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亚龙(老汉) <p class="ql-block"> 益阳铁锅,曾是益阳在农耕文化时期一直引以骄傲的品牌;每当谈到益阳的品牌特产时,总忘不了提到相中铁锅。但一谈到湘中锅厂的历史,甚至写书入志,则都是站在益阳市、工业的立场上去描述表达的,以至使许多益阳历史爱好者都以为湘中锅厂就是在益阳铁铺岭——后来的湘中锅厂之厂址发展起来的,而曾蜚声大半个中国的“南锅”、“张锅”等品牌,也是在益阳城区鳊鱼山和三里桥创立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诚然,编书写志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利用相中铁锅雄厚的历史文化一步步上升为省优、部优、国优名牌的,但好心却能造成误会,并不能改变真的历史,就好像我们把钟表拨快拨慢一样,时间确实客观的存在,民国《益阳县志》却是如下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民国《益阳县志》记载:铁器,邑不产铁,皆自宝庆、安化而来。铁器以锅为大宗,有南锅、张锅、连锅、码锅四种。县城对河昔有锅厂十一家,宝林冲有七家,黄溪桥有二家,龙子山有二家。光绪年间出产极盛,销售及长江下游、长城内外,收入约一百万两,今不及半矣。制钟、磬、瓮、镐、炭盆、犂、锄诸器者为铸厂,有名者有七家。铸锅亦铸厂所造,贸易亦盛。 </p><p class="ql-block"> 上述记载,清楚地讲明了,创造益阳“湘中铁锅”品牌的,主要还是宝林冲,因宝林中在十一家中占据了7家,再说白了;之所以这7家全部挤在宝林冲,是因为沧水铺宝林冲这里有铸造铁锅的地理或其它优势,具体讲,是什么优势呢?看上述记载。</p><p class="ql-block"> 煤,产煤之处有十一例莲荷冲蚌壳仑克让冲铁炉坪老屋塘月形山檀山坡,周家仑屹石坡,文家湾狮子山枫树坪,大小金牌齐公坡石草子。姚家山泉水坡,十二里软桥,十里五斗仑,……十九里泉塘冲等处。</p> <p class="ql-block"> 锅模土 三里桥鹿角山之黄土,净而有浆,质可制锅模型,惟其外层之土则自宁乡运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起来,则是此时段沧水铺宝林冲的智慧和经济头脑了,把这些闲置在山里和土中的矿产做成铁锅,且还创新做出了其它老作坊上千年未做出来的新产品,即利用宁乡的泥巴拌浆抹在锅模坯的表靣,使锅的表面洁白如锡银,且更加光洁,炒菜油都可省出来许多,因此,这种创新技术,才创出了南锅张锅的品牌当然,这种技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算不得什么,但在百多年前的农耕文化时期,虽然就这点小的探索和研究,却是农耕文化划时代的技术飞跃,是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认为宝林冲依靠三里桥的锅模土,宁乡的泥浆做出名牌新锅是靠地利的话,那就忽略了对宝林冲创新文化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上图民国《益阳县志》截图中,在讲述铁器的后面,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二十里宝林冲各处制作圆小木器甚精。除供本地用外,其运出境者,皆系散料矣至销场,然后合而成器,滨湖各县长江上下游均所再畅销,岁入约十余万元”。 </p><p class="ql-block"> 这中间记述的“其运出境者,皆系散料矣至销场,然后合而成器”,今天听起来像是走私和偷运一样,其实,清末民初才掘起的圆小木器交易,还没有今天的这些概念,这完全是运输方便和防损坏的要求,可见当年宝林冲在包装和运输上,已有了很深入的探索和技术改进了,至于这其中的手摇脚踩车床与七宫技术,也有了很深入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下放在南县做知青时,当地贫下中农听说我是益阳下放的,在出工闲谈中,还讲起益阳的家具做得如何精致,清末民初时,南县的大户人家嫁女,尤其是三大户段、涂孟家族,都要专门开船到益阳泉交河采购宝林冲的木器嫁妆,姑娘出嫁时,宝林冲的圆小木器嫁妆都要有意识地抬到显眼的地方,宝林冲的木器嫁妆尽然成了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宝林冲这种晚清崛起的商品生产,不能不说,是几千年农耕文化,耕读文化的大突破,且是一种全面的突破,县志记载的圆小木器、以及制钟、磬、瓮、镐、炭盆、犂、锄诸器者为铸厂的铁器,更有制伞、折扇等,另外,还有人才的崛起突破,如贺耀祖,萧山令、何凤山……等,但是,这个时期社会变革太乱了,进入民国后军阀混战,这种要在平稳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完成从农业社会跨入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终因社会环境的混乱没完成而半途而废。 </p><p class="ql-block"> 诚然,宝林冲的这次工业文明萌芽,虽没能完成这种转型跨越,但这次率先在益阳境内的起步探索,却证明了这里 “地灵人杰”,尤其是“岁入约十余万元”的“圆小木器”,这在今天还有许多社会收藏,在传统的用杉木、梓木、樟木打制木器家具的环境里,率先使用栗木、稠木、檀木、株木等杂木硬材,制作精美的“圆小木器”,使传统粗造的家庭布置摆设,变得舒适美观,增强了人们对生活向往的追求,自然,也使二十里沧水铺一带的杂木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宝林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汉 2025年10月初</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老汉,本名邓亚龙,生于一九五六年初,幼时处饥荒年代,患黄疸肝炎命悬一线,故一生体弱,面相黄白,2000年后,因身体不适应担任企业领导工作,病退。从此一直专门从事益阳本土文化学习研究。</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性坦然,率性偏爱中华传统文化,言多喜谈,一生读书,杂而不专,对娱乐体育,除象棋外别无爱好,老来常以网上看书读文为乐,经常彻夜达旦,见多悟少,但由于喜文史。</p><p class="ql-block"> 曾写有《大话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初探》《老汉趣说益阳地名》《走进益阳》《老汉说益阳》《关羽鲁肃演义益阳》等系列文章。</p><p class="ql-block"> 此书所写的《益阳烙印》,乃是自2008年以来所考察的益阳故事,传统与现代不限,所思所感,率性写作,但尽量求真务实,不求流芳,只求不传讹误人,也算对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作一个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