约束与砥砺。就像古人治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是常态,朱熹在寒夜苦读时“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自我规训中,才成就了通透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会援引西方推崇自由探索、尊重个体兴趣的教育理念。诚然,其本意在于激发内在动机、培养批判思维,与‘灌输’和‘压制’相对立。 但若将其片面理解为‘想学就学、不学便罢’的放纵,则是对这种理念的莫大误读。看看牛津、哈佛图书馆的灯火通明,其内核同样是对知识的极致专注与艰苦求索。可见,中西优秀教育传统的深处,对于‘精深掌握必经刻苦努力’这一点,实是殊途同归。 我们所应摒弃的,是那种打着‘自由’旗号的散漫,而非自由探索精神本身。</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强调规训与坚持的价值,并非要退回到‘棍棒教育’的旧轨。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规训’与‘启发’之间的动态平衡。 戒尺的象征意义,在于建立学习的秩序与底线,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点燃而非熄灭求知的火焰。如同朱熹既提倡‘居敬持志’的严谨,也向往‘豁然贯通’的愉悦。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正是在外部引导与内在驱动、每日砥砺与心灵飞跃之间,寻得那个微妙的黄金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身处的东方文明,是全球唯一未曾断代的文化脉络。从孔子“学而时习之”的谆谆教诲,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思,老祖宗早已为我们勾勒出学习的路径。若对这些智慧一知半解,便急着追捧外来的所谓“新潮”,很容易捡了糟粕丢了精华。国外真正的治学精神,讲究的也是严谨与执着,就像达芬奇为了画好鸡蛋,日复一日观察描摹,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对精进的坚持,与我们传统中“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本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不如沉下心来,先把老祖宗的文化学深悟透。通透了自家的根脉,才有底气辨别世间的真伪,不至于在纷繁思潮中迷失方向。学习的真谛,从来都藏在脚踏实地的求索里,藏在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