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7年4月3日我到四川成都,参加邮电部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召开的春季全国定货会,由于会议代表较多,成都市内没有合适的宾馆可以住下近三百多人的会议代表,因此,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就把会议,安排到离成都十几公里外的一处宾馆召开。由于我们厂省外客户不多,参加会议主要是为了解邮电器材总公司,每年在春季全国定货会议上,发布的通迅电缆指导价格,邮电器材在行业管理方面的一些新规定等。</p><p class="ql-block"> 3日早上我与同事从威海坐汽车赶到烟台莱山机场,乘飞机直达成都双流机场,入住宾馆办好参会手续后,我就到山东代表入住的房间与他们见了个面,做了些交流,然后我们一起在宾馆的院子中散步,熟悉一下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 晚上吃完饭回到房间后,我与同事商量让他自己参加明天上午的会议,我想到成都《四川日报》社,去拜访一下李半黎先生。李半黎(1913年11月--2004年3月),河北省高阳县人。他曾任《四川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的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的主席。我们来一趟成都不容易,我想顺便向他求幅书法作品。为了稳妥起见,我先给李半黎先生家打了个电话,看看他愿意不愿意见我,电话接通后,接电话的不是半黎先生,他问我有什么事,我简单地说明了情况,他让我先等一下,过了一会儿电话里传来半黎先生的声音,我就把想去拜访他的意思说了一遍,他让我明天上午去他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饭后,我就匆匆走到宾馆大门外的公共汽车站点,等着去成都的小巴车的到来,上车后我把要去的地方告诉了司机,他告诉我这趟车就在《四川日报》社附近停,下车后我很快就找到了报社,走进报社传达室询问李半黎先生,在报社宿舍楼居住的楼号,值班人员热情地告诉了我,按照他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半黎先生家。</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报社宿舍门口时,看到旁边有一个商店,我就进去买了些礼品,然后进院登楼敲开了半黎先生的家门,开门的是个男人,我说是山东来的,昨晚给半黎先生打过电话,他马上把我让进了房间里,让我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先坐一会儿,他转身去了卧室,我放下买的东西坐到了沙发上,环顾一下客厅,客厅很大有一个大写字台,估计是半黎先生写书法用的,靠墙有几组书厨,里面都放满了书,墙上挂着一幅半黎先生的油画肖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等了好久才看见半黎先生坐在轮椅上,被刚才给我开门的男人推着来到了客厅,他看见我有些吃惊的样子,就连忙告诉我前一段时间,他同楼的一位同事去世了,他写了许多挽联想给同事家送去,下楼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腰和腿都受了伤,在医院住了十几天进行治疗,出院后报社给他找了一位男护工,在家照顾他。我听后心怀歉意地对先生说,如果我知道您有伤行动不便的话,我就不会来打扰您了,我又告诉他字今天您就不用给我写了,我坐一会就走,先生笑着说,字昨天晚上我就写好了,我怕你今天上午来我家,如果拿不到字,你从山东这么远来会感到很失望的。我听后心里非常地感激,连忙说您老受累了。</p><p class="ql-block"> 先生让男护工从写字台旁边的椅子上,取过来他写好的书法条幅对我说,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全国人民必将欢欣鼓舞、拍手称快,我为你写了一幅“香港回归祖国,神州大地腾欢。”的条幅,我想你肯定喜欢,我起身接过他递过来的书法条幅,连连致谢并对他说,您写的这张条幅“神采飘逸、功力深厚,”内容又非常有纪念意义,我一定要好好珍藏。半黎先生的书法,师法于颜真卿,融怀素的草书和何绍基的行书为一体,更博采历代书法家之精华而自成一格。他不拘泥于传统,主张笔墨应随时代,书法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俩随后又聊了些书法方面的话题,山东的文化传统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当聊到山东泰安岱庙和曲阜孔庙里,陈列的十几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汉隶”碑这个话题时,半黎先生更是赞不绝口。先生问我除了喜欢收藏书法作品外,还有什么爱好,我说还喜欢听京剧,先生问我能不能给他唱一段,我说唱的不好只要您老不嫌就行,我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给先生唱了一段“马派名剧《借东风》”中的几句,半黎先生听后非常高兴,连忙让护工去他的卧室,取了一本《半黎书法作品选》,他签上名字后送给了我,我双手接过书对先生说,非常感谢您把这本书送给我,待我回到宾馆后再细细地品读、慢慢地欣赏。我请护工帮我与先生拍了两张照片后,怕耽误先生休息,就起身告辞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返回宾馆的途中,我在车上翻看先生的《半黎书法作品选》时,发现半黎先生书写的马派名剧《甘露寺》中乔玄的唱词也收到这本书里,“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启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后,汉帝玄孙一脉留……”看来半黎先生也是一位十足的“马派”戏迷,他对京剧与书法同属“韵”的艺术是研究的非常透彻的,并且通过在书写的过程中而加以实践。书法是通过“点线”表现“韵”的艺术,而京剧则是通过“唱念做打”表现“韵”的艺术,共同具备“韵”的内涵和“韵”的魅力。由重到轻的声音如同由粗到细的线条,草书线条的飞白如同唱腔中的颤音,不同的声音可以比拟不一样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聚散无常,唯有记忆永恒。我与李半黎先生交往的宝贵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28年,但我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愈发深刻、越发感到珍贵无比。李半黎先生一生献身革命,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新闻工作上,而且他还深研书法,砥砺书艺,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的创作活动之中。先生曾为自己立下创作格言:“一息尚存,有求必应,诗情画意,写遍人间。”张爱萍将军曾经书赠半黎先生四个字:“笔墨留声。”这是他几十年来书法活动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这也概括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李半黎先生的一生,将新闻人的责任担当与艺术家的笔墨情怀融为一体。他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书法艺术创作永葆生命力的价值源泉。他品徳高尚、毫无功利之心;他谦和敦厚、扶掖后学;他对求教者有求必应,诲人不倦;他真诚关爱后辈的品格,与他偏于豪放、大气磅礴的书风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这位长者的风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学习。</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日初稿3日又改4日定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