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琴台、晴川阁和黄鹤楼是武汉的三个著名景点,我的游览从晴川阁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细雨霏霏,诺大的月湖景区几乎没有一个游客。我穿过月湖来到古琴台。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在这里发生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俞伯牙、钟子期而修建了这个古琴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琴台台门外的知音园里矗立着钟子期和俞伯牙到巨幅雕像。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当年发生的那个知音相遇的故事。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大门,迎面是知音馆。门柱上有一幅对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扶琴。道出了这个故事的精髓。知音馆里用图片和多媒体详尽地描述了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走出知音馆来到一个院落。迎面是琴台,左边是印心石屋,右边是琴园。印心石屋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印心石屋属于文保建筑。石刻嵌在墻壁之上,表面以玻璃封护,后期为保护石刻,在石刻上建有保护亭,保护亭为钢筋混凝土砌筑的伤古亭,歇山卷棚顶式屋面,绿色琉璃瓦。右边是琴园,琴园里有一“子期亭”,蒙蒙细雨中,园内又用喷雾营造出一种雾气缭绕的氛围,游客甚少,令人有置身仙境的错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营造气氛,古琴台园区用多媒体制作了春秋时期的乐器演奏了古代乐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琴台是古琴台景区的核心景点。琴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琴台边上有高山流水馆和琴室,整个园区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走在园内,由几千年前的故事联想到个人的生活、工作经历,由衷地感叹知音难觅,难觅知音!由衷地感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晴川阁离古琴台不远,我的第二个游览点是晴川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晴川阁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晴川阁与黄鹤楼隔长江相望。它有三楚胜景之美誉,世称天下第一楼。晴川阁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薛禹稷行宫(禹王庙)时增建。所以走上台阶就先到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又名大禹庙,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是武汉人民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晴川阁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是下雨天,游客不多。上到二楼的回廊上可以从容地看景拍照。北有龟山电视塔,江上有武汉长江大桥,对岸是黄鹤楼。视线无物遮挡、一览无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晴川阁便来到黄鹤楼。黄鹤楼,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楼高5层,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楼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上黄鹤楼顶层观看“龟蛇锁大江”。只可惜雾蒙蒙,雨蒙蒙。</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10月,新黄鹤楼开放后不久我曾登过一次黄鹤楼。重登黄鹤楼是此次秋游的主要动力。那张老照片是妈妈1951年春节在“奥略楼”所拍。(那时妈妈在汉口的军服厂工作)武汉人称它为黄鹤楼。其实那只是在黄鹤楼遗址附近,晚清名臣张之洞的门生为弘扬张之洞在湖北的丰功伟绩而建的一幢楼。我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向往着到武汉看看黄鹤楼。1986年我的愿望实现了,但那是一个全新的黄鹤楼,照片上的奥略楼在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就被拆掉了!这次重游黄鹤楼再拍一张留个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重游其他景点一样,现在的黄鹤楼除了楼本身还是印象中的楼,其它的都完全变样了,扩建后的景区称作“黄鹤楼公园”。新增加了许多景点,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新建一璧上书崔颢的诗“黄鹤楼”成一景点。建一亭用李白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典故名“搁笔亭”。诸如此类的景点还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番游览“晴川阁”和“黄鹤楼”联想起崔颢的诗“黄鹤楼”以及李白的“凤凰台”,两诗有许多相像的地方。那时下乡在黑龙江兵团虽然工作、生活极其艰苦。但劳动之余战友们也还是用背唐诗来点缀自己的生活。其中就有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凤凰台”。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是“长安不见使人愁”。我之所以现在想起这是因为有一次我背到“长安不见使人愁”时,我的一个战友打趣说算了吧,还是“馒头不见使人愁啊”,那时成天的玉米面窝窝头,长时间没有细粮,劳动强度大,南方人的胃适应不了粗粮,那才是真的“馒头不见使人愁啊”!游览黄鹤楼又让人想起五、六十前的不堪回首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完黄鹤楼,武汉之行结束了,下一个目标是“岳阳楼”,</span></p>