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云端洪界山小垇岭 | 中秋日记</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2025年10月6日 晴 于洪界山村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筹备会在十里洞冲洪界山村部如期召开。关于究竟在白天还是夜晚举办的争论,依旧热闹;可于我而言,这已不那么重要了。从首届走到如今第三届,整整三年时光流过,唯有今晚窗外的这轮月亮,静静地照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我本是个文化不高之人,如今却像是被赶着鸭子上架,干起了最与文化相关的事。 这其中的缘分想来着实奇妙,就与我们涟源人深深敬爱的作家——谭谈主席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山道弯弯》写的是矿山故事,可他“晚晴书屋”的窗,正对着洪界山的小垇岭。去年受他委托,由他堂弟与我牵头,七宝村的晓阳配合,张罗了一场小年聚会,乡亲们每家带两道菜,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后来谭尔林、原人大梅主任听说了,也赶来凑热闹。饭后,谭谈主席给每与户人家都送了一个他亲手写的“福”字和赠送三本书。席间,他聊起从小望着那起伏的山峦,就觉得形状像极了案头的笔架。所以在他心里,那从来就不是小垇岭,而是“笔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一亮。于是,我也斗胆想用<b style="color:rgb(237, 35, 8);"><i>“</i></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山道弯弯,有味洪界山”</i></b>这几个字,来引领我们十里洞冲的未来。这里,是龙塘的最高点,我也盼着它能成为我们文化的至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驻村在笔架山下,望着谭谈主席晚晴书屋的方向。眼前的路有两条:一条向北,从七宝塔弯向龙塘;一条向南,从我脚下的小垇岭弯向湖泉。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一脚能踩三区:荷叶、四古、桥头河。如今是龙塘、桥头河、湖泉三镇。这片位于花山岭与洪界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本就是湘(乡)安(化)文化碰撞交融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这条路,龙塘到洪界山的公路,最初的设计本是沿山脚而行。后来不知何故,改了道,顺着洞花河修建。这一改,沿线的良田便渐渐被如今的房屋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片区域的最高点洪界山,也正是涟源的南北分界线。早在约九百年前,胡姓、曾姓等家族便先后在此扎根,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约七百年前,谭姓族人亦迁居于此,人口渐繁,聚落成村,旧时人们习惯称之为“洞冲谭家”,也就是我们如今的十里洞冲。如今的十里洞冲,范围已涵盖湖泉、龙塘、桥头河等七个村落,姓氏也更加多元,虽谭姓仍占较多,但各姓和睦共处,融合发展。这片土地,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精神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螺旋拳之乡”,我们的代表拳法螺旋拳,精华浓缩于128式。它或许不如太极姿态优美,却招招实用、能打善战。这拳法中蕴藏的精神,像极了毕生研究《墨经》的戒甫先生。他的理念中,始终贯穿着“普惠”、“利他”与“责任”的内核。这内核,也正与我们这片土地的魂魄相通。</p> <p class="ql-block">最近同事晚梅曾直言,说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事绝不是我个人能完成,后来当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半途离开,当那些只想索取却不愿行动的人质疑我“为何要争腾”时,我确实动摇过。我是个固执的人,我的回应方式也很简单:准备,等待,再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深信戒甫先生在《墨经》释义中的洞见:唯有普惠、利他、有责任,一个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与国家才能行稳致远。帮扶队正做的,就是试图通过乡村文化这个舞台,结合现代制度,为这里培养新一代的领导力。所以我们有了助学活动,去寻找、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再让他们回馈这方山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来,谭谈主席一直倾力帮助我们团队推动乡村振兴,行善事,还有新一届全体族委会成员,党委政府,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我们必须放弃传统的家族继承或单纯的职业经理人模式,转而通过文化与制度,去孵化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未来文化传承领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驻村工作队,我常常思考,我们拥有的资源,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而非炫耀的资本。对于未来,我笃信三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是农文体旅技术价值观。 未来30年,重点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炫目的技术,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技术去解决人类最根本的三大命题:可持续发展、普惠与利他。 让技术成为实现公平与美好的工具,而不是加剧鸿沟的壁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人生观。 我越来越坦然地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取得了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 这种经历,在于你是否全情投入,是否创造了价值。为此,我们引领大家将持续投身于教育、公益等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丰盛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是贯穿始终的敬畏。 对社会信任的敬畏,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对文化传承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道弯弯,路还很长。但站在笔架山下,我仿佛能看见,那条融合了古老拳法、利他哲学与未来科技的乡村振兴之路,正从我们脚下,蜿蜒伸向远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夜月色很好,照亮了弯弯的山道,也照亮了前行的路。</b></p> <p class="ql-block">附:参观谭谈先生晚晴书屋留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么,读好书行善事无分早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晴啊,穿山道步坦途总有阴晴。</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花桥北斗屋后学谭达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