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四)

一竹

四、 天道酬勤 华丽转身<br>钗头凤 伏雪魔<div><br>长天雪,<br>冰凝结,<br>万山银素飞鸿绝。<br>凌封路,<br>车无数,<br>人山海海,<br>露餐风宿。<br>堵!堵!堵! <br><br>北风冽,<br>寒骨切,<br>蹒跚行进灯摇曳。<br>沿途戍,<br>城关鼓,<br>与子携手,<br>日出魔伏。<br>速!速!速!</div> 1977年的那场高考,经历了十一年的中断,这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也成为了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所以说,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许多知识青年及其家庭,通过这1977年的高考得到了翻身的机会。因此,可以说,1977年高考,是许许多多文化基础较好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的解放日,是许许多多渴求知识但没有背景和关系的学子的盛大节日。<br> 这一天,全国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br> 这一年,全国有27万人被大学录取,录取率仅为4.8%,即每100名考生中,平均只有不到5人可以进入大学校门。<br> 这一年的那一天的高考,我有幸参加了,参加了这次高考,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自诩——<br> 一杆青竹渡红尘,<br> 两袖清风绕山深。<br> 江湖深浅何所惧,<br> 绿水明镜映浮沉。<br>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出生在五十年代中期,在记忆中,我经历了大闹钢铁、大饭堂、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那样的特殊年代。可以这么说,在农村里的我,是在贫穷的农村家庭里饿着肚子长大的。<br>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开始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学校停了课,年底,当时读着小学的我便因此辍学在家,成为了生产队里的小小放牛娃。“复课闹革命”(1967年10月14日)后,1969年夏,辍学在家放了两三年牛的我,才又被父母亲送到了生产大队管办的莲塘小学附属初中上学,接着在1971年夏,被推荐在人民公社管办的高中学校读书。因为当时的初高中的学制都是两年,一九七三年夏,我高中毕业了,然后便自然而然的回到了农村的家里耕田种土。。<br> 当时的我,高中一毕业,就成为了生产队的劳动力,在家里争工分、做家务,农闲的时候外出去做“副业”。那时的我,安安心心的在家,在老老实实的当个农民,勤勤恳恳的干着农活,一心一意的为父母减轻辛苦,为父母减轻负担,帮家里增加收入,整天的想着要帮家里脱离贫困。<br> 那时的我,根本就不敢有上大学读书的念头。因为当时的大学,根本就不会从高中毕业生里直接招收学生,根本就不会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录取。那时大学所招收的学生,几乎全都是经过层层推荐保送的所谓的工农兵学员。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父母都是典型的农民,他们斗大的字都没能认识一个,他们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靠山,有的只是父亲那一段所谓的不清楚的历史。这样的我,去“读大学”,这对于我来说,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那时的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去读大学的想法。我高中毕业了,就等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学业,也就是说,那所谓的“读书命”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了。老老实实的当个农民吧,因此,我高中毕业了,自然而然的便扔掉了所有的课本,毫不犹豫的、无可奈何的回到了农村,自觉自愿的拿起了锄头扁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社会,准备在农村结婚生子、成家立业。<br>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br> 消息传来,在我们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有一种兴奋、好奇、期待和憧憬的心理。<br> 当时已经在生产大队管办的小学当着民办教师的我,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的高兴。因为当时恢复高考,文件里有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对象是六六年到七七年的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等都可以报考;政审,主要是看本人的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决心为革命学习。<br> 我是高中毕业生,是回乡知识青年,有资格报名参加高考。于是我便与同在一所学校的几位民办教师一起,高高兴兴的、满怀信心的去当地人民公社报了名。<br> 从报名参加高考,到开考时间,仅仅是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那时,我没有什么复习资料,也不知道怎样去复习,只是找来一些高中课本,自己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便回到自己的房间里重新学习高中课程;晚上备好第二天要给学生上的课,然后便挑灯夜读,认真的做做高中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为了不被别人影响、不让别人打扰,我还把学校分给自己的那半间房间里的唯一一个窗子关死,用报纸把这向着走道的窗子的玻璃遮住。那个时候,我就这样,自虐似的、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抓紧时间,刻苦认真的复习备考。<br> 那个时候,我每一次回到房间,就强迫着自己“两耳莫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备高考”。重复着白天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备课、看书做题的节奏,把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极限。为了不被紧张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累垮自己;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和工作;为了能实现自己考上大学的梦想,我每天都从自己那微薄的每月30.5元的工资里拿出五毛钱,到学校附近圩场的饭店里购买一点点肉菜来犒劳自己,给自己补充营养,提高精力、提高工作复习备考的效率。就这样,我一直这样的顽强的熬到高考结束的那一天。那真的是:<br> 一竹晨曦敲古韵,<br> 几家月夜奏轻歌<br> 林丛丽影沉雾霭,<br> 茅舍烛光伴磋跎。<br> 复习备考的那些天,我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除了去我原来就读的高中学校找老师解疑、除了去过一趟县城八步那人民礼堂里听过一次有关高考作文的辅导讲座,除此之外,我跟本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房间;那段时间,在房间里,我除了睡觉,就没有离开过练习书本,没有离开过有关高考科目内容的复习和思考;那些天,我把自己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备战高考上了,那段时间,当着民办教师的我就是这样——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刻苦认真,坚持不懈的,一直这样的坚持到参加高考的那一天。<div>  </div> 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广西开始了中断十一年的高考。考试的地点正好设在我工作所在的莲塘中心小学校里。这对于我来说,那是天大的便利——因为到考试那天,我可以在学校里住在,免去了路途的奔波;我可以在房间里看着书等着考试时刻的到来,为自己赢得了宝贵时间;每考完一科,我还可以即刻回到房间里休息,缩短了自己体力、脑力恢复的时间。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占了天时和地利。<br> 十二月十五日的这一天上午,当开考的钟声响起,同时也就敲打了我们这些考生们的命运。那时,我原本平静的心却不知不觉的有了点紧张了。第一天考试的科目是语文,作文题目是二选一(难忘的日子、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选的是记叙文《难忘的日子》,我写的是自己排队购买“毛选”的动人场面和感想,其他科目如政治、数学、地理、历史等科的具体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觉得自己考得还算顺手,几乎每一科,我都是在提前交卷,是提前走出考场的。<br> 两天的考试很快就过去了,工作和生活好像恢复了正常。可我却掩饰不了内心的欣喜,自觉不自觉的,我在学校里自个高兴了好几天、骄傲了好几天。因为我终于参加了被停止了十一年的高考,我觉得自己为父母争了光,为我们家、一个从来都没有大学生的农民家庭争了光;因为今天,我们家有了第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这是值得欢喜的事。我参加高考了,我在人前显得骄傲、自豪,整个人一整天一整天的总是乐呵呵的,似乎连走路,我都是在昂着头呢。<br> 然而,两天的考试结束后,接下来的是成绩的等待,那简直就是一个煎熬的等待。我觉得,这样的等待就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折磨;这样的等待,它让我充满了希望,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它又让我充满担心,担心自己名落孙山。那个时候,我就是在这样的无比焦虑、无比矛盾、满怀不安的心境中度过的,就是在那样的心境中煎熬着度过了那年的元旦节的。<br> 等待啊等待,我终于等来了体检的通知。——因为当年参加高考的我们,是文化分上了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体检的。<br> 得到通知后,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们一同去报名参加高考的几个民办教师里,只有我和另一个本家兄弟接到了体检通知。时隔十一年的高考,在众多考生里我脱颖而出,在当地,我们这些人似乎就成了所谓的小名人了。体检的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学校周边的一间大队——桂水大队合作医疗诊所。那赤脚医生认识我,知道我高考上了线,过几天就要去县里体检了,就主动的帮我作了简单的身体检查。检查完后他对我说:“你的身体没有大问题呀,就是血压有点偏高了,这样的体检结果可能会定为不合格,会失去大学录取的机会”。我这一听,就懵了,惊呆呆的没有说话。那医生接着说:“你这血压偏高点不要紧的,应该是紧张引起的,我给你开点药,吃吃就好了”。<br> 这我是遇到命中的贵人了,我想。我一回到家,就按医生的交待吃药——一点西药片、一点中药汤,几天后便去县城八步指定的地点体检了。<br> 那天,我早早的到了县城,我先是到在县城派出所工作的一位高中同学那里。当时,他看见我所穿着的鞋子有点破旧,就主动的给我换了一双好鞋,他还说:“去体检,别让人看衰了”。在体检的地方,我遇见了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爱人,他是在县里的公安系统工作的,他出现在体检场所,应该是在那里维持治安的。体检结束后他还主动的告诉我,我的体检结果为“合格”。<br> 但是,我没有因此而高兴起来,因为我总担心着自己——体检是不是真的合格?血压是不是正常了?我会不会被大学录取?不知道会录到哪所大学?回到家里,我整个人满满的都是一些忧虑和紧张,回到学校,还是满满的忧虑和不安。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比起在等待考试成绩公布的那段时间,我感觉还要难熬、更加折磨人,所谓的食寝难安、食之无味,那时,我总算是尝到了:<br> 依人凭栏望江吟,<br> 恋曲悠然探玉声。<br> 竹韵清音芳心醉,<br>  园林绿意盼春生。 1978年2月(广西录取时间大约是在1978年2月初开始)我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我既高兴又遗憾——<br> 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实现了大学梦,我被大学专科学校录取了,自己这段时间的认真努力、艰辛苦读终于有了回报,我的所谓的“读书命”还能延续;遗憾的是自己翘首等来的却是大学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在这所中专学校的大专班里就读,而这所学校就设立在我们这县城八步,距我家才十公里左右呢。我遗憾着自己没能考上大学本科,遗憾着自己没能跨长江过黄河的去读书,没能到祖国更远的地方去读书。<br> 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考上了、被录取了,而且,我们全大队就我和另一位本家兄弟被录取——我被八步师范学校大专班录取,他被桂林兴安邮电532厂技工学校录取。当时,大队干部还特意的给我们发来了纪念品——一支笔、一本日记本;学校的一些学生也送给了我一些日记本子作留念;父亲在家里,默默的给我做准备——用家里的木材,叫一位木匠师傅给我做了一个四方箱子,让我带着去读书。这样的一些礼物,真的让我很激动、很感动,很骄傲、很自豪。当然,我拿着这样的录取通知书,整一个人乐滋滋的,但心里还是免不了有那么一点点的懊悔和遗憾。<br> 因为我想,如果自己读高中、初中的时候再认真点,各科文化知识基础就会扎实一些,这次考分或许会高一些。<br>如果自己在复习备考的时候,不是因为复习没有计划、不懂方法,因此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的话,这次考分或许会高一些。<br> 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自己不是那样的自以为是、没有耐心、总是提前交卷,而是能够做到大胆细心,镇静自如,每一分都去尽可能的争取的话,考分或许会高一些。<br> 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了,我只好拿着录取通知书,省去了路费的筹备,自己一个人,在规定的报到时间里,用自行车搭载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离自己老家十公里左右的、就设在县城里的八步师范学校大专班报到。<br> 这真的是——<br> 人生在世没多长,哪有骄气好下场。<br> 一山还有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强。<br> 霸王力大无人比,遇到韩信无主张。<br> 江东八百子弟兵,项羽自刎在乌江。<br>  从此,我便离开了农村,离开了我在那工作了三年的莲塘小学,离开了民办教师岗位,离开了农村户口,开始了我的三年大学专科的学习生活。 想不到的是,进到学校不久,大约是一九七八年下半年开始吧,在学校读着书的我,病了……<br> 先是得了鼻咽炎。这是在之前当民办教师的时候烙下的职业病根,慢慢地成为了慢性鼻咽炎了。当时,我们在校学生都是有公费医疗的,我便因此而常常的去县人民医院五官科看病取药,记得吃得最多的是一种叫“消炎净”的中成药。而这药吃得越多,不但这鼻咽炎没好,身子却越来越虚。我还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鼻咽癌而去平桂工人医院检查。这样的病,在校的三年,它一直在困扰着我,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身体和学习。<br> 之后是胃肠病。这是不是因为吃了太多治疗鼻咽炎的药,不久,我的肠胃不好了。因为老是腹胀,我曾经在县人民医院取了中药,然后去学校一位工人那煎药,我还因此在学校吃过病号饭菜、请假回老家养病。除此,我还经常去八步工农兵医院叫一位在那当医生的亲戚看病取药,当时在那吃得最多的是B杂水,甚至毕业实习期间,也就是一九八零年下半年,自己都还要带着药在身边。<br> 接着是怀疑肝脏有问题。由于肠胃不好、造成腹胀许久未好,医生曾给我做过肝功能检查,自己也曾独自去平桂工人医院做肝功能检查,一直都没有确诊。但由于腹胀症状未除,自己曾和老家三嫂一起在老家找过所谓的民间医生看过病,用了一段时间的草药,自己也曾是久病乱投医吧,自作主张的在药店里买药服用。<br> 除此,是由于学习的压力,身体的问题吧,自己开始出现了睡眠的问题,这似乎是神经衰弱。在县人民医院,那些中医师给我吃的最多的药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自那时候开始,我自己还开始接触了蜂王浆口服液,灵芝口服液等补益品。<br> 因此,自己的大专三年,可以说是在思想有高度压力、身体有多方不健康的情况下度过的。因此,我三年的大专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曾经有过一门公共课——(逻辑学)挂科补考。<br> 所以,三年的学习,自己很辛苦,似乎很难熬。但,我很坚强,很努力,父母亲很关心自己,每每回到老家,父亲都会给我五元钱零用。最终,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学业,按时毕业了。我的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大专班毕业文凭证书号为——文凭第18号。<br>  从此,我便成为了一名师范学校的中文系的大专班毕业生,这是我们村、我们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br>这样的我,三年的大专生活,应该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吧。一首诗,写照的是——<br>斟一杯<br>浓浓的愁绪<br>掬起满满的思虑<br>独自<br>徘徊在无边的夜里<br>翘首天穹<br>盛来微风细雨<br>无言中<br>悄悄地<br>饮进一路的孤寂<br>茫茫的雨夜<br>一把小伞在擎起<br>是谁<br>默默地<br>在等你......<br><br>附录:(来自朋友转发,仅供参考)<br>档案记录:1977年,广西全区有454871人报名参加高考,这个数字是“文化大革命”前的8倍多。<br>档案记录:1977年,在参加广西高考的454871人中,有211人得零分,总平均分在9分以下的多达56528人。<br>档案记录:1977年,区内外高校总共在广西录取了6958人,录取率为1.5%。<br>当年广西的高考录取工作从第二年(1978年)的1月19日开始,到2月1日完成。(又有资料显示,当年广西录取时间是从1978年2月初开始)最后,区内外高校总共在广西录取了6958人,录取率为1.5%,其中,男生有5321人,占了76.55%,女生有1637人。<br>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1977年的高校录取原则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先区外后区内,先大专后中专”的原则,确定了录取新生的最低平均分数线:文科定为60分;理科(包括理、工、农、医)定为55分;中专文科为55分,理科为45分。<br><br> 文图/一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